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胜达,绿色智能工厂如何跑出“加速度”?——经济向新行·聚焦萧山民企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

[ 时政经济 ]    
2024
04-29
08:17

2023年1月28日,卯兔年开工首日,胜达集团在它的“起锚地”——萧山河上镇胜达江南产业园内,迎来了建企4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会上,75岁的胜达创始人方吾校寄语集团董事局主席方能斌、总裁方聪艺:“胜达定制的‘解放牌’要维修保养了,‘红旗牌’应该全部启动。”

回顾胜达一路走来的历程,确确实实是一段从“解放牌”走向“红旗牌”的发展轨迹。

从1983年的2000元钱、14把榔头起家,到如今净资产超百亿元,总营收破3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行业龙头、中国民企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胜达的这种“滚雪球”式发展,被方吾校戏称为“一不小心就搞大了”。

然而,真的只是“一不小心”吗?

“胜,是高山不化千年雪;达,为源泉长流百条溪”,胜达的追求和愿景,始终是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由强变久,从涓涓细流,奔向无垠大海。

“向数而融、向高而攀、向新而进,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2024年3月,省委书记易炼红对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出的殷切期望,胜达已经在深入实践探索。

2019年,当胜达开始投建国内包装行业首家绿色智能工厂时,它已经准备好要换上新的引擎,进入“加速奔跑”模式。

“加速跑”的动能哪里来?

聚势谋远,向新而进

生产面积约5万平方米,车间一线员工数量却只有40多人,走在略显“空旷”的大胜达智能工厂生产车间,你的脑海里会不由得浮现出“速度”这两个字。

一筒两米多高的原纸,被输送带送上纸板生产线后,以每分钟260米的速度“跑”了起来:机械臂快速挥动,机器人精准切割,一张张纸板自动完成折叠……

“智能工厂自投产以来,一个订单的生产周期,已经由原先的2至7天,缩短至2至8小时。”智能工厂的“大总管”、大胜达常务副总裁舒奎明介绍道。

按照物理学原理,有能量才会有运动。在胜达,“加速跑”的动能来自哪里?

答案是:聚势谋远,向新而进。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许多民营企业还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徘徊时,胜达出乎意料但异常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引外资的“筑巢引凤”发展之路。

1992年,胜达引进366万美元的外资,采购了一批进口设备,全面改造企业的纸包装生产线。这次引进外资的规模,当时在整个浙江都属罕见,并助力胜达在第二年产值、销售双双突破亿元大关。“这是胜达最成功的第一步。”胜达创始人方吾校感慨道。

迈出这一步的动力来自哪里?方吾校说,来自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些!”

1997年7月,胜达第二生产基地萧山八达纸箱总厂投产,两年后,第三生产基地浙江新胜达包装有限公司拔地而起,随即又从德国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BHS全智能瓦楞纸板生产线,投入高达8000多万元。这一年,胜达集团一跃成为全国包装龙头企业第三名。2003年,又在苏州吴中区50亩的土地上规划第四生产基地。

大胆的改革与创新,让尝到甜头的胜达更加坚定地前行,继而走上一条从信息化、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道路。

信息化是基础,数字化是方向,智能化就是未来。

而走向未来的路,胜达至少走了22年。

2001年,浙江新胜达包装有限公司(大胜达前身)启动信息化建设步伐,“那时候公司发展很迅速,接到的订单很多,但全是靠纸质手工开单,连发货也是手工做单子。没有一个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与公司的发展是不匹配的。”大胜达信息中心主任杨德龙回忆道。

此后,公司上下全面推广信息化项目,先后实现了财务、运输、办公、档案等具体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2005年,胜达成立研发部,独立研发纸包装Box ERP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生产数据,能帮助企业精确掌握生产进度、物料消耗、设备状态等信息,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计划,智能调度生产资源,优化生产流程。

2019年,大胜达数字化智能工厂投产,实现了工艺、工序、物流、采购、中央调控、产品检测、能耗监控、商务八个方面的智能化。从原来工厂生产要400个人,缩减为只需80个人,年产额则达到8—10亿元。

一夜之间,大胜达智能工厂成为全国各地同行参观学习的标杆。

智能化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也让大胜达在疫情防控初期,许多中小企业遭遇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生产线的稳定运作,及时满足防疫物资的包装需求。

2021年,大胜达入选浙江省“未来工厂”名单,并以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开创了纸包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12810”生产制造新模式,即产品销售“1小时订单需求响应、2小时接单,8小时产线投产,10小时订单交付”,产品服务“1小时投诉响应,2小时公司联动,8小时问题回复,10小时问题解决”。

在纸包装行业的广袤天地里,大胜达修炼出了这套独步江湖的“纸上真功夫”,其所生产的产品也成为中国纸包装唯一出口免检产品。

在大胜达长期合作的优质客户名单里,有国际知名的三星、松下、博世、沃尔玛、壳牌、宜家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涵盖了国内顶尖的顺丰、娃哈哈、农夫山泉、老板电器、苏泊尔等大品牌。

产能加速提升的同时,大胜达对外扩张的步伐也走得坚定有力。

瓦楞纸箱单价较低,对运输成本较为敏感,运输半径一般在300公里以内。而家电等下游龙头企业,往往要求供应商能够满足其多个生产基地的包装需求。因此,大胜达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布点从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慢慢向江苏、湖北、四川、贵州、海南、新疆等地延伸,向稳而进,以进促稳。

“加速跑”的耐力是什么?

