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部门新闻 >  宣传 > 

焕新“非遗”活力,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画缋传承人叶沣仪

[ 宣传 ]    
2024
01-09
09:42

丝绸画缋,一门很多人不知晓也少有人涉足的手工技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纺织类传统美学项目之一,常用于制作皇室贵胄服饰、帷裳、工艺品等,人们熟悉的《 清明上河图》就是由它制作而来。

如今,这一项曾经用于皇室的“丝绸画缋”技艺,传到叶沣仪这儿,已是第五代了。因为家族传承需要,她毅然辞去了别人眼中艳羡的职位,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技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023年萧山区第三季度“萧山好人”,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丝绸画缋”第五代传人叶沣仪的故事。

薪火相传 守正出新

“最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被‘抓’回去干活的。”谈及如何开始接手传承“丝绸画缋”,叶沣仪爽朗大方地回忆道:“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是肯定的,但是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接替父亲去传承这项技艺。毕竟大家都知道,手工艺的生存状况还是非常严峻的。” 

叶沣仪原本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设计相关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了浙江省纺织测试研究院,有一份众人艳羡的工作。

叶沣仪的父亲叶建明是杭州市政府认定的首届“杭州工匠”,也是丝绸画缋的第四代传承人,从事丝绸加工已近 40 年。

“之前爸爸手上带过的徒弟超过千人,这么多年下来,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也没有几个。”“想想也不能让这个手艺在这一代断了。”

虽然自幼接触这项非遗技艺,但是要掌握好“丝绸画缋”的工序火候,仍旧需要时间的锤炼。回到父亲的工作室,叶沣仪开始潜心研习丝绸画缋,这一做,就是十年。

“基本每天我都是一早就到工作室了,一坐就是一天。”据叶沣仪介绍,“丝绸画缋”技艺流程十分复杂,以绸绢为载体,以植物、矿物提取物为染料、颜料,以特制动物毫毛笔刷为主要工具,并以金丝为绣线,完成一件作品需历经选绢、定型、皂煮、摹稿、刻板、勾蜡、上色裁剪、装裱等70 多道工序,全由手工操作完成。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细致打磨。一个地方出岔子,就得推翻重来。”叶沣仪说,“有时候一件作品做上头了,晚上都是通宵不睡觉的。”

可喜的是,叶沣仪十余年来辛苦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认可。她不断以丝绸画缋为载体,通过创作精品来提升萧山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参加国家级工艺美术行业、非遗行业等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先后获得20余项专业奖项。

参与创作的作品多次入选参加政府重要外交、国事活动和大型宣传活动,2016年东盟会议共同设计制作的丝绸画缋手包入选“中国—东盟周”,作为会议伴手礼赠送各国。2018年,临时受命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贺新春”栏目组的任务,以“丝绸画缋”的材质和手法设计、制作这场被称为“小春晚”活动的吉祥物——玩偶狗。2019年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一行访华之际,制作丝绸画缋书画艺术品赠送沙特王储一行。2022年传统艺术创新丝绸画缋作品入选“中韩建交三十周年”相关文化活动,收藏于韩国首尔。

2022年至2023年,叶建明、叶沣仪一家耗时2年时间,精心准备,合力创作总长13.5米作品《潮涌新时代》,并在亚运期间亮相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将中国非遗之美向世界展现。

传承匠心 推陈出新

叶沣仪对于非遗的情怀不仅仅局限于自家薪火相传的丝绸画缋,在她看来,非遗的复兴即是一个民族文化觉醒力的复兴。为吸引更多人投身民族文化振兴中,2015年她组建了“创新工作室”。

叶沣仪觉得,“非遗不能停留在一个高大上的状态,它不应该只是活在史书中或者摆在博物馆里, 它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而我们传统手工艺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年纪大的手艺人会慢慢和现有的市场需求脱节,可能他有好工艺、好技术,但是只要和需求脱节,这项技艺必然命不长久。”

为了更好地将丝绸画缋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每日忙完工作室的工作后,叶沣仪还积极关注世界潮流趋势,关注业内外市场需求。从工艺到色彩,从形式到创意,“例如手包、丝巾、玩偶、工艺展品等,我希望把丝绸画缋和日常用品结合起来,走到大家的生活中去。”叶沣仪说。

但推广丝绸画缋这项非遗仍是复杂而艰难的任务,其中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做好丝绸画缋的量产?”

针对这一问题,叶沣仪和父亲叶建明一起组建起了丝绸画缋的生产流水线,将一项项流程拆分,让参与制作者“术业有专攻”。

“因为我自己是从小耳濡目染, 就是在父亲旁边一直学也学了快十年了,那新进来的人如果再让他花十数年去学是不现实的。但是所有的人如果能对应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去学,那就不一样了,效率会高很多。比如你专门负责看料子,那你就只学看料子。五六年来,在这个小的流程中就已经很出类拔萃了。” 

叶沣仪坦言,这种模块化的调整确实一开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经过不断磨合、试错、再磨合,直到目前,叶沣仪的企业工场形式已经趋于成熟,培育丝绸画缋相关技术人员已达2000余人,通过家庭手工作坊的形式在乡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在繁忙之外,叶沣仪也没有忘记家乡的文化传承。叶沣仪积极推进文化入乡村活动,2018年起,将个体工作室转向非盈利性画缋美术馆为平台,为乡村美育、文化传承提供公益展示互动教学活动。

在有限的能力中,叶沣仪心无旁骛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瑰宝,努力推进乡村思想建设、构建公益互动平台,为共建乡村艺术IP、乡村儿童美学文化做好夯实基础。叶沣仪说:“现在这个已经‘棒子’在我手上了,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它,发扬好这项非遗,让更多人走近它、爱上它。不仅向当代年轻人重新介绍非遗技艺,更是夯实了老一辈文化里的独特匠心,从而助力文脉生生不息。”


来源:萧山网  

作者:记者 杜科慧  

编辑:杜科慧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