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淡泊名利汤寿潜

[ 文教卫 ]    
2024
03-15
08:53

进化镇大汤坞村,有一处市级文保单位——汤寿潜故居。徜徉于故居廊下,一块写有“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的字匾,十分醒目。它引起了我的沉思,我随即拿起手机,拍下照片,存于图库。近日,又一次聆听《档案里的汤寿潜》讲座。一次参观,一回聆听,汤寿潜那淡薄名利,造福一方的故事,翻开了岁月的尘封。

汤寿潜,1856年出生,1917年6月病故于萧山临浦,享年62岁。他生卒时代,正是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社会动荡,时势变迁。他以宁静之心与务实之力走完短暂一生,留下清白与辉煌。

1905年7月24日,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经清廷批准,汤寿潜被任命为总经理。这是他一生任职最长、履职最勤的一个时段。为了确保路权利益,不让路权落入洋人之手,汤寿潜牵头组织在沪浙籍商人,提出自办铁路,他制订章程,保障铁路工程顺利修筑;创立专门银行,筹集调配筑路资金。

1906年,工程全线开工。他身着土布短褂,头戴箬帽,脚穿蒲鞋,手备纸伞,督察于施工现场,穿梭于沪杭之间,为路事奔波。他不受薪金,不支公费,芒鞋徒步,兢兢业业,为此全力以赴呕心沥血。经过三年的艰辛努力,完成了工费低、质量高的沪杭铁路工程,于1909年全线通车。数年后,因铁路收归国有,民国政府犒银20万两,既是给汤寿潜几年来付出与劳苦的补偿,也有对其劳苦功高的奖励。然而,他却分文不取,全部捐给浙江教育事业,用作修建浙江图书馆。君子坦荡荡,佳士自风流。时光留住了他,后人没有忘记他。他的这种精神,深受后人赞颂,“布衣都督”“布衣总理”“蒲鞋督办”等称誉名扬天下。

但汤寿潜淡薄名利,他堪称中国近代史上辞官最多之人。1895年,汤公39岁,被授为安徽青阳县令,任职仅有三个月,因需照顾年迈父母,便辞职回归故里。

1904年,被当局擢署两淮盐运使,这可是一个大肥缺,不仅管理两淮地区20多个盐场衙门,还要管理运、销,包括苏、鲁、皖、赣、晋、鄂、豫等广大淮盐专供区域。设在扬州的运衙,仿佛小朝廷,财源茂盛。然后,汤辞而不赴。

1909年8月14日,他被授云南按察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汤三次提出辞呈。9月10日,清廷照会点汤不从后,10月19日,再次照会,汤接此照会后,呈《辞授滇臬乞养陈情折》,以父亲老病为由表示谢绝,恳请清廷收回任命;第二次是11月28日,汤向清庭上《为国势危迫,敬陈存亡大计》奏折,提出治标四策后,同日,又上奏折“再恳辞滇臬”;第三次是11月29日,汤又奏请辞去云南按察使之职。如此坚定辞官,这在中国官场上是十分罕见的。

同年同月同日,清廷见汤寿潜对云南按察使一职不从坚决,又授汤为江西提学使。第二天,汤就奏请朝廷“收回江西提学使任命,但清廷表示不能同意,可给假两个月。汤借回乡探父病的机会,再次奏请辞去江西提学使职。清廷见汤如此铁石心肠,没有办法,便于一个多月后,正式批准汤辞去江西提学使之职。

1911年1月16日,孙中山授予汤寿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交通总长之职,汤寿潜亦未上任。辛亥革命爆发,杭州新军起义,1911年11月汤寿潜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都督,1912年1月15日汤寿潜辞去此职。1903年4月,军机大臣保举汤寿潜入经济特科,汤不赴。同年,清廷还委派他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汤寿潜也辞而不受。1909年5月初,浙江巡抚增韫请他担任浙署财政部长,负责财政。汤寿潜于5月8日、15日两次致函,坚辞不就。

汤寿潜辞官次数之多,实属罕见。究其原因,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尽孝。他是一个孝子,当工作与父母身体患病矛盾时,他毅然选择回家照料,如他辞去安徽青阳县知县职务,就是这一原因;二是他淡泊名利。他把官职看得很轻很淡,审时度势看待当局,看待官职,践行自身诺言。

汤寿潜不愿做官,但愿意做事。在汤寿潜故乡,有一处水利纷争,历经300多年。在他晚年回归故里后,体察民情,力排万难,经多方协调,上下斡旋,终于彻底解决。1907年6月,就“麻溪坝防汛事”致函浙江巡抚张曾扬,称“坝外即塘外陆沉三百余年,一言未足尽其哀”,他呼吁当局引起重视。1911年8月,汤向浙江省议会提出“废麻溪坝案”。1912年11月,再次与乡贤们一起向浙江省议会提出废坝为桥陈情书。然后,遭到天乐乡坝内的反对,绍兴县议会也闻风而动,反对废坝。废坝与保坝之争再次陷入僵局。两度遭受挫折的汤寿潜,决心未改,坚忍不拔,继续寻求事件转机。1913年2月,上天乐乡(坝内)乡绅金汤侯接受汤寿潜建议,同意改麻溪坝为桥,并发表《告坝内父老书》,消除坝内天乐人的恐慌心理,至此,坝内人们思想统一。1913年6月,在汤寿潜主持下,麻溪坝改桥工程开始,1914年建成。工程完工后,使坝外天乐乡摆脱了频受洪水侵扰的困境,坝外70个村庄、3万多居民、1.2万多亩良田得益。为追念汤寿潜功德,1936年5月,茅山之巅,人们建起“汤蛰先先生纪念碑”,可惜在那个特殊时期中被毁。然而,斯人已逝桥犹在。麻溪桥,依然静静地卧躺于如今的进化溪上,向人们诉说着汤公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丰功伟绩,诉说着汤公称誉世代、传颂至今的不朽故事。

“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是汤公一生真实写照,亦是他自己的座右铭。他以清廉传世、辞官见慧、为民作仆的精神,永留史册。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陆永敢  

编辑:顾晨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