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萧山非遗工坊解锁共同富裕新路径

[ 时政经济 ]    
2024
02-29
08:35

现有各级非遗工坊 26家,月销售额超5亿元

萧山非遗工坊解锁共同富裕新路径

非遗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萧山有“妙招”——在全省率先打造区级非遗工坊,化“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解锁共同富裕新路径。

近日,第二批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公布,萧山区“潮生百艺”传统工艺工作站和“萧山花边”省级非遗工坊、“金银首饰制作”省级非遗工坊、“传统线装书印制”省级非遗工坊、“三清茶”省级非遗工坊4家非遗工坊入选。

至此,萧山共有各级非遗工坊26家,其中省级6家、区级20家,涵盖工艺美术、刺绣、传统美食等多个领域;全区非遗工坊月销售额超5亿元,带动就业岗位 4500余个,实现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同频共振、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交织共生。

传统与创新共融

眼下,在杭州三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茶园里,鲜嫩的茶芽儿冒着尖尖,晶莹饱满一片嫩绿,等待半个月后茶农们的采摘。

三清茶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30多年的传承发展,三清茶炒制技艺已形成了从一片嫩芽到成熟茶叶,需经历采摘、摊青、杀青、回潮等12道的成熟工序。在“三清茶”省级非遗工坊内,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经纬正忙着更新和提升机械自动化、数字化水平,确保三清茶“全手工+半手工”产品占总产量的80%。

“通过手工炒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既提高了产品价值和附加值,又丰富了茶叶品类,达到传承发展,与时俱进。”任经纬介绍,特别是“机械杀青+手工辉锅”的方式,解决了手工效率低、机械品质差的问题。目前工坊直营茶园1000多亩,年生产三清茶2万公斤左右。

在萧山,一个个非遗工坊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也在不断激活创新源动力。如“传统线装书印制”省级非遗工坊,传承古法印制技艺的同时进行技艺创新,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成功突破宣纸彩印技术难关、研发项目获多个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等,在全国古籍印刷同行业中保持引领示范作用。年产线装书40万册左右,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

再如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适应当下市场需求,对传统工艺进行再创新、再发展,衍生出一批时代特征显著、实用性较强的产品,其创作的一品宋韵系列茶器伴手礼,目前月销售额已超 67万元。

释放“文化力”,激活“发展力”,非遗工坊内,一幅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加快产业化集成

初春时节,走进位于瓜沥镇的“金银首饰制作”省级非遗工坊,里边已是一派忙碌景象。1.8万平方米的工坊内,分为起版部、注蜡部、倒模部等五个部门,700多名员工井然有序地工作着。金银首饰制作(失蜡法)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坚力、朱惠君正指导工人将成型的金戒指用钢压笔打磨,不一会儿,戒指表层开始变得又光又亮。

作为非遗工坊的建设主体,杭州航民百泰首饰有限公司集黄金首饰设计、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重点保护以“失蜡法”为代表的金属热处理传统技艺。工坊负责人张占卫介绍,工坊常态化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黄金首饰批量供应,年加工黄金能力百吨以上,带动周边 1000余人就业;自 2005年起,连续 17年产销量、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长三角第一、全国前三。

近年来,我区号召辖区各个非遗工坊从自身特色出发,形成上中下游集成产业链,为当地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机会,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活力。

如萧山青梅酒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带动工坊周边进化、所前等多个镇街青梅产业发展,打造集种植、采摘、酿制、销售于一体的全流程完整产业链,带领400户村民实现创收;三清茶炒制技艺非遗工坊在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完成三清茶产业发展的机械化、现代化升级,通过向农户鲜叶收购、代加工、安排就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每年保持在300万元左右。

“通过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振兴的转变,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加快非遗产业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萧山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童宇倩 通讯员 陈翊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