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部门新闻 >  博物馆 > 

中印友谊的“民间大使”——记泰戈尔唯一的中国学生魏风江

[ 博物馆 ]    
2022
02-28
11:28

“风,日夜吹拂;江,川流不息;我,永不疲惫。”

魏风江,1912年出生,萧山河上镇东山村人。

1924年,文坛巨匠泰戈尔自印度来华访问,一时轰动全国。访问过程中,他不仅作了丰富多彩的演讲,还诚恳地表示,希望两国互派留学生,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和文化,得到我国许多著名学者的赞同。

但是由于后来的战乱等原因,这个值得实施的提议一度被搁浅了……

直到蔡元培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这个提议才得以落实。蔡元培一直和泰戈尔熟悉并交好,他决心创立中印学会来完成这项意义深远的举措——选派中国留学生前往印度留学。

然而,开头就遇到了关键难题——当时欧美才是世人向往的强国,印度却是许多学子所不愿去的。一直到蔡元培的一位“徒孙”自告奋勇,才打开了这一僵局,这位“徒孙”就是魏风江(魏的老师谭云山是蔡元培的学生)。

泰戈尔(中)访华和鲁迅(左)、蔡元培(右)在一起

魏风江早年曾就读于春晖中学,是当时第一位赴印度国际大学(泰戈尔创办)留学的中国学生。面对他的毛遂自荐,蔡元培怀着赞赏和欣慰的语气连声称赞:“难得!难得!有志!有志!”并且专门题词一幅:“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表示将全力支持魏风江的学业。

1933年,由蔡元培组织成立的“中印学会”,要选派学生到印度留学。魏风江放弃了富裕的家庭生活,放弃了去欧美留学的机会,孤身一人进入了由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攻读印度历史文学。

魏风江来到印度,泰戈尔刚见到他就亲切地说道:“你是从中国飞到国际大学来的第一只小燕,欢迎你在这里筑窝。”对此,魏风江顿时忘记了原本准备的问候话语,于是向这位伟大的文豪献上了远道而来的礼物——一套线装的杜甫诗集。泰戈尔见了十分高兴,他翻着邻国的古老诗歌,微笑着说:“杜甫多写民间的疾苦,这样的诗人在印度遍寻而不可见。印度诗人则善写灵感与人、神。”魏风江听了,讶异于泰戈尔对中国诗歌的了解。

后来,魏风江成为泰戈尔惟一的中国学生,并受到了特别的关爱。泰戈尔常常对他谈起自己昔日访华的场景,赞美中国是充满诗意的国家,并且以陶瓷、雕床、印章等为例,尤其怀念西湖。直到魏风江说,他的家离西湖不远。泰戈尔更生向往之情。此外,就连梅兰芳的戏剧、丰子恺的画作都成为他们畅谈的话题。对此,泰戈尔的同学——后来的印度总理——英迪拉抱怨道:“老师这也太偏心了。”

魏风江(后排左二)与泰戈尔(前排中坐者)

泰戈尔还介绍魏风江到圣雄甘地处学习,那是在甘地创办的真理学院,是甘地实施农村改革理想的地方,魏风江学习之余,还要按时参与纺纱活动。此间,他常常跟随甘地出席活动,受到甘地的言传身教。追随圣雄五个月后分别,甘地赠语:“我的信常挂念着中国青年,在那艰难的年代他们前进,我深信他们会成功,由于他们优良的德性。”同时泰戈尔也常常通信了解他的情况。

前前后后加起来,魏风江在印度学习长达6年之久,相当于本硕连读,而且是受学于伟人,还结识了尼赫鲁、真纳这样的政治家。可以说,泰戈尔深深影响了魏风江的一生,魏风江同时也为泰戈尔带去了中国的诗情画意。

1939年春,因国内抗战形势紧张,魏风江心忧祖国,于是告别国际大学的师友,辗转回到故乡。刚一回国,魏风江就被当时的浙江省主席黄绍竑聘为外事秘书。在抗战期间及解放后,他还先后在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商业学院、上海新沪中学等校任教。数十年间,他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好。

面临战火,多少人唯恐避之不见,而魏风江却“反其道而行”,决意归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当然,这也带着泰戈尔深切的鼓励——当得知魏风江想要回国时,他说道:“你做得对!国家发生危难,爱国青年理应为国出力。去吧,为祖国做些事,尽你所能,尽国所需。”并赠送许多珍贵的礼物作纪念。

