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部门新闻 >  博物馆 > 

讲座回顾|杨金东:海上长城——海塘

[ 博物馆 ]    
2022
08-19
18:25

8月18日下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杨金东应邀于我馆报告厅做题为《海上长城——海塘》的讲座分享。本次讲座由萧山博物馆副馆长崔太金主持,同步在萧山博物馆视频号线上直播。

讲座首先简单概述钱塘江古海塘的历史沿革变化及兴修海塘的原因,接着具体列举考古发现,对不同类型的海塘进行了更加详尽的介绍,并对其营建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讲解,强调钱塘江古海塘种类的丰富及其考古发现对研究杭州古代城市发展史和钱塘江流域历史地位的发展演变的重要意义。

01钱塘江古海塘的历史沿革概述及兴修海塘的原因

杭州古海塘的变化可以说是沧海桑田,壮观的钱江潮奇观更是被人们广为称赞,但同时因为潮水的凶猛,让两岸百姓吃了不少苦头,人们不得不想办法来治理和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就有了海塘。兴修海塘不仅可以防潮、防洪、通航、与江争利、拓展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就是可以保境安民。

钱塘江海塘的历史沿革要从秦朝说起,钱唐初设县时,西湖还未形成,现今的杭州城区尚在波涛汹涌的海中。

到了隋朝,江堤已成,无忧潮汐之患,杭州初始登台亮相。

到吴越时期,吴越王钱镠筑捍海塘,杭州版图得以扩大,海塘开始发挥其保境安民的作用。

宋朝,北岸潮势转烈,对海塘修筑更加重视。

明清,筑塘规模更加宏伟,海塘修筑上升为国家工程。

最终形成五代至清朝海塘修筑分布图。

02不同类型的海塘发展

在进一步的讲解中,杨金东老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考古发现举例对不同类型的海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讲解。

1.竹笼石塘

文献有关海塘的记载最早的其实是汉代的华信筑塘,起初的海塘更多是以土塘为主,但在杭州的筑塘史上,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海塘则是吴越国的竹笼石塘。

竹笼石塘,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笼和石头搭建起来的海塘。吴越王钱镠修筑捍海塘就是用的“竹笼石塘”结构,这个五代时期的捍海塘于1983年,在杭州江城路发现了其中一段,到2014年,在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发掘出了更为完整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通过对海塘地层进行分析,不仅对五代吴越国海塘土木结构和修建工程工序做法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外,更是首次发现了海塘表面铺垫柴草加固等海塘埽工做法,这一发现为研究唐五代海塘结构和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材料。

捍海塘整体结构

2.柴塘

竹笼石塘终究还是敌不过潮水的侵蚀,不数岁辄坏,于是到了宋代,人们又尝试了新的做法——修筑柴塘。

柴塘仅仅是对土塘迎水面营建工艺设施的一种称谓,它在营建技术上并没有特殊发明创造,只是在用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柴塘的适应性较强,在地基松软、承载力低的岸基条件下具有一定优越性,修建柴塘的材料主要是藤条、树枝、甚至杂草和大量的沙黏土或黏土及少量的木桩,可以就地取材,省工省料,简单易行。当然柴塘也存在费柴较多、维护成本较高等缺点。因此,作为护塘工艺的一种有益尝试,它并没有广泛应用于海塘建设中,倒是在比较紧迫的抢险工程中,应用颇广。

经过考古,在萧山塘湾村、渔人码头、五堡等地发现了柴塘的遗址。

萧山塘湾村柴塘

五堡柴塘

3.石塘

除了柴塘,机智的古人还想出了石塘这一更为坚固的海塘类型,鱼鳞石塘、条块石塘等多种类型的石塘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成熟逐渐被广泛应用。

杨金东老师举例了在杭州发现的具有叠压关系的宋元、明清时期的常青海塘,由四组塘石堆积而成的常青海塘完整揭示了宋元时期石塘体的结构特征,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更是首次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同时代石塘的叠压脉络,首次发现了无木桩基础的古代石塘遗存,对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TG1海塘

TG2内揭露的古海塘

4.双塘结构

除了单独的海塘,杨金东老师还为我们列举了包括大王庙路在内的多个双塘结构的海塘遗址,这个发现让我们明确了条块石塘和柴塘的营建工艺,确认了柴塘与土塘的结构关系,双塘结构的发现更是明确了文献中‘重障’的具体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王庙路双塘结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而钱塘江古海塘这座海上长城,就是替我们负重前行,保境安民的低调守护神。通过考古发现,我们掌握了不同时期钱塘江古海塘遗址的线形分布,发现了形式多样的海塘类型,掌握了各种类型海塘的营建工艺,还对个类型海塘的年代有了初步判定,这些收获为研究古代土木工程技术和水利技术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钱塘江古海塘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价值、研究古代水利技术史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源:萧山博物馆  

作者:  

编辑:王佳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