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镇街新闻 >  进化 > 

从大汤坞到一浮居 重走先贤路

[ 进化 ]    
2022
07-19
10:33

汤寿潜故居纪念馆。

车驰入进化镇,葱翠的大山不时从眼前掠过,油绿的稻田迸发勃勃生机,不时闪现几座上了年纪的老房子,延绵的马头墙搭乘水系一路伸展,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这就是浸润着宋韵质感的进化,历史名人荟萃的进化,不断进化着的进化。

进化镇的景点着实不少,这次为大家推荐一条半日游线路:汤寿潜纪念碑-汤寿潜故居-葛云飞纪念碑-山头埠老街-一浮居。

翁婿情深

马一浮为汤寿潜撰铭

在大汤坞新村东南面,蜈蚣旋山上矗立着大汤坞先贤汤寿潜纪念碑。沿着古道石阶穿过密丛,用时两分钟便可抵达山顶。石碑上有汤寿潜画像,为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所画,碑文“汤蛰先先生纪念碑”由汤寿潜的女婿、国学大师马一浮题写。

向西穿过一条山间小道,可见一座石亭,是后人为纪念汤寿潜先生所修建的蛰先亭,亭上有楹联“主维新创共和顺历史潮流,保路权建铁路为商旅滕颂”。不得不说,这位晚清进士布衣都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无愧是进化人民的骄傲,萧山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步行5分钟,很快抵达位于大汤坞新村的汤寿潜故居,村中随处可见铁路火车元素的小景。故居为清代建筑,典型江南民宅风格,有祖宅和新居两座房屋。祖宅143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为汤寿潜出生地。新宅俗称“老爷墙门”,建筑面积555平方米,四合院式,汤寿潜在这里生活多年。

马一浮是浙江会稽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第一人,是《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在古代哲学、文学、佛学上的造诣无不精深,又精通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他的挚友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还说他是天生的“读书种子”。

而说到汤寿潜与马一浮的关系,这两位可谓翁婿情深。岳父汤寿潜对马一浮的影响极大。他16岁时因县试夺魁,被求才若渴的浙江巨绅汤寿潜看中,选为东床,与汤家大女儿汤孝愍结婚。婚后,受岳父汤寿潜的资助,马一浮搬到了绍兴府城,同新婚妻子住在一起。不料好景不长,1901年,马一浮的父亲、二姐、妻子相继去世。之后,马先生蓄发不娶,潜心学问,为此深得汤府的厚爱与尊重。

二人在思想上也有着共同之处,从这两件事足见汤寿潜对马一浮的器重。1905年,汤寿潜任商办全浙铁路公司总理时,原计划将“杭州站”定在艮山门,并打算从艮山门铺一条支线到当时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拱宸桥。马一浮得悉后,认为这样做只会有利于拱宸桥的日本侨民,不利于杭州人民,竭力主张:“中国人造铁路应为中国人着想。”在他的坚持下,汤寿潜才把杭州站改在当时杭州最繁华的羊市街北端(即今城站),并把铁路从城站延长到南星桥。这样,既可使水陆运输衔接,又可为以后建造铁路大桥,使铁路跨越钱江南伸做准备。

1914年,浙江铁路被强迫收归国有后,袁世凯政府通过浙路公司,拨给汤寿潜20万银元,作为对他总理浙江铁路4年多而不支薪金的补偿。汤寿潜拒不接受这笔巨款。袁政府只好派人把20万银元,送到汤寿潜家,再次表示,这是对汤氏不支薪从事路政工作4年的补偿。袁世凯想通过这一举动,向汤寿潜表示自己不计前嫌的宽宏大量和一言九鼎的态度。汤家上上下下都不愿收这笔钱。马一浮阅历丰富,深知当时官场习气和袁世凯的阴险毒辣,认为要收这笔巨款。开始汤寿潜一口咬定拒收此款,翁婿俩有过一段激烈的争论。直到马一浮提出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案时,汤寿潜才做了让步。后来这20万银元捐给浙江教育会,在杭州造了一所公共图书馆,即浙江图书馆。1931年3月浙江图书馆竣工,1932年9月正式开放,并由蔡元培亲笔题字。

正因为灵魂上的心心相惜,马一浮才挥泪为岳父写下流传千古的墓志铭。1917年6月,汤寿潜在萧山临浦镇牛场头汤宅逝世。1920年12月,汤寿潜葬于桐庐县质素乡阳山坂之原,写墓志铭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博学的马一浮身上。1130字的碑文全面概括了岳父不平凡的一生,情真意切,也将自己的崇拜之情写进了碑文。

