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人物 ▪ 城记 | 湘湖龙井:乾隆下江南的那一杯茶?

[ 文教卫 ]    
2024
04-19
08:50

%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40418140333_s.jpg

理宗奉母

%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40417144021_s.jpg

萧山的茶园似与皇家关系密切,还留下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传说。比如朱元璋和湘湖云雾茶的故事、三清茶与马皇后的传说等等。图为位于进化镇华锋村的大宋皇家茶园,理宗孝母的故事再次流传,萧山非遗圆茶传人王红霞借此开发了一款“孝茶”。 周少伟 摄

%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40327085707_s.jpg

谢付亮新作《片茶不留》


%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40416211813_s.jpg

全国著名漫画家赵雪峰为湘湖龙井创作《茗山斗好》

问计

湘湖龙井:

缺了个世界级的IP

■徐益欣

本报3月29日《自古湘湖多奇茗,西湖龙井源萧山》一文刊发后,在萧山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在为家乡自豪的同时,纷纷为萧山茶业献计献策。为此,记者走访了茶营销专家谢付亮。

15岁就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的谢付亮,是著名品牌专家、国学专家、畅销书作家、诗人,深耕茶叶品牌营销近20年,著作10余部,策划了白茶娶妃、珠钻之争等颇具影响的经典案例,《中国品牌》杂志曾以《解密茶叶品牌第一案:白茶娶妃》为题报道了谢付亮策划案例。马来西亚《联合日报》称谢付亮为“中国茶叶品牌策划第一人”。

“我是新萧山人,对第二故乡一直心怀感恩,那天在萧山日报上看到王立峰先生的《自古湘湖多奇茗,西湖龙井源萧山》一文后,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有幸来策划萧山的湘湖龙井项目,我该从哪里入手?”谢付亮开门见山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谢付良说,现在有充足的资料表明西湖龙井的部分优质茶种来自萧山湘湖,这说明萧山茶的品种是很优质的,可以作为营销的一个重点,但是要出圈,必须有个世界级的IP。乾隆和康熙都下过江南,他们下江南的佳话就是个世界级的IP,那么乾隆康熙下江南的那一杯茶中有没有湘湖龙井?湘湖龙井是那一杯茶还是另一杯茶?我想我会花大力气去寻找资料,找出其中的相关联系。而如果联系比较牵强,又怎么办呢?我想我会去搭桥,很巧妙地搭桥……就像我在服务龙游黄茶品牌时,提出“虔龙·中国贡茶博物馆”策划一样。

贡茶是历史的产物。放眼今天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我们对贡茶的重视明显不够,谢付亮说,很多地方的茶叶公共品牌,放着悠久的文化资源不挖掘、不整合,也不利用,令人痛心。但“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毕竟,想到建设贡茶博物馆,需要动脑子;愿意沉下心来建设贡茶博物馆,则要用票子。否则,快速发展的中国茶产业,为什么只有茗皇站出来,建设中国第一家贡茶博物馆?而茗皇因为建设了中国第一家贡茶博物馆,很快就确立了其在贡茶界的龙头地位,“乾隆下江南另一杯茶”的口号不胫而走。

“湘湖龙井因为与西湖龙井间有着传承关系,两者的品相、口味高度接近,所以一些西湖龙井茶农和经销商时有把湘湖龙井当作西湖龙井销售的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很不可取,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湘湖龙井的身价原本可以是很高的;湘湖龙井和西湖龙井好比钱江两岸的母与子,子贵母贱的历史终将结束,湘湖龙井大有可为!”采访结束时谢付亮满怀信心地说。

溯源

湘湖龙井:背靠八千年,一树变万树

■竹雪芹

茗的意思,大体同茶。但是,细究起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我们说喝茶,但不可以说喝茗。茗,宜细细品味。关于茶与茗,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大致意思,过冬的茶叶摘取下来制作后,叫作茶;春天的新芽制取的茶,有点苦,叫作茗。茗,老百姓习惯称为春茶,积聚了一冬的精华,当春萌发,含茶碱更多,因而茶味也就更为浓郁,更受大众的欢迎。

萧山是产茶之乡,而湘湖则是它的发源地。其历史,似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目前,在浙江茶叶博物馆中,展示着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绳纹小陶釜及里面茎类植物,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茎类植物,就是茶叶的祖先。

唐代高僧释皎然,对茶颇有研究,他对杭州、越州的茶叶做过深入考察。他在《送王居士游越》一诗中写道:“野性配云泉,诗情属风景。爱作烂熳游,闲寻东路永。何山最好望,须上萧然岭。”可见,释皎然的足迹到过萧山,而且爬过萧然山等湘湖沿岸的山岭。诗中所指的云泉,或许是指与萧然山一脉相连的石岩山上的香泉。传说此泉源出观音大士的净瓶,寺僧饮用不竭,香客掬饮,竟有疗病之验。现实中的香泉,水色如乳汁,入杯又清澈异常,芬芳纯净。《萧山埭上黄氏宗谱》记载有石岩十景,其中就有“香泉烹茗”一景。我们假设释皎然爬萧然山时发现了香泉,当时还没有香泉之名而称为云泉,那么,好水配好茶,诗中所说配云泉的“野性”,则很有可能就是产自湘湖的茗山茶了。

