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部门新闻 >  司法 > 

萧山区益农镇:春风化雨解心结 “老中医”巧断“家务事”

[ 司法 ]    
2023
03-29
08:27

“调解案件相当于治病救人,每起案件的矛盾点就像不同的病症,需要望闻问切,只有下对药才能治病救人,不然,适得其反。”

“益和堂”调解工坊一级人民调解员胡水林,用一套“望闻问切”法,圆满化解了一起跨度长达十五年之久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

图片

故事还得从这说起……

2023年1月,一个年轻人站在益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门口踟蹰不前。在老胡的耐心劝说下,年轻人杨某拿出一份法院判决书,把自己多年来的艰辛娓娓道来。原来其父于15年前在益农镇发生交通事故身亡,根据法院判决,由肇事方潘某赔偿,但潘某一直没有履行赔偿责任。杨某来到益农镇调委会打算碰碰运气。经了解,原来潘某因缺乏法律常识,一直认为接受刑事处罚后就不用赔钱。

老胡立即电话联系潘某所在村的村支书,要求村支书带潘某及其家人到益农镇当面进行调解。现场,老胡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找准问题症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双方相互理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图片

近年来,益农镇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打造“益和堂”调解工坊,全力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增强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共话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图片

益和堂

“益”取自益农镇,“和”意为和谐,“堂”来自老字号中医药店。调解工坊实施中医式“望、闻、问、切”四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问诊抓方,对症下药,打通为民服务“脉络”,以达到纠纷化解治标治本。

“望闻问切”四步法

“望”民意、察民色

党建引领法治

群众的喜怒哀乐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日常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人民调解员也要看群众的“脸色”行事,做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从中看出问题、看出需求,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

益农镇推行“党建+法治”,强化党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通过与党员干部相互联动,在镇、村(社区)、党员小组三级基础上,定期上门走访辖区群众,通过谈心交流,收集矛盾信息并及时化解,确保辖区稳定。

图片

“闻”民呼、听民声

掌握纠纷脉络

入千家万户访社情民意,知人民心声解矛盾纠纷。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面对面接访,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架起干群沟通“连心桥”。

在日常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人民调解员耐心听取矛盾纠纷双方陈述,通过倾听体察群众的“心情”“隐情”“真情”,做好疏导工作,使群众的情绪得以缓解,为化解矛盾纠纷奠定感情基础。

同时,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入户下访作用,以“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普法、说服、教育,使双方不断让步,最大限度地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逐渐缩小分歧,有针对性地依法解决问题。

图片

“问”民计、集民智

发挥联动优势

坚持开门纳谏,问计于民,切实把群众的冷暖和疾苦放在心上,要求人民调解员做到嘴勤心细,要善于提问,多问民间疾苦,多问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征询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聚群众智慧,找出矛盾纠纷解决方法与途径。

通过“所+村(社)”联动,深入了解群众在调解工作中的实际诉求,“益和堂”加强与村(社)、乡贤相互配合,发挥邻里调解的优势,组织当事人以面对面、背靠背等形式,促使当事人双方坦诚相待,用邻里真情化解矛盾。

图片

“切”民症、解民忧

做到对症下药

在基层工作中,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从问题的困惑点切入,从利益的需求点切入,“切脉,诊其寸口,视其虚实”准确把握事态,抓住纠纷要害,切准矛盾的根源,防止矛盾纠纷在处理上出现偏差。

针对疑难案件,及时召开纠纷分析会,相关单位、村共同研究分析问题,凝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号准脉搏,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结果去”,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步入“快车道”。

图片

小小的调解工坊延伸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末梢”,激活了人民调解的新活力,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吸附力,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自成立以来,“益和堂”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37件,涉及金额5944.52万元。


来源:萧山网  

作者:记者 鲁彩萍 顾晨艳  

编辑:顾晨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