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居民志愿服务让“家门口”更具温度

[ 社会民生 ]    
2024
04-16
08:37

最近,不少令人暖心的身影走入了大众的视线。他们有着特别的称呼,如北干街道博学路社区的“E邻妈妈”、义桥镇渔浦未来社区的“兵爷爷”帮帮团、新街街道新宜社区的“共享奶奶”等等。这些亲切的名字、温暖的身影,让“家门口”更具温度。

“E邻妈妈”和“共享奶奶”解决的都是孩子的托管难题。其中,“E邻妈妈”大多是社区里三四十岁的全职妈妈,她们活跃在社区儿童成长驿站,陪伴时间是周一至周五的下午3点到6点,主要面向社区里一到四年级的孩子,陪他们做手工、下棋、阅读。

“共享奶奶”则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人,他们主要面向社区内幼儿园里的孩子。从放学接送开始,“共享奶奶”会带着孩子到社区活动室玩耍,等待父母下班来接。

“兵爷爷”帮帮团的身影会出现在学校门口。承担社区附近小学的护学任务,是他们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两人搭档,一周一轮,每天三次,风雨无阻。此外还有交通劝导、社区巡防、邻里调解等等。

其实类似暖心的居民志愿者服务一直不少,之所以这些“身影”能引起了关注,或许更多是因为这些事情契合了居民当下的需求。

随着萧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萧山人”在这里“扎根”,像上面提到的博学路社区、新宜社区都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区,社区里有很多居民是“新萧山人”,家里也大多是双职工,孩子放学后的托管是个难题。即使家里有老人照顾孩子,辅导孩子作业的“任务”也是一个大难题。

社区牵头、居民志愿者参与的托管模式,不仅有安全保障,令人放心,同时没有高价的托管费,减轻了双职工家庭的生活成本。

居民志愿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在基层管理中,不难发现,居民认可度高的小区,往往有着共性——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较高。

让居民在参与解决日常生活的“小微事”、公共生活的“愁盼事”、共同富裕的“重大事”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互动交往、集体行动和守望相助,才能进一步形成居民对小区幸福生活共同体的情感黏性。

如何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从大多居民的共同需求出发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而这就要考验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社区现状的了解程度了。只有熟悉社区情况的工作人员,才能在居民“需求”与志愿者“供给”之间牵好线。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