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萧山城乡供水一体化32年共富之路

[ 社会民生 ]    
2022
05-20
08:10

同城同网同价同服务——

萧山城乡供水一体化32年共富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原萧山市自来水公司实施以西水东调为主的区域供水工程,开启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序幕。图为钱江农场通水典礼现场_s.jpg

上世纪90年代,原萧山市自来水公司实施以西水东调为主的区域供水工程,开启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序幕。图为钱江农场通水典礼现场。

微信图片_20220519182617_s.jpg

2009年,当时省内最大原水管DN2800管线工程启动建设。图为管线施工现场。

2011年起,萧山环境集团深入实施农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图为所前镇金临湖工程改造现场_s.jpg

2011年起,萧山环境集团深入实施农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图为所前镇金临湖工程改造现场。

萧山南片高海拔区域泵站运维管理智慧化提升。图为河上镇大坞朱村泵站_s.jpg

萧山南片高海拔区域泵站运维管理智慧化提升。图为河上镇大坞朱村泵站。

微信图片_20220519181020_s.jpg

2022年5月,江东水厂二期改扩建工程顺利调试通水。图为新建成的沉淀池。

每天早晨,当钱江世纪城白领开始洗漱,五十公里外的楼塔镇村民也打开了水龙头。一个未来城市新中心、一个萧山最南山区镇,尽管环境不同、条件各异,但生活在两地的人却实现了“同用一江水”。

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用水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特别是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用水更是衡量当地百姓幸福指数关键标准之一。

“同城同网同价同服务,在用水这件事上,萧山早已消除二元结构差异,提前实现城乡一体化。”萧山环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妙生说,作为两百万萧山人的供水单位,环境集团以先行姿态开创了让群众有感、具有地区辨识度的萧山供水模式,推动“共同富裕”在城乡供水一体化领域率先落地见效。

32年一张网,萧山人用水“共富”背后,藏着环境集团的三颗“心”。

国企的红心:“最早”启动农村供水

1990年9月底,当北京正在举行中国举办的首个亚运会之际,钱江农场迎来了一场颇具纪念性的通水典礼。这个典礼的意义在于,宣告着当地居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从此用上跟城里一样的自来水。

这一巨大变化,源于萧山“西水东调”区域供水工程,而实施主体正是原萧山自来水公司,也就是萧山环境集团水务板块的前身。

1990年5月13日,自来水“西水东调”一期工程动工,第二自来水厂接通城北6个乡镇1个农场,并于当年9月底通水;紧接着,供水管道从新街延伸到红垦农场、红山农场、赭山、南阳等十余个乡镇(农场)。整个一期工程历时2年8个月,新铺设供水管道超过30公里,供水范围扩大60多平方公里。

资料显示,从一期到三期,“西水东调”工程前后历时9年8个月,不仅有效解决了东部地区老百姓喝水问题,也为东片工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翅膀,受益人口达22万。

某种意义上,“西水东调”不仅开启了萧山城乡供水一体化序幕,也让萧山成为最早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区。可以说,它是萧山历史上一大创举,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属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西水东调”工程总投资达6630万元,放在30多年前,这实属一笔“巨资”,投资规模不亚于当前任何一个大型重点工程。

这背后,是萧山虽地处江南水乡,却是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地区,水资源紧张问题尤为突出,本地地表水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和全省三分之一。

据介绍,萧山东部围垦地区是由江水、海潮相互作用形成的沉积沙地,水质盐碱含量高;南部是山区、半山区,降雨量虽不少,但源短流急,多为过境水。历史上,农村用水始终是老百姓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上游流域为水源的萧山,仍难以摆脱水源安全和水质安全的风险。因此,开展常态化饮用水水源供水,同时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水安全危机,问题摆在眼前。

现实“需求”另一面,是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的萧山,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这为大规模开展农村用水工程提供了基础条件,将自来水输送到农村去,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共识。

作为“国企姓党、一颗红心”的环境集团,正是通过农村供水这一切入口,努力把萧山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而这也是共同富裕题中之义。

1992年4月22日,萧山城南地区水改工程动工,自来水管网延伸至各南部乡镇,总长40.7公里,南部11.5万农村人口也用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并为该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民的初心:“最先”喝上优质水

杨阿姨是新塘街道傅楼村村民,回忆起用水,她说自家水表2012年6月就装上了,“从那时起就不再担心傍晚断水和水质不清啦。”

一句“从那时起”背后,是这一年,傅楼村8月底全村近400户村民完成了一户一表改造;一句“不再担心”背后,是2011年4月起,萧山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一个轻松叹词“啦”背后,是到2018年底,环境集团完成全区430余个行政村(社区)的“一户一表”改造,投入资金约11.7亿元,惠及30万户,率先达到浙江省农村用水达标。从此,萧山农村从喝上自来水到喝上放心水。

胡妙生说,用水关系国计民生。为居民提供更好水产品,这一具有强烈民生意义的特性,意味着环境集团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保障农村用水安全是环境集团的使命与任务。