专注研发,向“绿”而行

爆发力可以让人跑得更快,耐力却可以让人跑得更远。

胜达能一路长跑40余年的耐力,源自对“绿色制造”的执着。

纸包装,如果只满足于“包”得住、“装”得好,不至于穷数十年之功。大胜达要做的,不仅仅是包装得了物品,还要能承载绿色发展的理念。

向“绿”而行,胜达其实从企业初创的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跟大多数传统企业一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跟随国家大政方针,到逐渐自觉自醒,开始主动践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如胜达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都把“绿色发展”上升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战略。

相对于其他行业,纸包装产品因为使用周期更短,消耗量更大,对环境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也更有责任和使命走好“绿色制造”“绿色发展”之路。

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限塑令”,塑料袋、塑料泡沫等材料都被列入限制清单,整个包装材料行业面临全新挑战。

众所周知,水是纸的克星,纸张在水的侵蚀下很容易变软,甚至破损、溶解,防水防潮一直是纸包装行业的一道“卡脖子”难题。想要纸质包装不渗水,通常的做法是在纸箱内壁粘贴一层塑料材质。

但是2019年夏天,大胜达研发团队却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公司接到客户大量投诉,抱怨运送海鲜的快递包装破损,导致里面的食物变质。

一边要遵守“限塑令”,一边关系到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研发团队开始埋头寻找一种既防水又安全无毒的防水材料。

其实市场上也有很多成熟的防水材料,如镀铝带、镀铝膜,但这些材料不仅会增加纸箱的制造成本,在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也很难把铝膜分离出来。胜达想要的,是一种更绿色、更环保的方式。

“你看,水落到荷叶上会形成水滴滑落,叶片不会被渗透。”大胜达技术中心副总管黄煜琪和他的研发团队从荷叶表面的疏水现象,联想到在纸箱内壁增加一层具有疏水性能的材料。

历时一年多,他们测试了上百种防水材料,经过不断试验、配比,最终,一种防水油通过了全部测试。这种防水油是通过在干燥的丙烯酸树脂中,添加极具疏水性的含硅和氟的改性物质,从而大大提升纸质包装的防水性能。

那段时间,技术中心多了一只另类的“纸鱼缸”,纸箱内壁涂抹的就是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每天喂食里面的几条金鱼,既是在测试纸箱的防水和耐用性,还要验证金鱼能否安全存活。

“纸鱼缸”的实验成功了,具有超疏水性的纸箱包装,也达到了客户的要求。

大胜达在防水技术上的这一新突破,不仅解决了海鲜运输过程中的包装问题,也为纸制品的多样化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但研发团队并不满足于此:既然能找到安全无毒的防水材料,是否也能同样设计出防火的包装呢?

考虑到纸箱在高温或易燃易爆环境中的安全性,他们又马不停蹄朝另一个方向进行探究。一种具有阻燃性能、耐高温的防火包装材料,很快又被大胜达推向市场。

客户视角,亦是创新动力。如何为纸箱内的贵重物品保驾护航,避免运输途中的损坏?如何减少塑料泡沫作为减震体的使用,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经过无数次的抗压测试,研发团队又发现,利用瓦楞纸的设计方案,除了可以有效减缓物品之间的碰撞,还能每年为客户节省上千万元的成本。

以纸代木、源头减量、循环再生、以纸代塑……在胜达,一个个小纸箱不仅仅是简单的包装物,而是包装领域技术实力的体现和市场竞争的利器。

2021年7月和2022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中国包装联合会先后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推进包装行业的绿色转型进程,“突出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在产业深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性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包装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体系。”

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发布,更加坚定了胜达走“绿色包装”之路的步伐。

从萧山的乡村出发,胜达人手中的那一层薄薄的包装纸,携着绿色的风浪飘向全国,飘至“天涯海角”的南海之滨。

四月的海口,甘蔗正茁壮成长,一片片迎风摇曳的甘蔗林随处可见。这里富余的甘蔗,被当地人用来榨汁、炼糖、煲汤后,废弃的甘蔗渣又被大胜达赋予了新的价值——2023年8月,大胜达投资5亿元在海南建造的纸浆模塑基地竣工投产。在这里,甘蔗渣、麦秸秆被打碎制成浆液,经过热力和压力作用成型,再进行覆膜、切边、消毒等工序,便成了一只只可降解的环保餐盒、纸杯与托盘。

绿色环保,一直是胜达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这种热忱追求“生产与生态共存”的梦想,具象化为大胜达生产车间白色墙壁上那一张张金灿灿的荣誉奖牌:国家绿色工厂、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

“加速跑”的方向在哪里?

