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生活资讯 >  健康 > 

“疫”不容辞,“呼吸”与共——区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硬核守护保健康

[ 健康 ]    
2023
01-13
09:54

三年,与新冠病毒的”拉锯战“到了总攻时刻。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疫情激战主阵地,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面对风险与压力,勇敢担负起使命,本着“保收治、防重症、促康复”原则,全身心投入到患者救治与医疗服务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抗疫之歌。

同命运 共呼吸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103人,其中医生17人,护士86人。“我们把团队力量用到了极致,团队现在分为5组。其中,市心路院区2号楼9楼是我负责,8楼由林丽主任负责,4楼是蔡莹副主任医师负责,通惠院区2号楼2楼由李勇诚主任负责,3号楼的5-6楼由丁盈盈副主任医师负责。”邬海燕主任说,“同时还要参与每日会诊工作、门诊坐诊工作,开展全院外科医生培训,设置临床路径,保障轻重症患者同质化规范治疗。”

图片

图片

图片

自12月收治新冠患者以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2个病区扩至6个病区,门诊病人每日增长近3倍,刷新了科室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恪尽职守、日夜奋战,牢牢守住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的第一线。

图片

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新冠患者、新冠导致的危重症患者、基础疾病加重所导致的需要重点救治的患者,患者大多年龄偏大,病情复杂,基础疾病较多。为保证每一位患者得到科学、有效、同质化诊疗,在医院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其他科室医生”小组模式,组成了5个“突击队”,5个专业小组齐心协力,携手共渡难关。

图片

科主任邬海燕桌上的排班表涂涂改改了很多次,密密麻麻的表格背后是阳了依旧坚守岗位的同事,是舍弃家庭顾患者的家长,是还没阳康主动申请作战的战友。作为医院新冠病毒会诊专家小组成员,李勇诚、邬海燕、林丽主任不是在参加会诊的路上,就是在门诊和病房间来回穿梭。

从交班到查房、给康复患者办理出院、收治新患者、更换鼻导管、戴呼吸面罩、使用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开展无创通气、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指导俯卧位通气治疗、安排康复治疗等,这是每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每天需要做的事。还要统筹病床、呼吸机,根据危急重症的救治需要,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向重症患者倾斜。

尽全力渡难关

清晨查房的时候,邬海燕主任正拿着胡大伯的片子和团队成员在交流。胡大伯今年71岁了,同时也是糖尿病、肺癌患者,刚来医院的时候,他的血氧只有70多,CT胸片显示双肺都已经白化了,缺氧十分严重。经过一周的持续无创呼吸机治疗,目前胡大伯整个人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也能够短暂地脱离呼吸机了,氧饱和度达到90多,各项血指标也都好了很多。

邬海燕讲着讲着眼角湿润了,她说“每次感到特别疲惫不堪的时候,一想到好起来的患者和战友们的咬牙坚持,便又充满了能量,斗志满满。我们团结携手,共度至暗时刻,现在,曙光到了。”

图片

护理团队每天除了要完成基础的输液、雾化工作,现在还增加了俯卧位通气宣教和落实指导,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护理服务。科室护士长方丽琴说:“2床的病患刚入院的时候氧饱和度只有70到80左右,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以后,氧饱和度提升到90到100。这都离不开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在最艰难的时刻,大家非常团结,主动分担工作,各小组互相帮助。战胜病毒,降低死亡率,尽我们所能让病人康复出院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图片

图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管的通惠院区病区基本上每天都是满员状态,通惠院区患者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最高龄99岁。一天夜里11点多,正在家陪女儿睡觉的丁盈盈副主任医师接到了同事的电话,患者病情十分严重,出现了休克和顽固性缺氧。丁盈盈把女儿转交给家人,只花了10几分钟就赶到医院,对病人展开紧急抢救,进行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经过2个小时的抢救以后,病人病情逐渐稳定。目前,病人的血压、氧饱和度都正常了,各项化验指标也都在向正常值靠近。

丁盈盈说:“像这样半夜被临时叫回医院是经常发生的事,医生的本能和职责就是要救人,有特殊情况,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前去,竭尽全力救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会坚持到底!”

图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只是全院医务人员的一个缩影,在三年多的抗疫战斗中,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冲锋陷阵,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用医者的仁心、爱心、耐心,守护着每一名患者。寒冬未尽已春风,初心不改仍坚守,我们会继续为每位患者提供精心、优质的诊疗和护理服务,聚集全院的力量牢牢据守住抗击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萧山健康网  

作者: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朱歆楠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