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杭州 > 

杭州这朵“新春第一花”,为何越开越香?

[ 杭州 ]    
2024
02-10
10:34

甲辰龙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如同浓厚热烈的年味一样,杭城的气温也逐渐攀升。不少市民注意到,新春的第一朵梅花已在枝头悄然绽放。

新春赏梅,是不少杭州人记忆中的仪式感,素有“十里香雪海”的超山正是一个好去处。

就在春节前几日,超山风景名胜区开园。2月6日,第十六届杭州超山梅花节开幕。记者了解到,下个月,临平将在此地举行首届郊野度假露营季,包括郊野度假体验游、露营体验展等一系列体验活动,把一朵梅花的文章越做越大。

连办十六届的梅花节,究竟有何魅力?这朵梅花为何越开越香?记者来到超山风景名胜区一探究竟。

“十里香雪海”曾是食品基地

超山梅花与吴昌硕有段不解之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高洁的梅花别名“香雪”,仿佛为了应景,“梅花节”开幕当日,超山下起了鹅毛大雪,与满山梅花交相辉映。

梅雪纷纷中,记者在现场遇到了从日本专程赶来的吴昌硕四世孙、上海市吴昌硕文化基金会理事长吴超。他告诉记者,自己和吴氏后人每年都会来超山祭扫,往往一年就要来两三次。

1927年冬,曾刻下“人生只合住湖州”的著名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杭州超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吴昌硕的故乡有一条“梅溪”,从幼年开始,吴昌硕便酷嗜梅花,“梅花在吴昌硕的诗、画、印中都占了很大比重。他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还刻过一方‘梅花手段’的印章。可以说,在严寒中绽放自己的艺术就是吴昌硕一生的写照。”吴超说道。

晚年的吴昌硕,尤爱超山梅花。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如今,他挥毫写下的这首名篇,已然成为超山梅花最响亮的推介词。

八十岁那年,吴昌硕曾与西泠印社友在孤山雅聚,听闻超山梅花花事正好,立刻乘舟探梅而去。兴尽之余,还作《宋梅图》一幅赠给山僧留念。最终,吴昌硕也长眠于超山报慈寺的那株宋梅之侧……

超山之梅何以令吴昌硕魂牵梦萦?

作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三绝闻名于世。

中国现存的五大古梅: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宋梅,超山独占其二——唐梅与宋梅。而若论梅林之广,超山也堪称杭城之最,单日游客承载量就超过5万人。同时,通常梅花只有五瓣,梅以“六出为贵”,在超山常内看见的六瓣梅花,常令游客啧啧称奇。

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学者仲向平对杭城历史掌故颇有研究,据他考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超山梅花最为繁盛的时期。

当时,“食品大王”冼冠生在上海创办的冠生园,专营糖果、蜜饯和各类糕点,风靡一时。超山就是冠生园最大的梅制食品生产基地,凭借塘栖码头的交通优势,超山生产的梅干、梅蜜饯远销全国。

“当时的报纸就有许多关于超山梅花的养育、梅农生活的报道。清末民初,随着吴昌硕、康有为、王一亭等上海滩名流纷至沓来,游览题咏,超山梅花一时声名大噪。”

仲向平向记者展示了一张1936年3月27日《东南日报》的资料照片,其中就整版记载了《超山宋梅称伯仲》《梅亭落成焕然新》《南海(康有为)诗联竟失踪》等关于超山梅花的新闻。

从古至今,梅花都与超山的发展紧密关联。

为带动当地发展,2009年,超山梅花节应运而生,以超山的梅花文化、金石文化、禅宗文化为核心,积极打造观梅、赏梅、品梅一体化的文化休闲体验,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仅2023年,就吸引游客超过80万人次。

为进一步提升超山景区影响力,2023年3月,“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超山景区也在长达7个月的闭园整治中焕然一新。

正如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言,“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树梅。”

“超丁综保”工程相关负责人徐颖告诉记者,超山梅花与其他地区梅花景区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差异性。这次的提升改造,更进一步突出了超山梅花“古、广、奇”的特点。

“针对唐梅和宋梅,我们主要采取‘疏’的策略,将两株古梅周围的梅树迁移,使古梅更加突出。超山历来以六瓣梅为奇,我们还新开辟了盆景园,并引进了美人梅、绿梅等二十余种梅花,进一步挖掘超山梅花的姿态之奇、品种之奇。”

徐颖表示,原先超山各景点之间是相互分散的,不利于游客集聚。未来,环山游步道、电瓶车道可以将整个超山景区缀玉连珠般串联起来,游客可以通过City walk的形式进一步领略超山梅花之美。

并非本地优势树种

杭州为何能站上江南赏梅C位?

