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浙江 > 

蓝媒热评丨青春的符号是“∞”

[ 浙江 ]    
2024
05-06
12:40

人们总是习惯用符号来承载一些宏大而具体的意义。如果给青春一个符号,那一定是“∞”(无穷大)。

“∞”里,17岁的霍去病孤军灭敌一战封侯,此后他带着精锐部队历经3次河西之战,终于全线打通河西走廊;

“∞”里,18岁的王希孟气吞独步千载之势,以历史星空做绢,挥出《千里江山图》这光灿的一笔。

你看,很多奇迹,唯有青春可以创造——

这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解过的证明题。

68年前,也有一群平均年龄仅18岁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画出了青春的符号。

1955年,国民党守军劫掠大陈岛1.8万余居民败退台湾,岛上残垣遍地,人畜无存。之后,中共温州地委向全区青年发出了“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经过报名,一支由227名年轻人组成的“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家乡父老热烈的欢送中,穿山渡海,去往大陈。

前方是大海,身后是故乡。他们的青春,因为祖国需要,成为一场被赋予盛大意义的远行。

然而,岛上的情况,远比这群心怀革命浪漫主义的年轻人所想象、所预期的,要来得更为艰苦、残酷。

十几岁的城里娃没干过农活,第一次握锄头,压根不知道怎么挖土成垄,没干几天,双手就隆起一个个血泡;他们分不清韭菜和麦苗,有时候把会麦苗当成韭菜拔掉;也不知道地瓜的头和根怎么分,闹出了不少把地瓜头埋在土里的笑话;看到大黄牛会害怕,不敢上去牵,看到刚刚出生的兔子,却误以为那是小老鼠。最令人提心吊胆的是,国民党军队撤退前在岛上埋下了1万3千多颗地雷,不知道迈出哪一步时就会踩上那个致命的地雷。

他们一如你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会害怕、会退缩,会觉得累、觉得苦,在一个条件艰苦的陌生地方,也会难以抑制地想家、想爹娘。并不因为现在他们站成了岛上的丰碑,就意味着那些软弱无助的时刻不曾存在。

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时刻,才让青春显出朔风野大的完整弧光。

不懂农业知识,那就学,反正年轻,可以快速学习大把知识;劳力跟不上,那就撑,反正年轻,可以咬牙坚持;岛上有地雷,那就想办法,赶着牛羊在前面开路排雷,反正年轻,有的是灵活的头脑和应变。

虽然现实泥泞,也不妨碍这群年轻人陆上行舟。

因为荒岛上一个人养猪无聊,队员张寿春自创了一套猴拳,每天打给小猪看;岛上物资短缺,大家的伙食基本上只有冬瓜和南瓜,他们就给食堂取了一个戏称叫做:“冬南食堂”;上岛第二年,队里还掀起了写诗的热潮,“荒山草地为纸张,指头手捧为笔尖”,手上挥着锄头,也挥洒着用青春写就的热血诗篇。

日复一日,他们以青春耕耘海岛,海岛也馈赠他们以对等的盛馔。经过4年多的垦荒,大陈岛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年产马铃薯等农作物139万公斤。1957年,队员们还从与福建渔民合作敲罟作业的收入中分得9万元,他们拿着这笔钱,建造了一对机帆船,取名“勇敢”。

2006年的那个夏天,大陈岛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上岛考察。他与已经年过花甲老垦荒队员们亲切交谈,也勉励当地干部群众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把海岛和渔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一次登岛之后,他又两次分别回信大陈岛老垦荒队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大陈垦荒精神,从此成为这座海岛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垦荒。历史不重复,却自有其韵脚。隔着漫长岁月再度回望,在那个时间的锚点上,站着一群意气风发年轻人,一如今日的你我。我们都有航行在希望中的热烈,我们都有向万里无人处行脚的勇敢。我们也都在耐心等待未来的时光,显出当时的决心。



来源:中国蓝新闻  

作者: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