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逐绿前行 谱写靓丽新萧山

[ 时政经济 ]    
2022
09-23
07:33

逐绿前行 谱写靓丽新萧山——“致敬二十载 献礼二十大”系列综述之五

在钱江世纪城沿江公园,崭新的绿道犹如起伏的“波浪”涌动在江堤上,与钱塘江形成一体,遥相呼应,在无敌江景与繁华都市中,感受着萧山的绿意。

山水塑形,绿韵为裳。绿,是萧山的底色,也是萧山二十年来一直悉心守护的颜色。初秋时节,漫步萧然大地,一边是小桥流水人家构建的生态江南风情,一边是绿色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模样。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和谐并存,守护着生态,展望着未来。

从局部美到全域美

2002年,彼时走进萧山农村,还总能看到“不和谐”的画面:乱搭乱建成常态,门前屋后垃圾成堆,露天棚厕随处可见,村里蚊蝇滋生乱飞……村庄环境确实很难让人“走进来、留下来”。

二十年后,此时的萧山乡村已经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成为了那“想回去、想留下”的浓浓乡愁。

走进义桥镇新坝村,感受到乡村的勃勃生机,盐驿公园、战备仓库、节孝公园等景点串点成线,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时代创意。浦阳江畔,灵山村村如其名。一个古色古香的“半亩方塘”为界,一侧是改造一新的村民住宅,一侧是放松休闲的乡村田园,村民的生活如同在景区,惬意又不乏诗意。新街街道陈家园村,通过别致的围垦变迁墙绘、立体的工业发展墙绘、五代的房屋变迁展示,在看得见的美丽中再现村庄的变迁和振兴。

这样的乡村,用82岁顾大伯的话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美丽在一场场“翻身仗”“蝶变仗”中慢慢生长,继而蓬勃旺盛。从最初的新农村建设,到2018年的美丽乡村建设,萧山的乡村一步步蜕变。现在,“村村优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美丽乡村,让村庄充分释放了生态的“天性”,激活了一方山水资源。到2021年底,萧山已有三批110个美丽乡村提升村通过验收,成功创建A级以上景区村庄109个,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

乡村的生态之变,也是二十年来萧山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萧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总体布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取得新成效——

天更蓝。2021年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6天,大气优良率为86.9%,PM2.5较2018年下降25.4%,蓝天白云刷屏朋友圈。

水更清。2018-2021年萧山市控以上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与2011年有劣Ⅴ类水体六个断面相比,水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家园更美。萧山森林面积40.85万亩,森林资源覆盖率从2002年的21.3%上升至27.54%,森林蓄积量达14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

从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到五夺“大禹鼎”,从启动浦阳江治理工程,到萧山南部山区骨干林道串珠成链——在萧山的发展中,“绿色萧山”已然成为了共识,变成了动力。萧山立足全域美丽,依托地域广阔、山水兼具、江湖齐备的优势,从推进美丽乡村,到未来乡村(社区)、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牢记嘱托、常做常新,答好时代问卷。

从环境美到产业美

放大电子版浙江地图,在东海之滨,一片绿色映入眼帘,构成萧然大地鲜明底色。这背后,是久久为功的生态建设行动。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萧山,提前遭遇生态瓶颈,生态建设行动刻不容缓。

治水、治土、治气、治废,萧山多管齐下,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扩围。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部署:宁可每年以牺牲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为代价,也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

萧山痛定思痛,以“治水”先“治岸”的决心,坚决打好这场环境“硬仗”——累计清除河道两岸15米内违建近180万平方米,清淤泥389万立方米,清查整治排放口3万余个,引配水10亿立方米。

曾经是负担、是成本的生态环境,如今则是红利、是新增长点,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

在河上镇凤凰坞村,这里的产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淘汰村内数十家纸包装和服装企业,为乡村旅游发展腾出宝贵的土地空间。站在村口,已经看不见昔日低小散企业的厂房,放眼远眺尽是翠绿的群山。抗战主题的纪念馆、亲子拓展园和惜晚庐等20多个景点和民宿,更是成为杭州周末圈中颇有名气的网红,一年有六七万游客走进村庄来打卡。

在变的不仅是一个个村庄,也落在了整个镇域布局上。一条从杭州复兴大桥出发一路往南的时代大道,让南部戴村“跃起”。徜徉在这山水之间,云石国际滑翔伞、三清园户外运动公园等已经成为假日的“引流”网红点。生态资源更是成为戴村引入产业的绿色资本,突出5G、人工智能,以信创硬件带动精密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两大关联产业的V智造产业社区,让戴村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持续发展的远方。 

美丽生态变身“经济要素”,改革驱动激发资源价值……在萧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显现。

虽然没有见证古往官河的盛况,但家住凤凰村的李文娟却亲眼看到了这些年官河的“振兴”——通过剿劣治水一役,官河的水质大幅度提升,周边的环境也是日新月异。

治水之后,衙前淘汰了部分低小散产业,依托原有的优势化纤纺织行业,积极谋划产业社区项目,提升纤纺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原有工业地块创新、重塑、再发展。衙前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不仅换来了绿色产业,更赢得了民心。”

肩负新使命,阔步新征程,绿色永远是伴随萧山前进的力量。眼下,萧山正推动南部生态共富先行区建设,开启乡村共富“新范式”,创造“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未来乡村图景。先行区将以争创省级生态保护修复综合体试点为抓手,通过生态、绿色、低碳的增减平衡发展模式,探索长效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打破“南弱北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跷跷板”现象。

从形态美到人文美

生态环境之美的形态持续展示,绿色理念亦随之深入人心。

2021年5月,横一村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四定一撤”收运模式,制定“横一方案”——以“两大制度”作保障,在深度宣传培训的基础上,运用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将积分兑换制度、红黑榜制度,始终将垃圾分类工作与日常考核、村规民约挂钩,引导村民自觉参与。

当垃圾分类走进千家万户,横一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村里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等各条线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围墙革命,通过干部发动、党员带头、“帮帮团”协助,把围墙降下来,让庭院美起来。如今,村民们拆掉了围墙、撤掉了垃圾桶,不仅让“小家”的风景融入广袤乡村,更透出了农村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村庄是我们大家的,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好!”这样简单却有力的话语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

数字赋能,改革创新。萧山将数字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益农镇群围村引入“智慧小脑”,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基层的精细化治理,破解了乡村管理难题;瓜沥镇八里桥村实施“沥家园”数字手段,推动村民自觉参与互联生活体验,实现共建共享村务管理、公益活动、积分存兑……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有了“数字”助力,生态文明的程度进一步提升。

文化是最深远、最持久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能让人们从内心形成自觉。萧山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培植生态文化,增强文明意识,推广绿色生活,推动全民参与。从理念到战略,从规划到政策,政府层面的生态坚守,增强了萧山人民践行“两山”理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生态文明也真真切切照进每一天。这些年来,萧山生态文明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持续开展生态环保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等活动,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为公众能够参与、自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式,让绿色的种子播进百万萧山人心中,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绿色成为萧山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萧山生态文明建设,砥砺奋进;萧山高质量赶超发展,逐绿前行。



来源:萧山日报-萧山网  

作者:记者 龚洁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