魏风江回国后受聘于浙江省政府,并遵省府主席黄绍竑嘱托,在后方效力。1939年春,周恩来同志到金华视察并作报告,魏风江和省府高级官员一同聆听了周恩来对国际形势和抗战工作的分析。第二天,省府共十多人(连同魏风江)与周恩来同志会面,魏风江作了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发言,受到了重视。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周恩来说:“你在印度留学五六年,必有广大师友,可以在沟通中印文化,增进中印人民友好方面,做更多工作。”并告知魏,在浙江做些工作也是对抗战的贡献。后回到家乡河上店,1944年春,美军有10多人途经萧山县前往浙西行署,受到了萧山县政府与河上人民的热情接待,魏风江为双方交流担任了翻译。

魏风江的爱国报效之情,至今值得后人敬佩与效仿。

抗日战争结束后,魏风江积极投身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商业学院等学校,1981年又在绍兴创办了越秀外国语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他在越秀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为大家讲解泰戈尔的诗歌。同时他担任了浙江省政协委员、绍兴市政协常委、中国南亚及东南亚学会顾问、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学者等职务。

他多年笔耕不辍,完成《泰戈尔传》《我的老师泰戈尔》《甘地传》《泰戈尔哲学论文集》《印度的建筑艺术》《印度的宗教》等论著,又转译史诗《罗摩衍那》,并在晚年努力增补早已在印度出版的《中印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前瞻》一书。

晚年的魏风江,因出席南亚学术会议,受到时任印度总理拉·甘地和印度驻中国大使的邀请,于1987年再度到访了印度。故地重游的他,心中不禁感慨连连。他回忆了跟追随泰戈尔学习的岁月,他想起了跟三代印度领袖尼赫鲁家族的交往,他想起了跟随甘地的时光……

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在杭州接见魏风江

各类古迹、博物馆、故居、纪念室、陵墓,尤其是母校以及恩师的遗物,令他不禁泪如雨下,恍如隔世。这次到访,印度各界广泛关注,他会见了各界知名人士,受到了总理拉·甘地的接见。

访问结束,魏风江对拉·甘地总理发出了回访邀请。果然,次年年底,随着中国政府官方邀请的跟进,拉·甘地对中国进行了近一周时间的访问,魏风江也在北京参与了会晤,这是印度总理30多年的首次访华,翻开了两国外交的新一页。其中,魏风江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印度总理拉·甘地夫妇在北京接见魏风江

1979年,越秀外语学校创办初期,师资缺乏,由邵鸿书老先生从杭州招聘到一位原印度国际大学的唯一一位中国留学生魏风江教授,他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学生。经过30多年的坎坷岁月,时年他已76岁,刚落实政策,正在埋头撰写泰戈尔的回忆录。

1980年居,他从杭州西湖玉泉旅游宾馆来到越秀外语学校任教。一面教英语,一面继续撰写他的回忆录。其撰写的著作和译著有《泰戈尔传》《泰戈尔哲学论文集》《印度的建筑艺术》《印度的宗教》《我的老师泰戈尔》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及《印度与中国》《泰戈尔与中国》《在圣雄甘地家里》《中印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前瞻》《印度古典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印度哲学史纲》等。在全国的报纸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文章。

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圣雄甘地为魏风江赠言:“我常怀念中国的青年在艰难的岁月中前进,我深信你们定将胜利,由于他们道德的品性。”魏风江对其女儿超云说:“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有美好的前途。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不辜负老师们的嘱托。为人民、为祖国尽一份力。我是泰戈尔的学生,也是甘地的学生,我应该向他们学习,终身无愧于他们的教诲,永远对未来抱有信心。”

2004年,魏风江病逝于杭州,享年93岁。他遗体安葬于杭州半山水洪庙浙江安贤园,墓前树了一块别致的墓碑,碑左边,干净利落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一幅泰戈尔的肖像,碑的右上方刻着一行字:“风,日夜吹拂;江,川流不息;我,永不疲惫。”这是魏风江的座右铭,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来源:萧山博物馆  

作者:记者 周颖 通讯员 周建飞  

编辑:周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