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浙江 > 

悲痛!浙大一院呼吸治疗科创始人浦其斌英年早逝

[ 浙江 ]    
2021
11-23
10:29

抗疫期间的浦其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的夜晚,常常出现一个从家里赶回医院的身影,那是浦其斌医生又回病房探望病人了。如果碰到同事,他总是谦逊地说,“吃完饭散散步,反正都是溜达,不如溜达回来看看病人。”

如今,洒在医院的月光依旧,他这颗呼吸治疗界闪亮的星星却提前陨落。

11月20日晚,浙大一院呼吸治疗科副主任、团队创始人浦其斌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7岁。

消息传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医疗界的同行纷纷发朋友圈悼念。无论是多年前听过他精彩讲课的学生,还是一起共事20多年的同事,都曾被他如星光般纯粹的医者仁心所打动。

多次参与公共卫生事件救治

他说总要有人靠近病人

浦其斌1974年出生,1994年参加工作,在机械通气、气道管理等呼吸治疗相关技术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曾多次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是公认的中国最优秀的呼吸治疗师。

2003年抗击SARS,他是第一批进入杭州隔离病房的医生;2009年抗击H1N1甲流,他临危受命,赶赴外地参与浙江省第一例危重患者的救治;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击病毒、抢救危重患者的战场;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

呼吸治疗是在重症医学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呼吸治疗师的工作是呼吸管理,包括呼吸机管理、人工气道管理、氧疗的实施与评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每个环节都需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才能完成操作。

操作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飞沫,飞沫里携带着凶险的致病病毒,但这样的危险从未让浦其斌犹豫退缩。

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和浦其斌同批进入医院工作,一起共事了27年。他回忆道,2009年浦其斌赶赴外地救治浙江省第一例危重患者时曾说过,“总需要有人去靠近病人、帮助病人、救治病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浦其斌参加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每日多学科会诊,运用专业呼吸治疗技术,为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竭尽全力,带领团队提出了新冠肺炎患者呼吸支持策略。浙大一院方案,为全国的新冠患者呼吸治疗提供经验。

当时,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监护室主任李彤和他同住了2个多月,两人常常一起讨论病情,甚至就专业问题激烈争执,“浦主任极其热爱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把本职工作做好,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我给他打电话讨论病情,完全不需要顾虑是几点钟。”

积攒了几十本笔记本

密密麻麻写满呼吸治疗干货

2009年,浙大一院成立呼吸治疗科,是国内最早独立设置呼吸治疗建制的医院。浦其斌是浙大一院呼吸治疗科创始人,也是浙江省乃至全国呼吸治疗的领军人物。

一开始,团队专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患者救治,后来各个科室遇到需要呼吸治疗的危重患者,都会找他们参与会诊。

经常和浦其斌合作的同事不约而同地提到,他白大褂的口袋里永远放着一本笔记本,笔记本的更换频率很快,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某月某日某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引起的原因,深入探讨一些疑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电子产品普及后,他偶尔也用ipad记录,还有一个内存很大的硬盘,存放了临床工作多年来经手的病例。工作之余,他常常反复推敲这些疑难病例,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合理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浦其斌去世后,蔡洪流见到了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几十本笔记本,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放在几个箱子里,尺寸、款式、薄厚各异,但相同的是里面全是呼吸治疗领域的干货,“他记录的都是实打实的临床病例,他特别喜欢和我复盘病例,尤其是治疗失败的病人,因为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郑霞说,一些多年前老病人的资料无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查到,浦其斌就经常跑去翻看厚厚的住院登记表,从中找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去年年初,他有一次碰到我特别兴奋地说,他找到一个老病人的病历,和现在一个新病人的情况有关联,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记笔记的习惯培养了他归纳总结的能力,浦其斌的课程深入浅出、条理分明,几乎所有听过课的人都为之折服。郑霞清楚地记得,他曾给医院的呼吸治疗师上了一节课,光“缺氧”这个知识点就洋洋洒洒讲了3个小时。但3个小时下来,学生一张幻灯片都没有拍,因为全程都听得入了迷。

为详细了解病情

多次留下病人和家属电话

浦其斌家就在医院附近,晚饭后,他喜欢出门散步,但走着走着就拐进医院病房看病人;偶尔朋友聚会,他常常吃到半途就离席,一问准又是回医院看病人。时刻不忘关心患者病情,永远将患者安危放在第一位,这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一个习惯。

一般来说,医生愿意给患者留电话已实属难得,浦其斌却反过来,不止一次留下病人和家属的电话。郑霞回忆说,他曾接诊过一个重症肌无力的病人,需要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这关系到后期需不需要气管切开,将影响病人的预后。

为了详细了解病情,浦其斌打电话向家属询问,但有的家属也不太了解状况,他就继续打给其他家属,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终于摸清楚病人发病的来龙去脉。

在浦其斌眼中,每个病人都是一个整体,他会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后,再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个年轻人肺功能衰竭,一般需要气管插管治疗,但这样会拉长病程,治疗费用也会随之增加。浦其斌考虑到他经济条件差,评估后认为可以进行肺泡灌洗治疗。病人氧饱和度不佳的情况下,肺泡灌洗具有一定危险,他前期做好了一切准备,全程在床边守候,最终成功恢复了病人的肺功能。

救治一名甲流危重患者时,浦其斌及时发现他拔管后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推断是心理出现波动,这样下去很容易出现谵妄。他立马安抚患者的情绪,耐心跟患者解释病情以及家人的情况,并守在患者身边,直至患者安然入睡,顺利度过了拔管后最艰难的几天,最后平安出院。

在寒潮袭来的冬日,我们失去了一个拥有纯粹医学理想的医者,但他留下的星光不灭,继续指引着更多的人……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张冰清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