“从唐宋开始,杭州就是江南地区的赏梅中心。灵峰探梅、孤山寻梅、超山赏梅、西溪探梅……现在还有萧山进化镇的吉山梅园。至今,宋朝杭州‘满城梅色’的格局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杭州植物园园艺景观营建中心主任胡中,专注梅花品种、文化研究30余年。他告诉记者,从植物学的角度,属于蔷薇科李属的梅树是一种小乔木,在江南地区并不属于优势树种,香樟、枫香,甚至毛竹都比它有竞争力,“杭州之所以能形成这么多赏梅景点,更多的还是文化传统。”

原产于中国的梅花,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最早的梅树被视为农作物引种。早在商朝,烹饪技术尚未发达时,食盐和梅子是人们餐桌上最重要的调味料。

唐宋以来,欣赏梅花的风气渐渐兴盛。

胡中说,杭州最早关于梅花的诗文记载,应该是白居易的《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诗中写道“三年闲闷在馀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伍相庙就在今天的吴山脚下。可见,当时杭州吴山、孤山一带就已是一片梅海了。

“南宋时期,梅花界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诗人范成大写了一部本记述观赏梅花的《梅谱》;二是画家宋伯仁根据梅花的各种形态,绘制了著名的《梅花喜神谱》;三是张俊的曾孙张功甫从美学角度写了一部《梅品》。赏梅文化在南宋达到极致,当时的杭州无论皇宫、寺庙还是街头巷尾,有人的地方就有梅树。这种赏梅文化随着明清的发展,一脉相承下来。”

胡中告诉记者,以前杭城的梅花以果梅(白梅)为主,直到近代,杭州才开始大规模引进观赏梅类。时至今日,杭州梅花依然在全国首屈一指,拥有超过10万株梅花,100多个品种。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胡中表示,北魏诗人陆凯赠给友人的这一枝春色,其实就是梅花。

尽管在生长速度上不占优势,但在属于亚热带气候的江南地区,梅花却是实实在在的“新春第一花”。同时,澄黄的腊梅则是“冬日末枝花”,虽然在科学分类上不属于梅花,但也带了一个“梅”字。

超山“十里香雪海”。潮新闻记者 林云龙 摄

在百姓眼里,冬春之交,梅花是杭城绝对的主角。

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正是一位地道的老杭州。他告诉记者,杭州人民对梅花真是喜爱到骨子里的。“从小我几乎每年都会跟着父母去赏梅,去得最多的是孤山。工作之后,家住古荡时期,有一段时间我和爱人天天骑车去‘灵峰探梅’晨练。2022年起,我被聘为临平区文化顾问,因此好几次约上作家朋友们来超山采风。这些年,超山景区的建设一直没有停步,从大门、步行道、观景点等硬件设置,到对‘梅文化’的深度挖掘,都可谓卓有成效。”

第十六届超山梅花节上,黄亚洲还带来了他主编的诗集《超山梅花甲天下》,他说,杭州人历来就有踏雪寻梅、品茗赏梅的传统习俗,这一方面体现了杭州人的生活雅趣,另一方面梅花的铮铮傲骨,也与杭州人“杭铁头”品性不谋而合,梅花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

踏雪寻梅成为风尚

千百年来我们到底在寻什么?

“我现在看到的这一株,哪里是梅花,分明是卜算子、浣溪沙、沁园春、清平乐,分明是潇洒的苏东坡与杨万里,分明是陆游与婀娜的唐琬……”

在黄亚洲的诗作《超山宋梅》就不难看出,中国人赏梅,赏的不仅仅是自然芳菲,更是梅花背后的文化。

仲向平认为,梅花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较为特殊的,极具“拟人化”的色彩与象征:它与兰、竹、菊并列为“四君子”,分别代表傲、幽、坚、淡;又与松、竹合成“岁寒三友”。

文人墨客常常以梅自喻,实际上是梅花的品格比喻人格。

雪中梅花。潮新闻记者 林云龙 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隐居的孤山自古就有“梅花屿”的别称,他在此种下三百多株梅树,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生不仕不娶。他笔下的梅花,自然透露着淡泊名利的隐士气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陆游则借梅花歌颂文人士大夫凌寒独立的风骨。

上世纪60年代,小说《红岩》问世后,一时洛阳纸贵,后又被改编成京剧《江姐》。“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的经典唱词也火遍了大江南北。不畏严寒的红梅,又象征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如今,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冯梦龙的“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等诗句,在传播清廉文化中被频频引用。

仲向平说:“从文人隐士的孤芳自赏,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精神,再到‘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廉洁文化。从古至今,梅花在人心中都是高尚的。”而在黄亚洲看来,梅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还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喜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在艰难困苦之中仍能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却能保持乐观,不也正是梅花精神的体现?”黄亚洲说。

又是一年新春至。迎着春天,满山梅花盛开。



来源:潮新闻  

作者:方涛 应陶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