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读萧山典故 忆先贤故事——佳话篇

[ 文教卫 ]    
2021
11-29
08:17

人们说起贺知章主要在于他那几首诗,他的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一首《回乡偶书》堪称千古绝唱,另一首《咏柳》也很有名,历代写柳诗无出其右。其实,贺知章还有很多典故佳话:他又喜好交友饮酒,人称“酒狂”,和李白还有“金龟换酒”的典故;他还擅长草书,酒后书法也是出神入化;他仕途顺畅,曾经“一日并谢”,一天之中他为两项升迁向皇上谢恩;他晚年“青门饯行”,荣归故里,堪称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

一日并谢:贺知章足为学者光耀

贺知章进士出身,以文章知名,在朝廷为官的表兄弟陆象先的引荐下,授官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兵部尚书张说任丽正殿修书使时,还上书请求调他参加《六典》《文纂》的编写。

“当时贤达皆倾慕之”,贺知章学富才雄,言论倜傥,颇有名士风度,当时的贤达人士都很倾慕他。陆象先也很欣赏这位兄弟的才学,多次向朝廷举荐,还曾经对别人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他的言语中称赞贺知章言谈举止潇洒倜傥,他和自己的子弟离别多日,并不怎么思念。可是只要一天不见贺知章,他就觉得自己的学问跟不上了,马上变得浅俗鄙陋了。可见,陆象先对这位表兄的崇敬之情。

贺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等人,都是吴越士人,文辞俊秀,名扬京城。这几位才子的诗文常被世人传诵,而其中要数贺知章诗文为最。

贺知章半生为官,一路仕途顺畅,职务不显要,品级却不低。他还曾在一天之中得到两次封赏。开元十三年(725),这一天,贺知章自太常少卿升为礼部侍郎,此时的贺知章已经年过六旬,按他的才学和资历升任侍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任职侍郎的诏令刚刚下达,贺知章又接到到新的诏令,兼任集贤院学士。“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同一天内,他就为这两项任命一起向皇上谢恩。这等荣耀,非同一般,引起朝廷上下的注目,同僚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当时,一起执掌政事是源乾曜和张说。源乾曜问张说:“贺知章久有盛名,现在一天内两次加升,真是荣耀之极了。不过,你认为,学士和侍郎,哪一种荣誉更好呢?”张说认真回答:“自皇朝以来,侍郎是选拔出来的精英,没有威望和才学是难以担任的。然而,侍郎毕竟是官职,并不是圣贤高人所羡慕的。而学士则需怀圣贤之道、经纬之文的人才能胜任。所以,贺知章一身而得二美事,而在二美当中,学士之职实为最美”。

在官本位的古代,张说舍侍郎而取学士,认为学士更值得尊重和赞美,也属难得。张说一度是朝廷重臣,贺知章深得他的赏识。贺知章留存不多的诗文里,其中有两首写到了他。

这一年,玄宗皇帝到东岳泰山祭天,贺知章随大臣们一同前往。玄宗皇帝觉得祭天大典,不宜喧闹,就让贺知章拟定礼仪。贺知章便进言说:“昊天上帝是君位,五方诸帝是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陛下应该在山上祭祀君位,群臣就在山下祭祀臣位,如此变革,足以垂范于来世。”玄宗皇帝听了很欣慰,说:“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先听听你的意见。”于是,三献祭礼在山上进行,五方诸帝及众神座祭祀在山下进行。

然而,贺知章也因礼仪问题闹过一个笑话。

不久,岐王去世,朝廷要求礼部选出挽郎。岐王是玄宗皇帝的弟弟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的诗里就写到这位岐王。“岐王宅里寻常见”,形容曾经很辉煌。

所谓挽郎,就是出殡时扶灵柩、唱挽歌的人。按例挽郎是在公卿至六品官员的子弟中挑选,要求文采出众、气质良好。挽郎是个体面的角色,被视为“一时之秀彦”,代表着荣耀,也往往会有很好的出路。但是,挽郎数量是有规定的,僧多粥少,名额有限,所以,官宦子弟们千方百计要争取当挽郎。

结果,贺知章在遴选挽郎这件事上,取舍欠妥当,舆论大哗。

于是,一些落选的官宦子弟围到礼部大门外,“喧诉盈庭”,讨要说法。他们大声喧闹,气势汹汹。贺知章不敢出门对话,这些都是官宦子弟,又不敢命人驱赶。见势不妙,他赶紧命人关上了大门。

