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记者跑“村社” | 创新修复生态 寺坞岭重焕生机

[ 时政经济 ]    
2024
04-11
08:34

砍伐也能保护生态?

创新修复生态 寺坞岭重焕生机

谈起生态保护,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植树造林。然而,2021年,义桥镇寺坞岭云峰村却来了一个特殊的团队,为了保护生态,在山上驻点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砍竹子,而且一砍还砍了三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4月雨后的寺坞岭,雾气氤氲、竹林摇曳,记者跟随寺坞岭自然地工作人员的脚步,寻找这里的驻地科学家陈炎栋博士。随着从林间小道转入竹林深处,前行逐渐变得艰难,不仅雨后的路面满是泥泞,前方还有倒伏的竹子、腐烂的竹竿挡道。

“陈博士,找到你真不容易。”见到陈炎栋的时候,他正在收集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外动物影像,用于定期了解森林里动物的生活状况。大山深处,穿梭而行,寻找各类野生动植物,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于陈炎栋来说,是家常便饭。

谈起这片竹林的现状,陈炎栋表示很担忧。“二月的时候,经历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冻雨,所有的树叶上都结了很厚的冰,导致竹林全部折断倒伏,像我们眼前看到的景象,这边地上倒伏下来的都是五年以上的竹子。它们的活力丧失以后,非常容易被台风或者冰雪等恶劣天气影响,从而倒伏到地上。”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陈炎栋,是寺坞岭自然地生态修复项目驻地科学家,每天都跟当地的竹林生态和动植物打交道。原来,这片毛竹林其实是一片次生林,当初作为经济林引入种植。然而,近年来由于竹产业利润持续走低,大片的毛竹林变得无人打理而肆意生长。

陈炎栋博士解释道:“竹子跟正常树种不太一样,五年以上的竹子就会丧失活力,竹林荒废之后,这些竹子占据了森林的空间,把阳光给‘霸占’了,别的植物就没法存活,所以整片森林会处于一个‘退化’的状态,需要通过人为干预、管理后让它重新恢复活力。”

原来随处可见倒伏的竹子和过密的竹林逐渐成为山区的负担,同时,单一的树种给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不稳定性,当竹林因气候变化或养分缺乏等原因大面积死亡后,山林还将面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和森林火灾等风险。如果不加干预的话,绿意盎然的背后,存在生态失衡的隐患。

因此,寺坞岭自然地生态修复团队在这里启动了竹林改造提升的生态修复实验——对100亩范围内的竹林进行有计划砍伐,清理出一条条空白隔离带,在里面做生态“文章”。

“我们是根据原始森林最终状态来设计的,所以在这里种植了很多大型乔木的幼苗,比如像壳斗科的青冈树,它是常绿树种,比较常见于浙江的森林,且会长得很高大,并搭配了相应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丰富生态系统。”陈炎栋说。

条带内交错种植为近地面植株带来了充足的阳光,宽敞的留白区域也给野生动物外出活动、觅食提供了空间,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三年来的生态修复成效逐步展现,最直观的就是野生动物的回归。

“在山上还有个小惊喜,我们发现一种叫做勺鸡的野生鸟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陈炎栋兴奋地说,三年以来,发现的鸟类从最初的60多种增加到80多种;兽类从最初的8种增加到14种。修复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各种各样的动物逐渐回到这里。

用创新且生态友好的方式修复生态,让自然重焕生机。这一支由15人组成的寺坞岭自然地生态修复团队,三年里1000多个日夜扎根深山,甘之如饴,探究将单一的竹林恢复为竹林、阔叶林混交林的最佳策略,朝着恢复寺坞岭的生物多样性目标不懈奋斗,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丽建设新路径。

“我们有专业的科研团队来制订修复方案,有对比的实验,了解到怎样的修复组合会更有效,在总结出方法之后,逐步扩大到整个山岭。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和公众的参与,让整片森林更加生机盎然。”寺坞岭自然地主理人刘申敏对未来的生态充满信心。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朱佳鹏 章泽斌 王美琳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