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讲地名 碧云洲七桥之尚书桥

[ 审管办(行政服务中心) ]    
2024
02-18
10:40

编者按:地名管理窗口联动区审管办创新思路,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特色品牌打造、地名文化科普宣传等三个方面重点着力,努力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本期重点宣传桥梁地名文化。

尚书桥

位于暖波桥东南,碧云洲东岸。建于2011年,桥名由胡进曦书写。这是一座由单孔半圆形石拱桥与2孔石梁桥组合而成。这石梁与石拱相结合的设计,使内湖景观隔而不断,凸显灵秀之美。

尚书桥桥面与桥亭 

据《湘湖风景桥梁》记载,尚书桥总长30.60米,其中石拱桥长14.70米,宽3.30米,高3.75米, 拱高2.85米,跨径5.20米。桥顶平面约15平方米,上建亭子一座,歇山顶,四角飞檐,红漆木柱,柱脚与桥面连接处设置美人靠,既使得亭柱下部整体稳定,也可供游人憩息、观景。桥两坡各设15级石阶,落坡处接平台,北坡的平台为石梁桥,2孔。石阶、平台两侧置实体石栏板,间以望柱,石栏板末端置抱鼓石。借鉴萧绍古桥与生活景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在尚书桥头建了河埠,此桥近明朝南京吏部尚书、湘湖湖贤魏骥之墓,故名。

尚书桥近景 

柱脚与桥面连接处设置美人靠

魏骥(1373—1471),萧山城区人,曾任明代南京吏部尚书。景泰元年(1450),77岁的魏骥告老还乡。回乡后,他朴素低调,平易近人,与乡邻平等相处。他平时在家时总是穿粗布衣服,吃简单的饭食;出门巡行,常足穿草鞋,头戴斗笠,与田间野外的一般农夫没有任何差别。虽过古稀之年,他并没有颐养天年,而是以老迈之躯,奔波于萧山的各个水利工地,主持了麻溪坝、西江塘等多个水利设施的修筑。当时,湘湖因年久失修,已是一派湖堤坍塌、湖滩淤积的湮废败象。一些豪强乘机开垦造田,营建房舍,蚕食湖区,致使湖面迅速缩小,蓄水量大减,依靠湖水灌溉的九乡百姓深受其害。魏骥急民之所急,主动承担起修复湘湖的领导工作。他拄着拐杖,到湖区各处踏勘,制定修湖方案。又邀集耆老、乡绅、工匠等共同商议,广纳各方意见,使方案切实可行。然后他带领百姓清退豪绅所占湖田,恢复湖面,加高湖堤,砌石护岸,新建堤闸涵洞,又在堤塘上广栽杨柳。在魏骥的不懈努力下,先后清退被占湖田7318亩,湖塘涵闸等工程得以顺利修复,湘湖又恢复了昔日的容颜。

魏骥回乡后与乡邻和睦相处,处处为乡邻着想,为家乡人民干了许多实事,也为保护湘湖水利干了许多实事,他与乡里百姓关系亲密,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在《郊行》中说:

东阡西陌步徐徐, 入望青山雨过初。

樵子农夫情恳恳, 无人不说老尚书。

在残暮之年,他还将自已告老还乡后从事故乡水利事业20余年的探索心得,撰写成《水利事述》及《水利切要》等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魏骥去世后,葬于湘湖之畔的石岩山之中。将此桥命名为尚书桥,就是为了纪念他为湘湖所做的一切。

参考来源:《湘湖百桥》


来源:  

作者:  

编辑:顾晨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