然而,门外一直群情激愤,人越围越多,水泄不通,场面不可控制。

事态还得平息,又不能得罪他们,情急之中,贺知章看到屋檐下有一个梯子,他让人在墙头架好梯子,自己颤颤巍巍扶梯登上围墙,探出头去,苦口婆心地向大家解释。

可是,贺知章趴在墙头费尽了口舌,大家并不满意,没有退去的意思,依旧七嘴八舌,吵嚷不已。这时候的贺知章已经筋疲力尽,他头昏脑涨中说了句意在安抚大家的话:“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淡矣。”宁王是玄宗皇帝的哥哥李宪,贺知章言下之意是说宁王也快不行了,大家先回去,机会马上就有了。

一个掌管宫廷礼仪的礼部侍郎,这么狼狈地趴在墙头对话,已是大失体统,又说出了如此不合时宜的话来,让围观的人们无不目瞪口呆,匪夷所思。

由此,这件事被人们笑话。不久,贺知章的职务由礼部侍郎改任为了工部侍郎。

金龟换酒:贺知章是李白的伯乐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是我们从小到大课本上的常客,历史书说他“以激情和浪漫著称”,“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然而,天宝元年(742),这时的李白名气还没那么大,人们还不很了解他。而这时候的贺知章任职太子宾客、秘书监,他作为当朝太子的老师,深受玄宗皇帝的器重。还有,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力不小。

这一年,李白来到了京城。两人偶然相识于长安紫极宫。

其时,贺知章年逾八十,鹤发童颜,白须垂胸,一副野鹤闲云、飘飘欲仙之态。而李白同样也仙风道骨,气宇轩昂,超凡脱俗,颇寓仙风。两人一碰面,忍不住都在心里互相赞叹。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可谓一见如故,于是干脆就近找了一家酒店,进去摆酒叙话。

贺知章很早就读到过李白的诗,对他的诗才十分佩服,就乐呵呵地问:“年轻人,近来有没有什么新作品给老夫欣赏欣赏?”其时,李白也已经年过四十,但在贺知章眼里当然还是个小年轻。能够得到贺老的指点,李白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李白高兴地拿出自己一篇新作,恭恭敬敬地请这位诗坛前辈过目。这是一篇《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读未竟,称赏者数四”!

“莫非是仙人下凡?”贺知章为诗里面奇特的想象、不凡的构思震惊。他望着李白,大加赞叹,诗逢知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把李白赞为了“谪仙人”。李白后被称为“诗仙”就是由此而来。

在酒店里,两人只顾着交谈,当店小二来要酒钱时,两人一摸口袋,却发现都没有带钱。贺知章略一思索,有了,顺手去解随身佩戴的那个金龟,要当作酒钱。

李白是见过世面的,认得此物,这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那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标志官员品级的物品居然换酒喝了?要是被皇帝知道了,是要治罪的。

所以,看贺知章真要拿金龟换酒,李白紧张起来,急忙阻拦说:“使不得!万万使不得!这可是朝廷发给您的饰品,怎么能拿来换酒呢?”

酒逢知己,千杯不够。贺知章豁达率性,看淡仕途,怎么会在意腰间的“金龟”呢?他仰面大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老一小有缘,一定要喝个痛快!区区一个金龟,何足挂齿啊!”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了“金龟”,递给店小二。

两人都很能诗,李白是“诗仙”,而贺知章人称“诗狂”;两位也都很能喝,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仙”,而贺知章也人称“酒狂”。两人可谓意气相投,相见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一边谈论诗文,一边品尝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这一年,贺知章八十四岁,李白四十二岁,虽然年龄相差四十二岁,但共同的志趣爱好、秉性气质,打破了年龄的差异、地位的界限,成为忘年交。

“金龟换酒”后来成为一个典故,形容性格豪放,为人豁达,倾心相交,恣情纵酒。

贺知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朝野上下很敬重。他对李白的称誉褒奖,引起世人对于李白的关注。贺知章也向玄宗皇帝推荐了李白。玄宗皇帝对李白也十分重视,让他留在身边做翰林供奉。自此,李白开始名声渐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知道,李白远游天下期间,拜访高官名士,也受了不少冷遇,甚至吃闭门羹。所以,贺知章就是一个伯乐,发掘了李白这个“诗仙”。

贺知章还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些人意气相投,经常饮酒赋诗,合称“饮中八仙”。金庸还把这“八仙”写进了他的小说当中,《神雕侠侣》里就引用了“饮中八仙歌”,一位武林高手还用毛笔作兵器,在空中横书斜钓出招制敌,凌空写的正是“草圣”张旭的《自言帖》。

贺知章也擅长草书,醉后写作诗文,文不加点,而卓然可观。

李白斗酒诗百篇,贺知章则是酒后书法出神入化。于是,有些索要贺知章书法的人就千方百计找机会,一等贺知章出门喝酒,他们就拿着纸张笔墨,一路跟随着他,只等他喝醉了就把笔递过去。贺知章喝得醉醺醺地,也不拒绝,挥毫题写。每张不过十几个字,人们都当作宝贝收藏起来,流传后世。