释皎然是茶圣陆羽的老师,陆羽在作《茶经》之前,释皎然已作有《茶诀》,一时间轰动整个茶圈,更是引起了陆羽的关注。于是,陆羽向释皎然讨教有关茶的问题,而释皎然则是倾囊相授。随后,陆羽先后登临杭州、越州等各地的山脉寻找优质茶源,并将自己的考证记录下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浙东以越州上……”这里所说的越州,其中很重要的一地就是萧山。这段关于湘湖周围产优质茶的记载最终被其收录在《茶经》之中。

北宋杨时开湖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逐渐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使湘湖物产更加丰美,人文交流也渐成气候,湘湖成为名副其实的“宋韵之湖”。北宋宫廷倡导茶文化,一时间“绣茶”“龙茶”及“斗茶”文化在全国兴起。清明时节,新茶初出,最适合斗茶。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而因斗茶出名的湘湖“茗山茶”,此时已崭露头角。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九有“茗山在县西三里,山多茗,下有二塘”的记载。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对越地风貌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把萧山湘湖及其周边的苎萝山、洛思山、连山、定山、北干山诸山和名人典故做了搜集,后收录于《会稽风俗赋》中,其中写道:“瀑岭称仙,茗山斗好。”特别强调了茗山斗茶之事。事实上,在宋代湘湖茗山茶已经与西湖的“白云”“香林”齐名,提升到全国一等名茶的位置。

明代以来,在萧山老百姓心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每当田间小憩或晚间纳凉,都会讲他机敏、戏谑甚至恶作剧的故事。这些故事很接地气,虽然故事的主人公被扭曲成一个不太正经的人物形象,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不安分、不规矩的小我,所以对他是特别的欣赏。这个人,就是隔壁绍兴的徐文长。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到湘湖赏游,对茗山茶情有独钟。巧的是他的朋友也对茗山茶念念不忘,于是,便有了《茗山篇》。他在诗中写道:“知君元嗜茗,欲傍茗山家。入涧遥尝水,先春试摘芽。方屏午梦转,小阁夜香赊。独啜无人伴,寒梅一树花。”诗篇清新灵动,有丝丝茗山茶的回甘。

明清时期,茶叶在湘湖周边的山脉多有种植。明朝开国谋臣刘伯温在萧山住过很久,对湘湖颇为熟稔。他的诗,对湘湖描述很有气势,“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题湘湖图》)。当爬上石岩山,已是口干舌燥,发现寺后观音洞旁有泉水汩汩流出,掬饮而觉芳冽,便取黄泥掺水,在石壁上大书“香泉”二字。嘉靖进士、工部主事黄久皋在《登石岩山一览亭次吴龙津林丹峰韵》中写道:“汲井香分仙掌露,烹茶烟袅白云隈。”清代诗人王端履在《湘湖竹枝词》中则有“竹筘插腰垂似橐,满山儿女采新茶”的描述。明清时期,湘湖茶和香泉水,似乎成了“标配”。

萧山的茶叶生产,由湘湖的一处山地向诸山发展,茗山作为地名也慢慢淡出视野。茶叶的名称也因茶叶品种的优化和制茶工艺的改进,由唐时的越州茶,宋、元时的茗山茶,明清时的湘湖旗枪,改名为浙江龙井茶和如今的湘湖龙井茶,成为清明时节的最佳特产。

好一个“好雨知时节”“野性配云泉”,如今的湘湖龙井已闻名遐迩,成为萧山的名优特农副产品。

礼赞

湘湖龙井

■黄亚洲

并非由于乡情,而让我偏爱湘湖龙井

只由于湘湖龙井那种特殊的嫩芽

那股特殊的清香,让我

飘飘欲仙

今天,老家的茶友,又用红绸子

扎好了一座祖籍地的青山

在清明之前,放到了我的案头

将我的青瓷茶杯,一下子提到了

四百米的海拔

我当然见过老家亲人的那种工艺

炒锅前,那种娴熟的

抖、搭、搨、捺,杀青、理条

那种把鸟鸣、山泉、初恋、春风揉合在一起的艺术

那种表达中国精神的手的舞蹈

如果说西湖龙井有股隐隐约约的豆香,那么

湘湖龙井特有的清香,就更加婷婷袅袅

于是,这个黄昏,我端起茶盅

中国整个儿的江南,就用

西施与黛玉的步姿,悄悄地

向我走来了

形美、色翠、香郁、味醇、报春早

谓湘湖龙井之“五绝”

于是,这个黄昏

加之我的青瓷茶盅,加之我的金琅山泉

我觉得自己已经飞升了

高度,至少四百米

我还要落两滴清明的泪,落到

我温暖的茶盅里

原因我就不说了,朋友们

都是知道的

(作者系萧山乡贤,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