览战火风云 沐将军遗风

在大汤坞古村落的东面是云飞村,是近代民族英雄葛云飞的诞生之地。

村口的彩绘墙上,一眼便望见英雄用生命写下的《宝刀歌》:“快逾风,亮夺雪……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磋吁乎,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寥寥数句,即能想见战场厮杀的激烈,也能想见葛云飞作为一个军人的雄伟抱负和奋勇杀敌的豪情。

穿过葛云飞纪念馆周围的几处清代建筑,浏览像连环画一样的人物生平,你会对葛云飞的人物个性有一个更加立体的了解,明白他何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据进化镇相关人员介绍,“葛云飞非常崇敬岳飞,少年时期一直牢记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遗训。”同为武将的二人,想来照耀着他们的是那份始终不变的爱国爱民的济世情怀。

往东继续走,就是山头埠老街。老街长约200米,宽2米,为东西走向,两旁店铺均为清代木结构2层建筑,曾经店铺云集,是较为繁华的商埠,不仅有河道通向临浦,而且是临浦往绍兴的山阴古道必经之路,明清时尤为繁华。

借着穿越老街的这条水路,进化山区及绍兴夏履桥的竹木制品、土纸和山货曾经此销往萧山、杭州、富阳等地,并运回粮食、布匹、南北果品,往来货物在此集散。

现如今,古街虽不及当年繁华,但随着宋韵文化的大火正绽放新的光彩。几位着装时尚的90后正不顾酷暑,埋头用测量尺丈量着几栋古建筑合围的空地,为搭建活动场地做筹备。最近,进化镇举办了首届岳飞文化节、“宋韵文化与宋韵进化”主题研讨会等活动,一系列古今交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碰撞,让进化镇着实热闹了不少。

百年老宅“华家墙门”变身“一浮居”

临近中午时分,一行人来到进化镇大岩山脚下一个景色优美的小山村歇脚。

太平桥村,下辖大岩自然村。村子里有一座由百年老宅改造的民宿,叫作一浮居。这处老宅始建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建筑面积586平方米,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

该建筑原名“华家墙门”,后因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到此小住而得名“一浮居”。

据说,当年马一浮先生同老丈人汤寿潜受华家墙门老主之邀,共登大岩山,赏“雄鹅峰”品高山茶,归途时入住华家墙门。后因华家老主盛情邀约,每逢夏季马一浮先生都会到此小住几日,写诗作画并与当地文人雅士交流思想。

马一浮数次登临大岩山,曾为此赋诗:“百年易尽从崖去,千圣相逢到顶休。”为纪念马一浮与大岩山、华家墙门的这段缘分,太平桥村书记华高烽找画家画下了对面嵯峨黛绿的大岩山,并将马一浮所作《述诗》中的这句附上,形成一幅雅趣盎然的山水画,山上风光辽阔高远,起伏的群山中隐匿一座大岩寺。

在一浮居的天井院子里入座后,我们也像马一浮初入华家墙门时一样,接受主人的邀请品了高山茶。民宿主人陈女士用一套古色古香的茶具,为我们盛上大岩山出产的高山云雾茶。高山云雾茶又叫“龙井43”,是进化镇最有名的茶叶。大岩山海拔485米,由于山顶气温低,这里的春茶比别处来得迟,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又是茶农手工采摘、炒制,口感也更是甘甜、清冽。

女主人是一个古玩收藏爱好者,房中陈列了不少字画、瓷器、玉器、艺术品。我们像探宝一般,将它们细细打量。在与女主人的闲聊中得知,她不仅对收藏如痴如醉,对美食美酒也有着十足的热情,因此我们撞见了一座活色生香的一浮居。

此前,这里还只是一处被荒废的老宅,园子杂草丛生让人没法下脚。在政府的帮助下,房子由陈女士接手,双方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细致地进行了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源挖掘和方案设计工作,以民宿文化馆的模式让这座百年老宅重放光彩。

我们一面观赏着这些老物件儿,一面被偏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吸引。店员张罗着桌椅碗筷,女主人将这些木质餐桌椅的身世娓娓道来。不一会儿,三黄鸡、肉饼蒸蛋、毛豆清蒸排骨、蒸黄鳝、河虾等一些农家菜悉数上了桌。

一浮居的古玩物件琳琅满目,不过,女主人最得意的还要数四合院的这处天井。她说,夏日的傍晚,泡上一杯大岩山的茶,坐在院子里一抬头就能望见天井外的星空,再惬意不过了。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文/摄 记者 李沅哲 通讯员 田何兴 制图/俞钦洋  

编辑:韩晨璐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