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太暖心!我们去了趟周净秋先生老家,村子里的老年食堂在修年谱

[ 社会民生 ]    
2024
03-28
16:27

近日,“浙大学生借书发现67年前书签”事件火“出圈”了——

一张写于1957年的书签被浙大的赵同学发现,上面竖排工整地写着“赠给好友 周净秋”几列小字,另一面则绘有树叶、水草和河虾等景物,十分精致。相隔67年,两代人在同一本书中相遇,纸短情长间,这份遗落在物理书中的珍贵友谊也为更多人所知。

于是乎,全网都在找:这个书签的主人公周净秋究竟是谁?所幸,经过联合寻访确认,周净秋找到了。他是萧山区戴村镇马谷村人,退休前在萧山六中担任物理老师。遗憾的是,周净秋先生在2014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周先生隐居的小山村

落叶归根,是刻在中国老人骨子里的信念。或许周净秋先生也抱有这样的想法,他退休后,一直居住在马谷村的老家。据村里邻居回忆,大家都叫他周老师。“只要电视机、录音机开不起来,就搬到周老师家去修,只收点零件费用,有时候周老师还自己搭进去很多配件。”村里人说起周老师赞不绝口。

马谷村

时间川流不止,如今周净秋先生去世已有10年。

马谷村还如往常一样,被郁郁葱葱的竹林包围着,春风一吹,竹叶窸窣,新笋破土,一如这岁岁朝朝留下的故乡模样。

印证着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马谷村,如周净秋先生那样,少时外出求学、工作,晚年回乡养老的人不在少数。目前,村里600多个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了60%,80岁以上的则有80多人。

要让更多的“周净秋”愿意回家,为老人们提供更优质的养老环境,显然是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马谷村的答案

幸运的是,这个座落于千年古刹云门寺山东北麗的村子在岁月中嬗变。居住在马谷村的老人们,迎来了一个个更加幸福的时刻。

一年多前——

在马谷村新乡贤的引荐下,纯公益性的雨花敬老家园试运营,承担起老年食堂的角色,村里80岁以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可以免费吃午餐。

“我们10点15分,观光车去站点接来堂食的老人,另一部分志愿者则打包将饭菜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风雨无阻。”今年65岁的陈来桥介绍起自己的志愿工作如数家珍。他说,等到4月1日,村里的公益食堂运行满一年了。这一年,他们为村里的老人送餐次数达到了1.5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村干部化身志愿者为老人送餐上门

每天要为近80个老人提供午饭,马谷村是怎么做到的?该村党总支书记陈炳炯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为爱发电”的团队,村干部就有6人参与到志愿工作中,与大家一起轮流送餐。

老人在雨花敬老家园吃饭

潜移默化中,质朴的村民也纷纷加入进来,陈祥夫老人从家中搬来一袋米、一桶油,他说,你们不收下,我免费吃心里难受;90多岁的陈亚良是食堂里嗓门最亮的老人,时常能在大厅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在他的鼓励下,女儿陈玉兰成了这厨房里的掌勺;退休老人陈来桥成了全职志愿者,被大家亲切地喊作“园长妈妈”……截至目前,马谷村雨花敬老家园已免费供应午餐2万余份,志愿者参与服务5000余人次。

普通人的年谱

采访中,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志愿者们还在为村里的老人写年谱。

年谱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著作。在历史上,名人的年谱颇为常见,像《柳宗元年谱长编》《吴承恩年谱》《丰子恺年谱长编》等等,而在戴村镇马谷村,这里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年谱了。

志愿者会定期上门陪伴老人,聊聊家常,帮助其回忆起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慢慢拼凑出大半辈子的事迹,并编纂成册。

陈炳炯说,若是这项工作提前十几年,或许周净秋老先生的事迹能被详细记录下来,也将会给大家留下更多穿越时空的故事。

遗憾确有,希望也在。“村里的每一位老人都是马谷村发展的见证者,现在记录下来的故事,终有其历史意义。”陈炳炯说。

志愿者为周松青老人(中)送去他的年谱

“看,这是我们结婚时的照片,当时我出车祸,你说不管怎么样都会跟我生活一辈子嘞!”今年80岁的周松青老人看着自己的年谱感慨万千。

这是马谷村做的第一本老人年谱,如今文字已经定稿,本子上桩桩件件,记录了自己大半辈子经历的事件。一旁的妻子看着两人恋爱时的波折也陷入回忆中。

一晃几十年过去,两人已是耄耋之年,却真如20来岁时说的那样,幸福美满地过平凡的日子。

周松青的身上,也有着周净秋先生的影子。两人都是年轻时到外地求学、工作、生活,如今又回到老家。

年谱中周松青老人年轻时的照片

“我从小离开家乡,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二十多年。这么多年来,我非常想念我的家乡……”周松青在年谱中这样表达对老家的深厚感情。他说,小小的年谱,记录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马谷村

这两天,马谷村第二个老人陈玉香的年谱也完成了。“她出生于金华市浦江县,3岁时老家村庄被日本侵略者烧光,5岁时弟弟病逝,20岁出头嫁到萧山,不久有了第一个孩子……”一行行文字,记录下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艰苦朴素的一生……

刘秋余带村里老人玩脑力训练游戏

“珍惜,不能等的声音。”这是刻在志愿者刘秋余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每一次与老人的聊天,她都细致地记录下老人的回忆,她说,这是老人们珍贵的人生故事,她们笔下的,是一个人的一生,需要被珍惜,珍惜,再珍惜。

“现在在陪伴了解的已有10多个老人,我们和志愿者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再多方印证老人事迹,最后整理记录,这样更加可靠,也更加真实。”陈炳炯说,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马谷村老人将拥有自己的年谱。


来源:萧山网  

作者:记者 顾晨艳 金振未 部分图片由马谷村提供  

编辑:顾晨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