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穿越八千年的文化激荡

[ 时政经济 ]    
2023
07-17
07:32

夏日的湘湖,洋溢着浓烈的艺术气息。世界旅游博览馆开门迎客,其承接的首个展陈——“大脑花园·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精彩亮相,让忙碌的都市民众,在这里尽情享受着艺术的滋养。

在湘湖,我们能“湘遇”的文化之美越来越多。从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到引入浙江省油画院、中国美术学院国学院(湘湖校区)、世界旅游博览馆等,湘湖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文化圈”,努力成为杭州下一个文化地标。

文化文明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20年来,萧山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了从“湘湖文化”到“文化湘湖”的跨越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萧山文化兴盛的全面启航。以工业经济闻名的萧山,在文化“软实力”上,正乘风破浪,为全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自信的萧山

文化,铸就城的灵魂。

6.5米深的湘湖水下,有“中华第一舟”之称的跨湖桥独木舟,静静停泊在“最初的地方”。萧山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从遥远的8000年前,就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

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把浙江文化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遥想星汉灿烂的古湘湖区域,人们驾孤舟一叶,从太阳纹彩陶罐里掬起水来,向东方的太阳神礼敬。谁曾想,那一束文明之光穿越时空,照亮了数千年后的萧山乃至整个浙江大地。

跨湖桥遗址,被列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被确认为“文化”矗立在学术高峰。2009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馆,低于水平面的完美设计,让独木舟与湘湖的纯净水域浑然一体,成为可以亲近“触摸”的人文源头。2020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完成改造升级后重新亮相,常设展区面积增加了,馆内文物从100多件增加到300多件;互动体验更新了,从看一看到试一试,沉浸式体验打通了与先民产生共情的时光隧道。2023年,一场关于数字赋能考古遗址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探索之旅已经起航……

以文化守住城市根脉,以文化铸就发展动力,以文化凝聚历史自信,这是跨湖桥遗址带给萧山最大的启示,激励萧山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从2003年许下一个“还湖于民”,到随后湘湖进入实质性保护开发阶段,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产城人文”全面融合提升,再到如今院士岛风骨风景“美美与共”,发轫中的“湘湖学”作为全新研究门类受学界推崇,“中国视谷”产业集群沿湖而起……20年岁月扬波,见证了萧山人对“母亲湖”的深深眷念、切切情深与殷殷呵护,也记录下城市不断赓续文明薪火、绘就崭新蓝图的峥嵘历程。

由跨湖桥文化开始生发,到励精图治的越文化、细腻的宋文化、沟通南北的运河文化……萧山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不断汲取着力量。

不久前,继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亮相后,坐落于衙前镇老街路的浙东运河衙前展示馆正式开馆,为运河文化带再添精彩之笔。一个个文化传承点,被深度挖掘重新打磨,又走出历史。数千年传承,凝练出了萧山人的文化自信,这份自信造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

活力的萧山

文化,唤醒城的生机。

彼时,戴村镇时代邻里街陆家路22号只是一个旧厂房,经多方资源整合、改建,一年后,这里化身为集永兴书房、健身房、舞蹈房等多功能于一体,烟火气十足的戴村镇文体中心。如今,集齐文体中心、文化礼堂、红色展馆、休闲驿站、文化体验点等文化生活空间的戴村镇,为当地百姓解锁了一个全新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去年,萧山建成14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其中既有提升改造后的文化礼堂和文化家园,也有已经发展成熟的文体中心、名人故居等城乡地标与知名IP,并新增13家“城市书房”和2家文化驿站。原有的城市文化地标与社区文化资源紧密连接,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村社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加大文体设施供给,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是萧山惠民富民的路径。

就在6月11日,萧山花边非遗生活馆正式对外开放。在向公众科普萧山花边的历史沿革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为以“萧山花边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项目打造了一个展示、研究、销售、体验的平台。此外,馆内计划每周开展主题各异、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让萧山市民能够重拾老底子的技艺,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

除了公共文化设施等“硬件”的提质增效,多点开花,萧山还坚持在服务效能和内容供给等“软件”上下功夫,以高质量服务增强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萧山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具备高品质专业资源和高水平专业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按照政府主体要求,对接群众现实需求,实施精准有效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管家”项目应运而生。

至今,该项目与文化馆总分馆机制相融合,助力镇(街道)、村(社区)组建文化团队973支,开展各类活动3320余场,挖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30余个,线上线下累计艺术培训超10000课时,服务群众近450万人次。项目有效破解了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和资源缺乏、文化设施利用不高、群众参与度低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性问题,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提质增效,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百姓对文化的内在需求和参与热情,唤醒了一座座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创造的萧山

文化,激发城的内生力。

每一代人创造的文化,是时代留给后人的财富。近年来,萧山坚持“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文化兴产、润城、育人等内生力,规划建设了浙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浙农·东巢艺术公园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进了中国美院、浙江省油画院等高能级艺术机构及院校,文化格局不断放大、文化魅力持续彰显。

今年4月,诗与歌在萧山擦出热烈的火花。

4月1日,“风继续吹”追忆张国荣20周年演唱会在位于钱江世纪城的中国数字音乐基地深情“追忆往事”。4月8日、9日的“湘湖诗歌音雄音乐节”,赵雷、赵照等16组炙手可热的音乐人、乐队在湘湖之畔倾情献演,为全国各地赶来的乐迷送上了一场高品质传统优秀诗歌文化和现代音乐融合的盛宴。紧接着,“诗歌音雄论”再次在钱江世纪城“叫阵”,周云蓬、莫西子诗、韦伟等8位国内知名诗人、音乐人相聚在中国数字音乐基地·九莱福音乐现场,与线上线下粉丝亲密互动,畅聊诗歌音乐背后的故事。

以中国数字音乐基地为平台,将诗与歌创新融合,为萧山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全新领域。伴随着音乐与诗歌的影响力,其间,湘湖周边关键词搜索率大幅上升,为萧山带来了音乐融合文旅跨界发展的“高光时刻”。

新鲜的创意、潮玩的形式、国风的重生,萧山的文化产业园里不断激荡着火花。截至目前,全区有区级文化产业园、街区14个,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家、市级6家。规上文化企业159家,上市文化企业(含新三板挂牌)5家,独角兽和准独角兽文化企业5家,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动漫游戏、文化演艺、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萧山持续深耕文旅融合发展,做好区内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有序推进“老街新生”项目,助力镇街、平台存量街区走上文创化道路,打响“一镇一文创品牌”,构建一个个具有萧山特色、可体验、可消费、可参观的开放式文创生活场景,丰富基层群众文化体验,助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萧山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增幅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通过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做强产业市场参与主体、激发文化市场消费潜力等举措,萧山文化产业规模化、数字化发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何可人  

编辑:值班小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