引领行业,向高而攀

加速跑不是乱跑,如果方向不笃定,跑得再快也没用。

“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企业才能再次腾飞。”2019年7月10日,胜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方能斌和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蒋云紧紧握手,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握手。大胜达与北大信研院正式“牵手”,共建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

那时的萧山,从“机器换人”到“企业上云”,许多制造业企业都在自主摸索信息化、数字化。但是这些由企业自发的改造大多是流程性、实务性的,是碰到问题进行的“打补丁”式改造,萧山传统制造业亟需一场更为全面的、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转型。

大胜达成了这一轮变革的“旗手”。

“数字化转型是包装印刷行业持续增长的核心枢纽,包装印刷企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创新步伐,赢得竞争优势,从而引领行业发展。”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意义,胜达总裁方聪艺心里十分清楚。

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成立后,先后吸引了30余位毕业于北大、上海交大和浙大的高材生,他们曾是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人才。这些高材生走进大胜达,来到车间,和工人们一起上下班,一调研就是大半年。

相比传统产学研合作,联合实验室巧妙地将“甲乙方关系”转变为“一家人关系”,双方4:1共同出资,将研究院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同时,为帮助制造业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研究院采用与企业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并全职入驻研究院办公的模式,用北大平台帮助企业招引高端人才。

三年间,这些信息技术人才打通了大胜达集团总部和十余个生产基地从前端商务、中端生产到后端物流、回款等场景,利用智能软件中心自主研发的XiUOS工业物联操作系统和工业大数据操作系统等作为基础技术支撑和开发框架,快速实现全过程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远程管控。

就在今年,由联合实验室自主研发的“Epack-ET纸包装工业互联网平台”,被列入了浙江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通过构建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沉淀了“1+1+1”的整体建设模式,即构建了“一个面向全国的包装柔性供应链快速响应前台、一个在线业务智能处理中台、一个柔性小批量定制的生产管理数字化SaaS矩阵”,能助力中小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全链路的配套升级。

平台先后上线包装行业工业App应用200多个,快速帮助工厂实现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累计赋能工厂9700多家。

AI包装设计师“小方”,也是联合实验室在2021年结出的新硕果。这是行业内首个AIGC大模型垂直领域应用。通过学习大量的包装设计案例和用户需求,“小方”能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包装设计方案,并进行自动化智能排版、智能配色、智能印前检测和智能配材推荐,将以往通常3—5天才能完成的包装设计时长缩短至3—5分钟。如今,2.0版本的“小方”整体设计效率提升80%,完全能实现上午接到需求,下午开始生产。“小方”3.0也已在酝酿上线。

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联合实验室还独立开发了“商探”App。这款应用汇聚了行业大规模基础数据源,内置丰富的企业详情和企业画像数据,通过智能场景计算引擎,能够精准地挖掘潜在客户并跟踪同行动态。当业务员出差完成任务后,若还有时间,就可以借助“商探”,查看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厂商和客户信息,方便就近拜访,提高业务拓展的效率。这种新型的业务拓展工具在业内大受欢迎。

从聚合数据,到优化供应链,再到“小方”“商探”这些产业生态数字化服务,大胜达与北大信研院的合作路子越走越宽,前景充满想象。

“全国有40多万家包装企业,我们的系统正在全行业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改变一个行业的成就感。”北大信研院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张伟这样说。

一开始只是为了改变自己,但走着走着,却发现自己已经在改变整个行业。对于一直奉创新为圭臬的大胜达来说,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属意料之中。

化于无形臻于道。当加速跑到了更高的“段位”,比拼的已经不仅仅是速度和耐力,而是格局和境界。大胜达所展现的“新质生产力”,已经不仅仅是创新与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习惯与本能,一种使命和责任,一种信仰和价值观。

回顾过去,胜达是“从千军万马中,用技术创新杀出了一条血路”。

展望未来,向着“造就世界一流集团化公司”的目标加速奔跑,方能斌、方聪艺正带领着大胜达续写新的华章: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纸包装企业。我们在一流企业的道路上,还会不停探索。”

“现代企业家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思想,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外延式扩张终有尽时,但以新质生产力撬动的内涵式发展永无止境。胜达的“创二代”正在攀登新的高峰。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钱嫣 吴斐 王俞楠  

编辑:顾晨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