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走进湘湖 | 从石岩头到三江口 打卡古人心中的网红地

[ 文教卫 ]    
2022
08-12
07:52

“望湖亭上望湘湖,景物天开似画图。两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绿罗铺。”数百年前,明朝蔡友在《望湖亭》中描摹了湘湖的迷人风光,它是无数文人雅士把酒临风赋新词的灵秀之地。

你或许好奇,古代湘湖这么大,古人们没有汽车没有手机,他们都喜欢约在哪儿见面?见了面都干些什么?细数古代诗词美文,其实他们的约会可能是这样的:“明日未时,石岩山顶一览亭下,备下香茗,等君来。”这是古人的下午茶。

也可能是这样的:“眉山瓦坊,三千陶瓦已成,八月初一银货两清。”这是先人的诚信交易。

又可能是这样的:“十五月圆时,渔浦历山江蟹肥,诗酒夕阳醉。”这是古人在组诗会约小酒。

今天我们重走湘湖,石岩头—眉山脚—三江口,走遍这些昔日约会宝地,半日即可一一实现。

石岩头,文人雅集的胜地

石岩头,龙门山支脉西山的尽头,状如狮子,海拔200余米。尽头处为峭壁,“一山横出大江头,禹凿当年到此留”,气势甚是雄伟。山顶有一高亭,远眺四方视野极佳,正是约会的好去处。

最初捧红这个亭子的是明嘉靖年间的绍兴郡守洪珠,他也是明朝中叶著名书法家。于是,他大笔一挥为这座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的一览亭题写了匾额。

洪珠的墨宝,可不简单,杭州西湖岳王庙墓道前方照壁“精忠报国”四字,名震天下。一览亭经他题点,风光更胜。一览亭,从洪珠后,就成了名人雅士的会客厅。这座六角石凉亭,汇聚了众多后世文人,他们把酒临风,吟诗作赋,留下大量诗文。黄九皋、孙学古、黄元寿、王宗炎等纷纷登一览亭,览景赋诗抒怀。

“一览亭”取意“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近可望湘湖,远能眺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胜景,尤其古时当大风起时,松涛滚滚,黛色浓浓,萧山境内几座叫得响名字的大山脉络都能尽收眼底。所以,“石岩望秋”也就成了古萧山的八景之一。

那些个关于一览亭的传说:黄秀才建亭、吕洞宾采药、施药的神异、徐文长落第,与望得见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幻化成神秘与神奇,也让人在鸟瞰的静态中多了一些思考。

距离一览亭不远处,有先照寺,宋绍兴中建,取“旭日之光先照此寺”之意而得名,也是一处景点地标,为古湘湖八景之一“先照晨曦”。叶清臣的《先照寺》中“一径凉飚响万松,青霞紫雾秘灵峰”对环境的描写,让寺院多了一丝仙气缥缈,适合追求旷达文字的人停驻。清道光帝时吏部尚书汤金钊也曾留宿寺中,并作有诗句:“岩下僧归云乍截,楼头钟动日先殷(盘)。幽寻一览亭何处,剩有香泉浸藓斑。”

先照寺的香泉曾有个“香乳泉”的传说,从前天上一位仙女在凡间留下了孩子,在被天兵天将带走时,用自己的鲜血化作井中泉水,嘱咐丈夫用它代替母乳哺育孩子长大。

湘湖有山,山上有茗,寺中有香泉,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得遇此宝,定是少不了煮一盏清茶以酬知音。蜀山街道知章村《萧山埭上黄氏宗谱》中就有“香泉烹茗”一景,用香泉烹茶,成为当时雅士的时尚之举。茶山产的是后来的湘湖龙井,外形扁平匀净、汤色嫩绿、茶味甘醇、香气持久。水是清泉,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的发挥,更何况这里的泉还有个“香乳泉”的美丽传说,访客自然就不绝如缕。

在先照书院,你可以将古人那些雅事在此一一复刻,或笔墨飞诗、煮泉烹茗,或空灵鼓乐、会友言欢、自得其乐。所以,有了这群人在,一览亭就有了生机,有了供人深夜失眠的理由。

眉山脚,砖窑厂变身艺术岛

湘湖,历史上是一个广袤之湖。湖之广阔,从井泉一直到三江口,惠及九乡。湖底的淤泥,一层又一层躺在时光里。

从明朝中期伊始,湘湖就有人“填湖置窑”,烧制砖瓦,至清代时,湘湖已然成为浙江三大砖瓦中心之一,最盛时有砖瓦作坊数百家,从业人数近万人。据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载:“沿湖各村大半以陶为业,故砖瓦为湖中大宗出品。”民国14年(1925),据沿湖11村统计,有砖瓦窑63座。民国十九年(1930),《萧山政治汇编》湘湖窑业调查表明,当时大窑51座、中小窑9座。从事砖瓦制作的达5200人之多,年产砖1250万块,瓦560万张。新中国成立后,湘湖除了浙江建材厂、杭州砖瓦厂等国营大厂外,还有东方红、红旗、湘湖、长河、石岩、定山、义桥、岩山、湖头陈等社办、队办企业,最高年产砖近4亿块、平瓦近2000万张,成为湘湖附近社、队重要的收入来源。

湘湖恢复以来,砖瓦厂大多消失殆尽,只有个别遗迹留了下来。湘湖两岸都有,当然以石岩山下的眉山岛为最。

眉山岛古时为湖中九岛之一,因山青若黛,山形狭长,远望似美人之眉,故名“眉山”。眉山岛现存窑址三处:一处在湖里的小岛上,一处在眉山脚,这两处算是小窑,共有窑址十来个,目前保存完好。另一处介于两处小窑址之间,外有红色的建筑,是大窑,叫轮窑,基本完好。幸运的是,砖厂高几十米的大烟囱,一如刚建成的模样,坚固如初。据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分析判断:“眉山岛窑址应是石岩砖瓦厂遗存,有资料说是晚清窑址,这是误读。”

