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部门新闻 > 

施加农 从萧山文物的守望者到美院教授

[ 文旅 ]    
2022
04-25
14:19

今年初,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传来消息,原萧山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现任杭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的施加农被中国美术学院柔性人才引进,成为中国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教授。这是施加农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从此迈入了他事业更加宽阔的新天地。

打开文博新天地

萧山资深的文博专家施加农,曾任萧山博物馆馆长、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在他三十余年的文博生涯中,曾经为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发掘,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的就地保护、遗址发掘做出过重大贡献,因为他的贡献,“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花落萧山,“跨湖桥文化”得以命名。对当年主导和参与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萧山博物馆、江寺民俗文化园等场馆的建设,施加农一直引以为豪。

“要打开萧山文博事业的新天地”。这是他担任萧山博物馆馆长时立下的誓言。他担任萧山博物馆馆长14年(2002年至2016年)间,填补了萧山无博物馆的空白。他凭着自己锐利的眼光和对古陶瓷研究经验的积累,征集了600多件从商代至唐宋时期的陶瓷器珍品,为萧山博物馆的主题陈列《瓷器曙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主题陈列告知世人,萧山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萧山的先民对瓷器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萧山古人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萧山博物馆在综合实力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萧山博物馆开馆不到十年,就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为二级博物馆。

2003年,他主持了江寺整体修复工程,这是当时萧山最大规模的古建筑文保单位修复工程。第二年江寺修缮完成,国庆日“江寺民俗文化园”建成开放,对社会实行免费办展,免费参观,使“江寺民俗文化园”成为萧山老城区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市民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场所。

在施加农等人的坚持下,跨湖桥遗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的还有进化茅湾里印纹硬陶窑址)从此改写了萧山无“国保单位”的历史。2017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施加农关于保护独木舟的文章。因为独木舟的原址得以保护,为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在2009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个场馆的建立,填补了萧山无博物馆的空白,也使萧山的文博事业一举走到了杭州县(市区)的前列。

为萧山文物鼓与呼

在30多年的文博生涯里,施加农的脚步踏遍了萧山的山山水水,无论文物普查、考古发掘,还是古窑址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等都有他的身影。因而他对萧山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情况、文物安全状况、文物保护的价值与利用等问题早已了然于心。

在他的呼吁下,著名的跨湖桥遗址和江寺大殿北部的近两千平方米的古建筑、“萧山相国”朱凤标故居、市心桥、坎山同泰当、原杭二棉大门外的毛泽东像、进化茅草山良渚文化遗址等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湘湖的柴岭山、茗山、菊花山、老虎洞和长山等地考古发掘项目的争取,进化前山国内首次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龙窑遗址等数十个考古成果,都与他不懈的努力和敏锐的文物保护意识密不可分。

为了使文物保护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真正实现“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目标,他先后到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区老干部局、区委党校后备干部培训班,以及进化镇政府等镇街、社区作了无数次萧山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题讲座。

在1997—2000年和2018—2021年的六年时间里,施加农先后两次在《萧山日报》开设“萧山馆藏文物”和“博物志”专栏,之后又在《萧山日报》的《文化》专版上连载整版文章6篇,前后共发表介绍和研究萧山文物的文章200多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萧山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对宣传萧山的文物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作用。

练就古陶瓷修复绝活

施加农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从未间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因为他在古陶瓷鉴定方面的造诣,1996年被杭州市园林文物部门聘任为“杭州市文物鉴定小组成员”,成为市鉴定小组首次被吸纳的县(市)级文博单位工作人员。在我国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结尾阶段,他被省文物局纳入“浙江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文物信息审核专家组”成员,这也是专家组中唯一一位县(区)级文博单位成员的专家。从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起,他每年都会组织专家,义务为市民和收藏爱好者进行收藏品鉴定,成为萧山博物馆为民服务的闪亮点。在日常工作时间,他平均每年义务为市民鉴定收藏品上千件,深受收藏爱好者的赞誉。文物鉴定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而他自己却总是淡淡地说:“我就这么点能耐,能为大家服务下,是件非常快乐的事。”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他孜孜以求的事。迄今为止,他已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图书15部,2018年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跨湖桥文化》,因销路颇佳,文物出版社在一年后又加印上千册。他还在展览策划、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等领域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为萧山博物馆获得了众多的荣誉。而他在专业技能方面,不仅仅是颇具影响力的古陶瓷鉴定专家,还在古陶瓷修复、可移动文物摄影、考古绘图等领域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是省、市文博界出了名的“全能高手”。

