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在湘湖边感受风·雅·颂

[ 文教卫 ]    
2023
01-09
08:23

杭州旭东书院湘湖分院昨日落成,韵味萧山App将推出合作栏目“拉开旭幕之湘湖漫谈”

昨日下午,杭州旭东书院湘湖分院落成典礼暨第三届杭州旭东书院读书文化论坛在湘湖畔举行,论坛主题为《湘湖边的风·雅·颂——读人、读城、读生活》。本次论坛由杭州旭东书院主办,杭州市作家协会、蓝狮子图书、稻田读书文艺社群、韵味萧山联合主办。

在本次论坛上,杭州旭东书院与韵味萧山合作签约,与此同时,“拉开旭幕之湘湖漫谈”启动仪式举行。作为萧山日报旗下的核心融媒体平台,韵味萧山App扎根萧山,是大家了解萧山的一个入口,更是玩转萧山、品味萧山的客户端。“拉开旭幕”是杭州旭东书院院长张旭在2015年创办的一档访谈栏目,7年来走进“拉开旭幕”的嘉宾从房地产行业精英到文化学者,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思想碰撞。对于本次签约合作,萧山日报副总编陈蓉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能结出文化硕果,让这些文化硕果更为‘出圈’,让萧山的老百姓从这些文化产品中获取一定的养分。”

据了解,未来,双方将推出合作栏目“拉开旭幕之湘湖漫谈”,以文化名人作为切入点,推出大家喜爱的访谈栏目,并开展线上社群交流,定期组织相关主题的线下交流活动等,让更多的萧山市民感受到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特别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在本次论坛“风”的环节上,《德寿宫八百年》作者周华诚、《中国基本盘2:未来工厂》作者何丹、《出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作者张旭带来新作分享。

随后,杭州旭东书院湘湖分院成立授牌仪式举行。杭州旭东书院院长张旭表示,现代书院既是联结古今的媒介,也是联结智慧,联结文化,联结人心的桥梁。旭东书院湘湖分院的落成,这里不仅仅是读书看书的一方小院,今后希望成为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地方,体现我们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杭州江南民家董事长孙莉莉说:“非常感谢杭州旭东书院湘湖分院落在江南民家,这在餐饮业应该是非常少见的。希望能借此机会,打造真正美的空间,让多种多样的融合可以带给更多人。”

“杭州市作家协会艺术乡建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行。据了解,杭州市作家协会将以艺术乡建服实践基地为基点,进一步探索打造“艺术乡建”范例。作为实践基地,杭州旭东书院的诸多文化公益活动将更好地为乡建赋能,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为走向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

“雅”的环节由“生活美学”和“围炉访谈”两个环节组成。在“生活美学”环节上,象山等慈禅寺主持正原法师分享了《生活禅》,旗袍形体礼仪师戚奇分享了《旗袍的前世今生》。

本次“围炉访谈”由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陈曼冬主持,杭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萧报传媒董事长张剑秋、上虞永元寺主持文澈法师、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陈晓阳、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秘书长樊淑玲、浙江电视台《旅游指南》制片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林晓非进行分享。

本次论坛在“颂”的环节中落下帷幕,一场有评弹、有昆曲做伴的旭东家宴,让大家拥有了更加难忘的体验。在湘湖边感受风·雅·颂,读人、读城、读生活,这也是一段新的有关阅读、漫谈、创作故事的开始。

第三届杭州旭东书院读书文化论坛共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作为第三届杭州旭东书院读书文化论坛的重要开篇,在“风”这一篇章,论坛特邀周华诚、何丹、张旭三位作者带来新作分享。

周华诚:《德寿宫八百年》

《德寿宫八百年》的作者周华诚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他说,凤凰山是曾经的南宋皇城所在地,但它最大的遗憾在于没有留下特别好特别完整的物质空间,事实上,宋孝宗为表孝敬,将德寿宫一再扩建,时称“北内”,而“北内”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气质有很大的影响,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只有考古学家可以找到一点点断壁残垣,普通老百姓都看不到它的痕迹,所以保护好遗址成了首要问题,原址原位进行恢复,让大家看到最接近南宋风格的建筑,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专家的努力。

周华诚说,在写书过程中找到了一点感触,很值得分享。他说,自己写这本书,其实不是为了呈现800年前的历史,而是为了找到800年前和当下的一种共鸣和连接。当下的专家们、匠人们,在这个德寿宫项目上追寻800年前匠人们的高度,努力实现和800年前的一种共鸣,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很多技艺的传承,这些都是德寿宫给予的机会。

人的一辈子里能经历多少次像复原德寿宫这样的大事呢?在周华诚看来,每一个参与到这个项目的人,收获的都是人生中的重要经历,这种经历可以超越当下的日常世俗,使得自己的境界能够被打开,有机会和800年前的工匠来一场精神交流。

《德寿宫八百年》出版仅半个月,就重印了,但是周华诚说,这不是最重要的,于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写书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安宁,这是非常美好的感受,让他感觉自己如陶渊明一般。“我们要去哪里获得宁静?”周华诚说,或许我们要从更加久远的事物中获取,试图超越目前的生活,寻找到内心安宁的力量。

据了解,本书作者周华诚深入德寿宫和保护现场,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和调查,并走访许多参与德寿宫考古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查阅了与德寿宫有关的大量历史资料,最终成书。本书既反映了德寿宫的真实历史,又呈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翻阅此书,我们可以从德寿宫出发,去追寻远去的南宋风雅。

何丹:《中国基本盘2·未来工厂》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身上是一座山,时代的一束光,打在海平面上,会照亮远方的风浪。人们希望中国制造由大而强,成为新一代制造方式的引领者。这会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时代中每一位身在其位的人做好自己的事。

