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人物 ▪ 城记 | 南大房 萧山之东一明珠

[ 文教卫 ]    
2024
02-02
09:02

060059b9b03617834c4aedf4bc3191c5_22481317_xsrblj_1706707059791_s.jpg

c81b28274eaa872ff42257d653a82468_22481314_xsrbhx_1706712819373_s.jpg

4992279b2210e5d75a9f1c9c6f3026bc_22481312_xsrbhx_1706713027070_s.jpg

c961f78e934880f834e0215d6931f598_22481278_xsrbhx_1706712931912_s.jpg

4c788084955fc066563299746079de8c_22481271_xsrbhx_1706712878629_s.jpg

b208796d74efb0aff678684dab2e9d2c_22481280_xsrbhx_1706712957429_s.jpg

cba604c4ba0ef971c8352f895a4249a2_22481309_xsrbhx_1706712849299_s.jpg

党山南接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齐贤两镇,北靠钱塘江杭州湾,一条延绵30多公里的古海塘横亘其间,以抵御钱塘江潮冲击。跨过古海塘和里湖河,一座硕大的明清大院就会映呈眼前,这就是浙江省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历经明清民国三代的古民居建筑“党山许氏南大房”。

古代民居两个最

唐朝诗人王绩在《题酒店壁》里不胜感慨“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但若来江南党山,定会说“萧山多大院,党山有主人”。院曰南大房,人名许绍雄。

党山南接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齐贤两镇,北靠钱塘江杭州湾,一条延绵30多公里的古海塘横亘其间。跨过古海塘和里湖河,一座硕大的明清大院就会映呈眼前,这就是“党山许氏南大房”——浙江省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历经明清民国三代的古民居建筑。

是日,在党山许氏第十五代“绍”字辈后裔许绍雄老人的引领下,我有幸阅览了南大房的前世今生。

南大房坐北朝南偏东15度,前后共有四进三院一后宅,两侧有东西厢房对称,总共58间,东西面阔42米,南北纵深70米,占地面积约2940平方米。前三进在平面上呈长方形,按中轴线分布,东西厢房对称,第四进自成一轴线分布,中轴线均作过道。

第一进横列8间全为平房,做门厅或供雇工、下人居住,也可放置一些农具杂物。咖啡色正大门顶上,原先还有一块长约3米,宽约1米,淡黄底色,用行楷写就的黑色“大夫第”匾额。这是南大房先祖出资买来的一个有职无权的县官头衔,据说同样可以穿戴朝服官靴,佩带朝珠,也可自由出入衙门,却不能参与政务。这块匾额传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南大房长房长子迪甫大少爷摘下来另做他用,然后就不知去向了。

第二进为面阔5间二层楼房,系正厅接待宾客用,称作尊让堂。宽22米,进深9.5米,其中四间朝南正屋,进深7檩,保存完好。前有轩,前后连置月梁,结构精良,有精美砖雕门楼,梁架为明代遗沟,台梁式构架。该进北面建筑与第一进及厢房间有隔墙,以门堂相通。据专家说:“细部构件及梁架等处,都明显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建筑风格。”

第三进也是面阔5间二层楼房,其中朝南正屋四间,进深7檩,门前有廊檐,是家眷的起居室,其中一间半正屋曾是许绍雄家的居室。该进以北两侧隔墙置若干砖雕漏窗。

第四进是清光绪时续建,面阔9间,前有廊,进深9檩,自成一个三合院建筑形式,为清代晚期建筑,取名“清庐”,俗称“九大楼”。朝北门楣灰砖上刻有“居仁由义”四个字,语出《孟子·尽心上》,告诫子孙们居住在一个大院里要用心于仁爱,行事循义理。据南大房第二支系后裔,第十六代“先”字辈族人许幼生回忆,他的“礽”字辈曾祖父在上海从事洋行业务,并投资绸业银行,常有黄金细软带回家来,这第四进正是其曾祖母于清道光年间一手操办的。

第四进北还有一后宅,前后两进,用作书房,朝北门楣刻有“聊爱吾庐”四个大字,取自明代孙传庭《留别吴鹿友中丞·其四》句“自傍西溪隐,蹉跎十载馀。非能轻好爵,聊以爱吾庐。”大意是我在西溪边隐居十多年了,不是我不喜欢功名,而是我更爱我的老屋。