当时的萧山农村,尽管已全部实现自来水进村入户,但农村大多数水表管理仍由各行政村(社)自行管理。由于村级管网由当地自筹建设,材质和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管网普遍老化,以致出现村民用水终端水质差、水压不足等问题。一份统计表明,2011年全区尚有405个行政村、28万户农户属于村级总表管理。

破题迫在眉睫,“一户一表”改造势在必行。当工程真正开始时,时间长、投资大、协调难、技术要求高,一系列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由于地理原因限制,海拔25米以上村“一户一表”工程一直是改造中的重点难点,许多周边水司均选择不将此类改造列入总体改造计划,但环境集团“逆势而上”,调整改造实施方案、选用新型技术设备,成功对楼塔镇大同一、二、三村进行了改造,不仅赢得了百姓交口称赞,更为后续其他黄海标高25米以上村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过“一户一表”改造后,村级管网不仅材质得到了更新,布局结构也日趋合理,农村供水水质水压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保证了优质自来水进入村民家中。这一点,南部山区村民感触最深。

“十多年前,每逢下雨,水质浑浊不清,有时自来水放出来的水跟血色一样,不仅无法喝,连洗衣机、热水器也时常发生堵塞。”楼塔镇大同一村俞师傅感叹道,今天的人或许难以想象,但当年这就是现实,“‘一户一表’改造后,这种现象一去不复返。”

作为一项惠民利民重点工程,“一户一表”改造使全区广大农村居民彻底告别长期饮用井水或堰塘水的历史,让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大热天断水,不用担心水质安全问题,有效提高了农村饮水品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萧山真正意义上率先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即供水“同城同网同价同服务”。

水务的匠心:“最优”社会经济保障

五月万物繁茂,江东水厂二期改扩建工程一片繁忙。这个位于靖江街道的大型水厂,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水厂,二期投用后,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吨,远期规划规模为100万吨/日。

水,是钱塘江本色、萧山文化底色,也是环境集团“角色”。作为全区唯一水务设施建设者与运营者,目前环境集团拥有第二、第三、南片和江东四座自来水厂,总制水能力达到160万吨/日,水管网总长度达到4700公里,犹如毛细血管为城市运行提供源源不断“能量”。

统计显示,2021年环境集团累计完成供水量3.74亿吨,同比增长8.66%,出厂水水质合格率为100%。无论规模还是质量,这些数据都稳居全省县市前列,并为农村供水奠定了扎实基础。

事实上,如此强悍的供水能力,是环境集团荣获“中国水务企业综合实力20强”“中国水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等称号的原因之一。

另一面,“家大业大”背后,是一部活生生的萧山农村供水管理改革史。

十多年前,萧山农村地区存在供水水厂林立、水管站镇区两头管等复杂局面,居民用水既不安全也不方便。2007年,环境集团着手供水体制改革,收编了8个镇街水管站,关停一些规模小、工艺落后的小水厂。

在此基础上,为方便农村用户就近解决用水问题,环境集团按“以镇建所、一镇一所”思路,设立了18个营业所,建立了集团、供水公司、营业所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了优管理强供水新格局,使全区供水营业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也将高效规范标准的服务覆盖到农村角角落落。

如今,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环境集团先后开通了银行、支付宝、微信水费代收业务,并推出了供水掌上营业厅,实现部分业务足不出户即可办理;18个营业所25个营业网点实现异地受理,“一证通办”实现全覆盖,“同城同网同服务”发挥高效优势;2021年环境集团完成南片高海拔区域泵站运维管理平台的系统部署,通过接入泵站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置故障,“智慧水务”更加精细化。

胡妙生表示,在向现代化供水企业加速挺进征程中,环境集团将始终把促进全区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努力让萧山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记者手记

用水“共富”

形成的三大成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翻天覆地,农民生活前所未有。这种变化全方位、全景式,由无数个具体场景所构成,用水“共富”正是其中之一。这背后,折射出萧山公共服务日益普惠化、均衡化、品质化。

特别是,当前,萧山正着力建设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萧山辨识度,让群众有感、可示范推广的标志性成果。透视萧山用水“共富”这一现象,也为其他领域奔向“共富”形成了三大成果、带来了一定启示。

理论成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环境集团始终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萧山起步早、经济强、基础实,但如何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共惠时代红利?环境集团充分发挥国企优势,走出了一条成功路径。这说明,国企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战略性功能,主要体现于把区域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群众。

实践成果。从启动农村供水到实现城乡一体化,环境集团足足用了32年,这一路更是困难重重、压力重重。但环境集团迎难而上、乘风破浪,不断化压力为动力、变蓝图为现实,多少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一被突破。这也充分说明,共同富裕是个渐进过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制度成果。改革永远在路上,用水“共富”也是持续改革结果。从自来水公司、排水管理处、污水处理公司“三合一”成立水务集团,到后来更名环境集团,一步一个脚印。这一进程中,环境集团始终在探索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水务改革,并形成了“以镇建所、一镇一所”,集团——供水公司——营业所三级管理体制,最终成为一项项创新制度,这些经验难能可贵,具有较大参考意义与借鉴价值。

可以说,城乡供水一体化已率先成为萧山共富标志性成果之一;更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之路上,更多标志性成果将源源不断涌现。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姚建玲 通讯员 宋玉晶 黄敏超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