现在的眉山岛,成了一个艺术岛,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此,成为别具一格的窑文化体验区。

主体建筑为红砖墙面,由砖窑老厂房改造而成,古朴醒目,极具现代艺术特色。艺术岛开设陶瓷艺术选修课程,有70台拉胚机陶艺体验室,可同时供200人左右玩泥、拉坯、绘画。并配有100人规模的湖景学术报告厅,供演讲、讲座、论坛、会议之用。

艺术岛地处湘湖中心区域,岛上山青水绿、草木葱郁、鸟语花香,四面波光粼粼,窑影与桥影相映成趣,营造出得天独厚的艺术美感,是毅行运动的绝佳去处。艺术岛咖啡馆依山而建,自然景观绿意盎然,颇具英伦风情。闲暇之余,不管是遛娃,还是聚会、独处,来杯咖啡或艺术甜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眉山岛逍遥梁上有联,“出岫片云自来去,翔天一鸟任东西”。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艺术馆的意义,将艺术思想的自由与湘湖的广阔融为一体。

眉山脚那一片片砖瓦,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些泥土又重新旋动,旧的遗迹回归了生活气息。

三江口,舜帝渔耕处

萧山古八景有“石岩望秋”,站在石岩头,能望见广阔田野的秋景,远处的三江口,也尽收眼底。

钱塘江有两个三江口最为著名,而且这两个三江口都适合捕鱼。一个是以半朵梅花出名的睦州府城,新安江、兰江、富春江在此汇合。“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曾经担任睦州郡守的北宋诗人范仲淹的一首《江上渔者》,道出了渔民劳作的艰辛,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另一个是以渔浦风光出名的闻家堰,富春江、浦阳江、钱塘江在此汇合,许贤石门的渔人打鳖技艺独步萧山,罗墓畈以划船打网捕鱼为生,山后村渔民以游丝、滚钓捕捞为主,闻堰渔民以地笼捕捞为主。如今,三江口的捕鱼技艺,已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只要你能去三江口,就还能一睹渔民的捕鱼风采。

三江口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叫小砾山,主峰海拔18米,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历山在湖之西南,‘历’一作‘砾’”。原来,小砾山历史上叫历山。

历山,大有来头,据《史记》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也就是说,历山是舜帝劳作之所。根据三江口的地理环境分析,历山就是小砾山,雷泽应该是渔浦湖,河滨呢?最有可能的就是钱塘江。三个地理元素合在一起,三江口极有可能是舜帝渔耕之地。

《十道志》一书里关于渔浦的记载,简略一笔:“舜渔处也。”虽也简略,却道出真谛。《十道志》全称为《十道四蕃志》,是唐代武周时梁载言所撰,共计十六卷,为后世研究唐代地貌和疆域等提供了宝贵的重要史料,是唐代全国地理总志,可信度高。南朝宋范晔《续汉书郡国志》云:“复有历山,舜耕于此,而嘉禾降之。”宋太宗时所编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云:“渔浦湖乃舜所渔处。”根据这些史志的记载,舜所活动地不外乎历山、渔浦,而这两个地理元素三江口均存在,所以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相信的理由。

另据2021年10月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创、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制的《绍兴舜迹简图》,绍兴市(因萧山历史上属绍兴,所以萧山也纳入)共有舜迹28处,其中柯桥3处、上虞14处、嵊州3处、萧山3处、余姚5处,萧山渔浦位列其中。

由于史志的简略与缺失,导致舜在萧山的历史画面或生产生活场景,只留存于史志条目,或地名留存,一直没有发现实物遗存,留下了令人着迷的历史“谜团”。

小砾山东山脚,有一座历山庙,又称心庵,清乾隆初,吴姓舍基建成,咸丰壬戌十一年(1862)毁,光绪癸卯(1879)张吴氏募资重建,后毁。今存为近年所建。

“渔浦烟光”,旧为萧山八景之一,小砾山欣赏此景视线最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烟波浩荡,山明水秀,她以特有的魅力使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既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启航地,又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诗库”。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历史的人文积淀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轻轻挥上一笔,那些象征着地域精神的特色符号就会映照在建筑的空间形态中,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

湘湖的魅力也就在于此,人文荟萃孕育出璀璨的文化风情,滋养了山川之灵气,正如那些传说,它的故事总是道不尽,听不够的。它就像宋词里的一滴墨水,将不饰雕琢的美慢慢渗透进这片土地……

“萧山迹忆·行走”栏目征集丨你点单我探路

湘湖一叶舟,悠悠八千年。萧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从古至今,从来不乏历史风流人物。“萧山迹忆·行走”栏目,以笔者追寻萧山古人足迹、重走古人“游历”路线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越古今,探寻萧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鉴古知今,滋养身心。读者亦可按文索骥,体验一番萧山古人之旅。

您可以向我们推荐相关有故事的线路,由我们替您“探路”。也欢迎各镇街、村社自荐,挖掘村史文化,打造“深度游线”,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彩赋能。推荐方式:发送“#萧山迹忆·行走#线路/点位50字以内简单描述+推荐人姓名、联系方式”至邮箱183146545@qq.com。



来源:萧山日报-萧山网  

作者:文/记者 李沅哲 通讯员 黄建明 图片、视频/周煜程 制图/俞钦洋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