整个院落地面全用绍兴东湖石板铺就,屋顶均为硬山式,间间相连,有“晴天不戴帽,雨天不撑伞”之美誉。廊间内,都为一排茄色圆柱支撑,间有石头条凳、石水槽等摆件,错落中不乏规则。墙壁、屋脊等上面不时呈现各式木雕、砖雕、石雕工艺,上刻人物、花鸟、山水景物不等,朴实逼真,形态自若。暖阳透窗,斑驳栏杆,飞雀斜掠,叽叽喳喳,一片浓郁的中国乡村风扑面而来。

在开门上,除前后门外,另有东向、西向、南向五扇厢门,全用5厘米厚实木门启闭,每一进之间都用高大木门分隔,以阻拦盗贼、倭寇劫掠。

南大房外面北、南、西三面则均有河道,北为里湖河,自南往西是许家自行挖掘的小河道,与里湖河相通。在其正大门前,至今还保留着一汪人工挖掘的溇池,连着一条人工挖掘的小河贯通屋背后的里河,官、客、商船可泊正大门,以便客人由正大门进进出出,犹如现今的停车场。

整座宅院布局对称、层次分明、构制恢宏、雕刻精美、周境配套,可以想象盛极时期党山许氏家族的显赫荣耀。

物是人非雅韵在

据《山阴碧山许氏宗谱》载,萧绍许氏源自许询。许氏传至元代,因“四方群盗皆揭竿而起”,许氏后人安甫公从绍兴东浦迁居马鞍亭山小溇避难。后始迁祖许承一(公元1469年—1564年),娶党山孙氏为妻,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自本邑马鞍亭山小娄迁徙至荒无人烟的海涂山阴碧山(今党山),结草庐于党山南麓(即今“龙头机械厂”附近),以耕种、捕鱼、晒盐为生,是为一世。承一太祖95岁仙逝后,葬于党山山顶上。

为躲避钱塘江潮侵袭,党山许氏第三代迁至党山海塘南坡里河北岸,建起几间砖瓦房,世称“老台门”。传至第四代,许氏子孙繁衍,日益繁富,许氏子孙已分作八房,各建屋宇,另立门户。长孙许魁,字斗山,弃渔经商发了大财,于明万历年间(1570年左右),建起一座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因为大房所建,又坐落在祖居老台门南岸,始称“南大房”。后历经十三世至道光年间,又续建第四进九大楼和东西厢房,遂成现存格局。

据《党山镇志》载,1941年9月间日军占领党山后,曾在里湖河北岸许氏第三房“思居堂”屋背后的皇塘上,筑起岗楼,检查过往行人,时间长达数月。许迪甫说,南大房“九大楼”曾先后被日寇、土匪强占过。解放初期产权登记时,九大楼一部分房主在外地营生,由于当时通信工具落后,一时无法通知到,抑或屋主人无法及时赶回来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很多间空屋被当作无主房屋充作公房,至今一直由房管部门管理着。

至于第二、三、四进则由族人居住。聚散本是缘,改革开放后大家富起来了,年轻人嫌南大房结构陈旧,采光不好,没有现代卫生设施,便纷纷迁住别墅楼抑或公寓楼里去住了,剩下来的是些具有浓重南大房情节的老人。最早曾有过“只能出售给族人”这个口头约定,随着时间推移也被废弃,外姓人纷纷入住。

南大房最热闹的时候,人满为患。而现今仅存五户本家,常年居住的不过两户而已,另有外姓居民七户,其余房屋虽说名花有主,无奈都是“铁将军”把门,物是人非,令人不胜唏嘘。2005年5月经省政府审定,“党山许氏南大房”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当地政府又花千万元修旧露旧,遂成现貌。王勃《滕王阁诗》云“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也是南大房身世变迁的真实写照。文物是时空的见证,屋是人非,昔日繁华燕上门,今日人去楼亦空,唯有雕梁画栋依然诉说着当年的风流雅韵和油盐酱醋,后人当须倍加珍惜。

智勇双全“许将军”

庭院深深故事多。在南大房500多岁的变迁中,发生过很多值得记载的故事,但智抗倭寇的故事却流传最为弥久。

据《宗谱》记载,康熙年间,某天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午夜,百十来个倭寇从杭州湾扑向党山,踢开赵家村一户户乡民家大门,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连孩子也不能幸免。