他除了自己刻苦用功,还不遗余力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博物馆年轻的工作人员,使萧山文博领域整体的专业水平得到了逐步的提升,成为萧山文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2006年被萧山区委、区政府授予“区优秀文体工作者”称号,2007年被国家文物、中国文物学会授予“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2008年被萧山区委、区政府授予“区第三届十佳优秀科技人才”,2012年被杭州市政府评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5年,他被萧山区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区首届文化带头人”。他的事迹也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和萧山电视台多次播出,是萧山文博界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名人。

特别让人惊奇的是,他掌握了一手修复古陶瓷的绝活,已经为省内十余家博物馆修复了300多件古陶瓷,成了杭州市唯一、省内少有的古陶瓷修复专家。2018年6月,他被浙江省文物局评为“最美文物修复师”。也正是因为他拥有古陶瓷修复的绝技,最终被中国美术学院相中,成为大学教授。

成为美院的“宝贝”

大多数人或许不知,施加农在1971年年初刚读完小学三年级后,就被招收到“萧山县五七文艺训练班”,开始了戏曲演员的专业训练。四年后,进入当时的“萧山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恢复为萧山绍剧团)。1985年,年仅25岁的他就担任了剧团副团长。

1989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入萧山文化馆从事文物工作。此时的他,没有半点文物基础知识,既要学十分深奥的文物专业知识,又要填补薄弱的文化基础。但倔强不服输的他,一头扎进了学习的苦海中。两年后,他以惊人的毅力考入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进入复旦这座学习的殿堂后,让他有如鱼得水之感,也使他的专业里程从此踏上了一个崭新的、更加开阔的平台。若干年后,他还成为复旦大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在他的专业学习里程中,遇上了两位恩师,1994年9月成为中国文物界著名的大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生的入室弟子。又师承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在两位恩师的教导下,加上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施加农的专业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渐渐地成为省内知名的专家。2007年,杭州市园林文物部门领导要把他调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担任馆长,他也一度心动,但最后被挽留在了萧山。因他出色的专业水平和不凡的工作业绩,2009年他被省人社厅评为文博研究馆员(正教授级),这是萧山文博界第一个具有正高职称的文博专家。2014年施加农又晋升为三级研究馆员。

2016年,施加农从萧山博物馆馆长职位上退下来后,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亲自上门希望他去水利博物馆任职。而同时,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和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领导都希望他去杭州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担任古陶瓷修复的指导老师,成为两地都抢着要的“香饽饽”。出于对文物专业的热爱和培养专业人才的热情,施加农选择了后者。

2021年5月间,经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推荐,他受邀赴中国美术学院为艺术鉴藏系学生做了一次“古陶瓷鉴定”和“古陶瓷修复”的专题讲座。因他的讲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就陆续向系领导反映,强烈要求请施加农来学校上课。为此,系主任专门约见了他。在与施加农简短的交流后,系主任兴奋地说:“我捡到了一件宝贝。”系主任与他约定继续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以外聘教师的名义请施加农下学期为大四、大三本科学生上课。于是古陶瓷鉴赏、古陶瓷修复、可移动文物摄影和考研绘图等课程被列入了2021年下半年的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施加农把古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和可移动文物摄影等理论课讲授后,拿着文物教学生如何鉴定,对修复文物怎样拍照,然后以“修旧如旧”的定位和要求,手把手地教学生古陶瓷修复的每个流程,让破碎的古陶瓷重新焕发新生。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按时完成了近30件古陶瓷的修复课程。“古陶瓷修复课程成果展”推出后,受到了学院领导和教师们的高度赞誉。至此,他也顺利完成了美院外聘教师的“面试期”。根据美院柔性人才引进的工作流程,艺术鉴藏系逐级上报了申请。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二级学院)到最高的中国美术学院都非常顺利地通过了领导专家的审核,2022年2月施加农正式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客座教授,担任大二到大四三个年级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学院还决定,从2023年起,施加农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由此开启了施加农美院教授生涯的新里程。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  

编辑:沈斐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