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健康网 >  医疗新闻 > 

下好重症救治先手棋,他们在“风暴中心”守护生命!

[ 医疗新闻 ]    
2023
01-03
10:09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老年感染患者的人数逐渐增多,萧山区中医院以“保健康、防重症”为诊疗原则,下好重症救治的先手棋、关键棋,积极迎战高龄患者重症高峰,为高龄患者托底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不断扩容的病房

萧山区中医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指示要求,增强应对疫情峰值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推动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向医疗救治转变,由降低感染率向降低危重症死亡率转变。

图片

12月3日开始筹建,12月15日正式收治患者,刚刚援疆回来没几天的曹建标临危受命,担任刚刚组建的感染科病房的“临时负责人”。一个病区,30张可转换的重症病床,医院配备了4台呼吸机,一拖十五的中央监护仪。没出几天,病房就收治了27个患者。“幸亏有了这个可转换的感染科病房,给ICU减了负。”萧山区中医院副院长章敏早早就谋划好了救治方案,“除了这里的30张床,我们还储备了另外二层楼作为后备病房。”

图片

而作为重症患者救治的关键部门,自12月21日以来,重症监护室就人满为患,22张床已经加床至24张。收治的患者以老年人为多,都需要用到呼吸机。为了确保监护室的正常运转,医院多方调配,不断向监护室注入人力。目前已调入医生6名、护士14名,护士总数达到52人。同时,医院成立新冠救治医疗专家组,拟定患者住院临床准入标准,畅通感染患者的收治、转运渠道。

作为收治患者的大本营,医院的6个内科病房也迎来了住院高峰。本着“应收尽收,应接尽接”的原则,各个科室开足马力,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全力投入救治。

图片

肾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呼吸科全线爆满,医院就将内分泌科患者疏散到外科,将该科作为综合病房,开启收治重症患者模式。合并2个手外科,拉出护理人员到内科支援,一疏一并,使患者的救治床位又足足多了40余张。“接下去,如果患者收不下,我们将在骨科开辟战场,确保患者有床住,有病看。”

图片

急诊科则成了收治患者的前哨阵地。不断呼啸而来的120将一个又一个患者运送到抢救大厅,这中间还不乏立即需要插管、心肺复苏的老年人。

“患者比平时多了6-8倍,像昨天从早上到下午3点,3辆救护车一共送进来25个患者。抢救床、留观室都已满。有的患者因为没有床,只能躺在担架上。”甚至在床与床之间,还见缝插针地安排了坐着轮椅吸氧的患者。“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在医务科的调度下,来院的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基本还能收住到病房。

一支不敢倒的队伍

自12月24日起,为确保高龄患者的救治,医院择优编组救治力量,调拨普通病房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监护室,调拨行政科室如医务科、质管科等人员支援门诊内科、急诊内科;调拨中医内科、妇科医生支援发热门诊。

“三子”落地,有力保证了内科医生力量,为内科收治住院患者提供人力保证。同时加大医务人员的救治培训,采用“线下+线上”方式,对非内科医生进行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而参与医疗救治的医护人员千方百计留在岗位上。

图片

有的科主任、护士长一直坚持24小时在岗;有的诊疗组长24小时随叫随到;护理人员更是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有的顶着全身酸痛,冷得哆嗦仍坚持在病房,有的烧一退就赶来值夜班。“刀片喉,水泥鼻,剧咳嗽”对医护人员来说是痛苦的承受,更是不负医者使命的担当。“没事,我已经好点了,能返岗”“护士长,我能行”……一周内,工作人员的返岗率已达50%以上。

图片

面对激增的患者,发热门诊的医护24小时奋战,及时做好对患者的引导、解释、就诊等工作。“99号、100号、101号……”发热门诊预检分诊传来沙哑的叫号声,发热门诊护士长来金君与患者简短对接后,开始给患者量体温,确认患者体温后,随后进入诊室就诊。

图片


“从穿上防护服,进入门诊,患者就一个接着一个,每天工作像打仗一样。”作为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来金君已经连轴转好几天了。“前几天上班时明显感到了呼吸不畅,同事马上发现了异常,让我赶紧去休息,估计是‘中招’了,但是我知道,少一个人就意味着其他人的工作压力会大很多。”所以,在服药体温下降后,来金君第一时间回到了工作岗位。

身为护士长,来金君每天穿梭于发热门诊各个诊室之间,忙着沟通协调、分流患者,有同事因身体不适倒下,她就主动替班顶上,病倒的同事也在恢复后第一时间申请返岗,他们就这样前赴后继,为患者的生命接力。

“MDT"协同作战

与疾病的战斗,从来就是团队的整体胜利。小到吃一片药,大到多器官的综合治疗,都凝聚了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各自的专长与智慧。

萧山区中医院在收治响应快速、救治流程优化、重症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等措施的基础上,重视多器官保护,最大程度发挥MDT(多学科会诊)作用,“多兵种”协同作战,最大限度缩短高龄重症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实施最佳治疗方案。

图片

重症救治专家高劲松、韩锦、曹建标等对此深有体会,以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专家为主体的救治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了MDT多学科救治的功效,应用抗病毒药物、激素、插管关口前移等关键措施提供多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确保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监护室收治的高龄重症患者最高年龄94岁,平均年龄80岁,病情好转出科6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病毒或许会让人体温升高、声音沙哑、浑身无力,却不能使白衣战士忘记职责与使命。曾白衣为甲、驰援新疆的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芦晓艳也坚守在病房,为一线托底。

图片

“这几天病人成倍增长,现在隔离病床都收满了。”望着排着长队的就诊队伍,芦晓燕顾不得援疆周转的酸痛,舍不得休息,将自己“钉”在了病房中。“辛苦的不止我一个,现在所有发热门诊里的医护都一样,尽管没有出去,但每天上班至少都得20000到30000多步,好在大家齐心协力,经常相互鼓励,共同渡过这一关。”


来源:萧山健康网  

作者:萧山区中医院  

编辑:朱歆楠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