李白一身傲骨,天子呼来不上船,而对贺知章很是敬重。两人关系密切,情谊深厚。

贺知章回乡后,李白也曾来到越地探访,但贺知章早已去世了。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夜深人静,在“金龟换酒”的酒店里,李白对着美酒,想着文采风流的忘年交贺知章。当年贺知章对自己是如何的赏识,他也好酒,八仙们一起交游豪饮,真是人生快事。可如今只剩下自己在独饮,物是人非,“怅然有怀”。

后来,金龟换酒的典故广为流传,也成为唐诗中最感人的故事。

青门饯行:贺知章回乡时的荣耀

贺知章晚年还有一件堪称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那就是“青门饯行”,荣归故里。

天宝二年(743),贺知章已经八十五岁,有一天他突然生病了,神思恍惚,在床上一连躺了好几天,昏昏沉沉,梦游天宫。醒来后,他觉得自己老了,已是风烛残年,可能不久于人世,就产生了落叶归根的想法。于是,他上书玄宗皇帝,求还乡里。玄宗皇帝很是舍不得,然而念他年事已高,还是同意了,还命太子及百官到长安东门外为他饯行。

这样盛大的送别安排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玄宗皇帝这么厚爱,贺知章感激得老泪纵横,于是又上奏表示感谢。玄宗皇帝又亲自手诏,写道:“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眷言离祖,是用赠诗,宜保松乔,慎行李也。儿子等常所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玄宗皇帝又关心了一下贺知章的家人情况,特命他的儿子典设郎贺曾改任为会稽郡司马,以便奉养父亲。

天宝三年(744)的正月初五,贺知章启程还乡。按照玄宗皇帝要求,六卿庶尹大夫等文武臣僚,供帐青门,设宴饯行。太子也亲临青门,拜别自己的老师。这个仪式上,唐玄宗没有到场,而有诗相赠,诗里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青门的饯行酒宴上,群僚们惆怅送别情意深深。

一首诗还不够表达玄宗皇帝的情谊,他又写了一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篆,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他要在筵宴上打开美酒饯别贺知章,祝愿他一路洒满光辉。

玄宗皇帝还在诗前写了一篇长序,赞颂贺知章不慕荣华、挂冠归乡的美德。

玄宗皇帝的诗给贺知章带来了无比荣耀,官员文人们也纷纷写下了诗文,以叙别情,一个个情真意切。后来,这些诗文编成一卷,玄宗皇帝又为这本诗集写了序。

悠悠此别,不觉流涕。送行的人们当中有太子、有文武官员、有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李白也在其中。“公卿大夫,观者如堵,皆曰贤才也”。临别之际,人们依依不舍,唏嘘感叹,一一向贺知章道着保重。纵然平日里开朗狂放、洒脱不羁,此时的贺知章也是深受感动,老泪不能抑制。

“回看紫绶若轻尘,远别青门嗟故人。”饯行仪式结束后,贺知章颤颤巍巍地向太子和同僚们作别,踏上回乡的归途。

这就是贺知章“青门饯行”的故事。如此隆重的送行,可谓荣耀之极。

古代送行场景很多,这么高规格的可不多。“无令二疏,独光汉册”,玄宗皇帝说的是汉朝“二疏辞官”的典故。“二疏”是指汉代的疏广、疏受叔侄,他们一个为太傅,一个为少傅,叔侄二人并为太子师傅,人以为荣。一天,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现在我们官居高位,功成名就了,‘功遂身通,天之道也’,不如我们叔侄二人一起告老回乡,以终天年吧!”于是,二人上疏请求辞官,皇帝看他们年纪的确很大了,就准许了,赏赐黄金二十斤,太子也送了黄金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临行时,许多官员、朋友、同乡都来相送,观看的路人无不称赞:“贤哉二大夫!”

二疏典故,传为美谈。“无令二疏,独光汉册”,玄宗皇帝是说太子群臣“青门饯行”送贺知章归乡,其盛势超过了疏广、疏受叔侄的送行场面,日后定会传为佳话。

就这样,贺知章满载着玄宗皇帝、太子以及文武同僚的祝福,回到了故乡。

然而,贺知章一贯平易朴实,器识夷淡。虽然,在京城的青门饯行荣极一时,可是,回到家乡的时候,贺知章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衣锦还乡,声势赫赫。他没有高头大马,没有仆人随从。所以,他这位“客人”的到来引得村里的孩子们纷纷围观,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

少小离家,八十始归。年华易逝,落叶归根。贺知章无限感慨,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其中第一首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短短二十八个字,以至简的语言抒写出了至深的情感,一千多年来老幼吟诵,流传不衰。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傅浩军 徐以道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