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讲地名越堤七桥之越王桥

[ 审管办(行政服务中心) ]    
2023
05-10
09:47

跨过梦湖桥,沿越堤前行,经古朴的陶朱亭,迎面是一座高峻而气势不凡的石拱桥,与越王城山遥相呼应。为了纪念2500年前越王句践曾在越王城山立城抗吴、励志图强的历史功绩,故名越王桥。

越王桥是一座单孔马蹄形石拱桥,于2005年10月建成。桥顶平面约8平方米,两坡各置33级台阶。桥高4.80米,拱高4.10米,跨径约6米,这桥古朴典雅,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券板正中镌刻“越王桥”名。桥名由明斋(金鉴才)书写。桥面与台阶两边置实体石栏板,间有望柱,柱头石狮子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抱鼓石图案精致美观。桥台石壁上青藤缠绕,桥头樟树侍立,叶茂如盖。站在桥上仰望郁郁葱葱的城山,令人心旷神怡;俯视桥下的湖水,波

光潋滟,湖面碧波与青山黛影交相辉映。桥上置龙头长系石,间壁上刻有桥联。

其一:      

水上已销戈剑影, 天中曾涌越吴云。(王漱居撰 薄松涛书)

其二:

一柱城山薪胆在, 半湖烟水鹭鸥眠。(薄松涛撰、书)

越王桥近景   

越王桥桥面与狮头望柱 

联语写得笔力苍劲,气度恢宏。让人遥想起当年吴越大军在湘湖这片山水逐鹿争雄的风云场面。现代学者张宗祥认为:“吴越之争,首在嘉兴,次则萧山。”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94年,两国水师又在太湖上鏖战,结果越军大败,几近全军覆没。句践只好退兵,却遭到吴王夫差十万大军的一路追杀。越兵一退再退,退到浙江(钱塘江)口的一座山上。这山峰高坡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称固陵,即今湘湖边的越王城山。山上有“佛眼泉”,出于石穴,“围不逾杯,深不盈尺,冬夏不竭”;有“洗马池”,池中产嘉鱼。

句践退到这山上,夯土筑城,抵御吴军。吴军在山下死死围住,企图把越军困死在这山上。相传“越拒吴时,吴意越必乏水,以盐鱼为馈,越取双鱼答之,遂解围”。宋代华镇有诗记其事:

兵家制胜旧多门, 赠答雍容亦解纷。

缓报一双文锦鲤, 坐归十万水犀军。

吴军撤兵后,越王句践连夜退回都城会稽(今绍兴市)。由于当时两国实力过分悬殊,句践后来被迫臣服于吴国,还到吴国为吴王夫差当了三年马夫。返回越国后,他发誓要报仇雪耻。句践为了不让自身贪图安逸,忘掉国耻,他夜里睡在柴草堆上,在门前悬挂苦胆,进出都要尝尝苦味。还派人每天在门口喊:“句践,你忘掉在吴国当奴隶的屈辱了吗?”然后句践大声回答:“句践不敢忘记!”这一切都是为了要牢记耻辱,励精图治,报仇雪耻。后来句践采纳文种、范蠡等人的各种富国强兵的计策,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从此,“卧薪尝胆”成了知耻后勇、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报仇雪耻的代名词。

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如今湘湖边已经消失了,放眼望去,只见湖水似烟,鸥鹭翩跹,呈现一派祥和景象。但越王句践那种自强不息,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的奋斗精神还应代代相传。

越王桥位于两大湖面通行的主航道上,其形体相对较大,透而不张扬,与定澜桥形成一高一平的湖心景观,强化贯穿湖心的视觉中轴。



来源:区审管办地名管理窗口  

作者:  

编辑:沈斐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