作为党山名门望族的许家南大房在赵家村东面。自幼就喜欢舞枪弄棒的许勖,主动担当起了代赵家乡亲们报仇雪恨的重任。他认为,倭寇尝到了甜头,不用太长时间肯定会卷土重来。在党山几位族长的支持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榜公布征募了两百来名壮丁,以蓝布为旗号,以铁耙为兵器,随即开始日夜操练。同时还派遣两位行事机敏的人前去察看动静。他们还征集改造了一种新式武器“竹筒水箭”,用强劲盐卤柱,直灌敌人的口耳鼻眼,使其疼痛不已,无法厮杀。

过了一段时间,细作来禀报这几天倭寇定有动作。许勖不敢怠慢,马上招呼壮丁们白天睡觉,酉时一到,即在许家祠堂门前集结。壮丁们隐伏在皇塘南坡延寿桥脚下的芦苇丛里,忍着蚊叮虫咬,张网等倭寇入瓮。第二天亥时稍过,当倭寇距延寿桥只差三五十步时,许勖挥舞起蓝布旗振臂一呼,顿时杀声震天。许勖命令手持竹喷筒的勇士们,冲上去对准倭寇没头没脑地轮番喷射。倭寇们两手捂住脸颊痛得呼爹唤娘,顿时乱了阵脚。许勖再下第二道军令,手持铁耙锄头的壮丁们蜂拥而上,见一个砍一个,不多时,倭寇们就死的死、伤的伤,寇首也被五花大绑抓了起来。剩下几个眼看大势已去,夺路逃命去了。

而党山这方,除了一位伤势稍重外,就几位壮丁挂了点小彩。众乡亲围着“许将军”赞不绝口,自此党山再无寇迹。

闲心一颗待提升

中国人传统理念是一旦有了钱,首先想到的就是买田置屋。许绍雄曾听爷爷许德安说过,南大房家族当时有良田千余亩,从南大房大门口一直延伸到绍兴柯桥区齐贤镇上方山一带,横跨萧绍两地,家族不可谓不盛。

而今,以南大房为中心,以里湖河为轴线,依旧遍布着以血缘为纽带的许姓家族聚居群落。南岸除了南大房“尊让堂”外,往西是“许氏书塾”,前后两进,左右有廊,是当时许家管理祠堂及族中子弟读书场所,现已成为一块菜地,再看不到往日踪迹,听不到书声琅琅了。再往西是许氏宗祠“希范堂”,也只留下一排石壁犹在。原先希范堂,现存建筑属于清代晚期。占地约552平方米,朝向正北,有三进,面阔三间,两侧厢房。第一进做厨房和账房,第二进为拜厅,第三进供奉历代神主,筑有台。再往北就是赵家了。北岸有许氏第二房“九裕堂”(九如堂)、金春堂、许氏第三房许在蘅太公的“思居堂”,以及上面提到的许家老台门等。其中许在蘅为光绪十五年进士,曾任省布政司总捕辅,并在思居堂扩建开出泰升当,其子许氏十四世孙许克丞为光复会会员,日本留学归来后,曾为徐锡麟等革命活动捐赠大量银圆购买枪支弹药。泰升当到1940年秋,日军入驻而关闭,后又遭火被毁坏。至今北岸还留存着石板、木门等建筑遗迹,见证着许家南大房当年的人丁兴旺,更见证着近代旧中国百年烽火岁月。

里湖河上从西往东有三座石桥,分别为延寿桥(井亭桥)、永禄桥和迎福桥。特别是永禄桥,于明万历年间木桥改建,又名三眼桥,直通南大房,为3孔梁式石桥,每孔用3块长条石铺设而成,结构精致牢固,经数百年风雨岿然不动,无一缺损。这些楼宇临河而建、石桥跨河而卧,一派江南水乡特色。再往北就是党山老街了,更远处则是美丽灵秀的党山和依山而卧、佛音缭绕的千年古寺镇海寺,还有省级非遗萧山萝卜干展陈馆。纵观整个萧山之东,似乎只有党山老镇自成一片历史文化街区,或可提升。

是已日暮,里湖河边已经响起了哗啦啦的洗菜淘米声,袅袅炊烟亦已升起。站在里湖河桥上望去,斜晖掩映下,翘角飞檐、粉墙青瓦的南大房像一位历经岁月却依然精神抖擞的老人,身穿白袍,头戴青帽,静静地蹲在那里,闲看流水东来、静听秋风北去。

“楼成鹳鹊几时还,人去楼空境自闲。”是的,五百年的变迁,南大房早已穿越了时空的局限,远离了世俗的热闹,唯留闲心一颗,在此静数流年,守候平凡,其他任由后来者评说。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文/图孔鸿德 孔宸远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