商业史学者何丹通过自身十几年在商业领域的打拼沉淀,结合对国家整体宏观发展的个人感悟,创作了《中国基本盘2·未来工厂》这一新书,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商业发展的独到见解。制造业是中国的基本盘,制造业强中国才会强,制造业有信心中国经济才会提振……该书从数字时代的工厂生产、国家焦虑与社会治理三大板块,分为八章来论述当下中国制造业发展之现状这一宏大的议题,向读者展示并畅想了中国未来工厂的模样。

何丹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西西弗的神话》《鼠疫》来举例和阐释,向在座听众传递了五个关于经营企业和自身进步的重要观点:一是做企业要尊重常识,当下人们需要从繁荣期增长回归到发展本位这一认识。要明白金钱买不到幸福,内忧外患之下,我们的精神不能垮掉。在百年世界变局和疫情加速下,企业的困难才刚刚开始,企业中每个个体学会反思是很重要的;二是在疫情“后遗症”时代,光有反思也是不够的。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疤”,需要人们在心理上进行一次重新“修复”;三是经历过金融危机,在疫情放开后提振经济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企业家的信心。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未来的一切馈赠,都始于当下和现在;四是经营企业也好,过好人生也好,要学会从书本中去充电。阅读和写作是一件“知行合一”的事,尤其是在知识高度碎片化的时代,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阅读和写作也是人的一种“心流”;五是活着就要感受命运,人应该要活在趣味当中。

张旭:《出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选择安逸,还是选择出圈?这个问题需要人们跳出固有的思维,站到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愿意折腾是一种态度,勇于折腾是一种能力。作为一名从企业家进而出书、出唱片等“跨界”斜杠达人,杭州旭东书院院长张旭在论坛现场与在座听众分享了他和青年作家何婉玲的新书《出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故事融入到了这本书的创作里,希望能让当下的年轻人阅读后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出圈”不是目的,而“有趣”是一种态度。作者张旭围绕“跨界出圈”这一主题,介绍了自己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与一些重要思想者之间思维火花的一些碰撞,包括借助于曹景行、蒋勋、李敖等“大咖”的力量和智慧。从作者的人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专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的观点是,读书能够让人清醒,一群人一起在一个兼具文化、体验和美学功能的空间读书,通过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增加人生的宽度,最终赋能企业、行业和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时他也表示,生命在于折腾,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应该是现如今年轻人一生的追求。世界可以越玩越大,也可以越玩越小,而要想人生变得“好玩”,先要丰富自己。“跨界出圈”本身没有对错和好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年轻人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敢于突破、能够敢想敢做,这些皆源自思想的引领。希望该书能给年轻人带去思考,思考自己究竟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在某种阶段和某段时间有不一样的人生定位、目标和角色。

他认为,这个社会需要成人之美、利他之美,包括生活美学也一定是一种哲学,比如旅行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成长、幸福和美好。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的触动写了下来,并希望以此书为媒介,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从而带动年轻朋友,带动企业员工,一起成为真实、务实、踏实的人,带给大家的内心哪怕得到一点点的欢喜、幸福、愉悦、共享或者思考都好。在分享中,他相信只要有一点点光就能照亮世界。未来希望能举办更多优秀的读书交流会,只要能让企业的发展、员工的福祉乃至社会的进步有益的,他都愿意去尝试。

读人读城读生活,一场跨界交流的文化盛宴

当下,“围炉煮茶”,已成了一种新的社交和休闲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带给人们暖意。疫情过去后,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消费上,更应通过互相交流,为彼此带来情感共鸣。因此,本届读书文化论坛的最后,把“围炉煮茶”搬到了现场,来自各行各业的5位特邀分享嘉宾张剑秋、文澈法师、陈晓阳、樊淑玲、林晓非,与知名作家陈曼冬女士一起围炉畅谈,漫话他们对文化、阅读、城市的理解,并畅聊他们读过的书,读过的人以及读到的城市和生活、人生与世界。在围炉访谈环节,嘉宾们观点独到,金句不断,大家通过交流分享,身心都得到了治愈。

问:文化对于一座城,有什么样的影响作用?

杭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萧报传媒董事长张剑秋认为,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和没有文化的城市,观感是完全不同的。他从三个关键词:气质、人设、软实力,概述了他对于杭州这座城市文化的理解。他说,杭州的气质是舒适,有亲近感,苏轼的文字是最配杭州这座城市的。杭州没有一座地标性的博物馆,但从其“文化的生活化”,或者说是“生活化的文化”上看,它无疑是有“烟火气”的。文化带给城市的故事,就是文化留下的记忆。

问:对于生活美学,您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上虞永元寺主持文澈法师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他说,虽然人到中年,但还是要保持好奇心,这和自己能不能在某个项目上成才成名没有关系,但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有滋味,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加丰富。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学的阅读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有哪些建议?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陈晓阳:互联网时代,确实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老师,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阅读来拓展你的知识面,获得一些非常及时的资讯,但另一方面,还是要重视传统的阅读方式,所以我会给学生推荐书目去阅读。

问:您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对话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有什么感悟?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秘书长樊淑玲:曼德拉先生说过一句话,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崛起。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我们一定要是坚定的、自信的,并怀揣一个崇高的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问: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制片人,如何通过影像来表现一座城市的文化气息?

浙江电视台《旅游指南》制片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林晓非:作为一名制片人,在做文化的东西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东西和读书不一样,会包含自己的一些感受。要敢于尝试,在不断的成长中,文化的品位也会得以提高。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陆意 周婷 摄影 记者 范方斌  

编辑:张熠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