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3份萧山档案入选“杭州人最喜爱的十大档案故事”

[ 时政经济 ]    
2021
08-20
08:11

3000份“捐赠档案”见证历史、珍藏记忆

3份萧山档案入选“杭州人最喜爱的十大档案故事”   

曹正良“南极档案”捐赠现场

写满了签名的纪念封

弥足珍贵的纪念章

一页页发黄的文件、一本本厚重的书籍,是一代代档案人在历史交汇中发掘出的文化瑰宝。档案馆里收藏着无数的历史回音,展示着萧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厚重一页。

最远的“南极档案”弥足珍贵

在档案征集活动接近尾声之时,近日,区档案馆收到了一份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档案。说近在咫尺,因为这份档案的时间是仅仅三十多年前的1989年。说远在天边,则是这份档案来自世界的尽头——南极。

一纸纪念封,一枚纪念章,它们的主人叫曹正良,一位来自浦阳镇的退役海警。1989年,作为保障电力供应的轮机工,他参加了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并在南极科考站光荣入党。曹正良掏出一张写满签名的纪念封,“靠近南极洲时,巨大的浮冰、冰山一个个迎来,船的行驶速度很慢,100多条生命、价值连城的物资就这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工作13个月后,即将分别时,大家在纪念封上写上名字留作纪念,长城站站长张杰尧给我题词:‘我们曾风雪同舟战斗在长城站’”。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到2020年圆满结束第36次南极考察;从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到首艘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短短几十年间,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作为萧山已知的南极科考队员,曹正良这份珍贵的档案弥足珍贵。

在他的回忆中,南极工作是枯燥乏味的,最难克服的问题还是天气。南极温度零下三十几摄氏度,风力达10级以上,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作为一个南方人,曹正良克服种种极端天气困难,与团队密切协作,完成一系列组织交给的任务。“暴风雪基本说来就来,记得有一次我与另外四人组成救援队准备用雪上摩托接回先前遗失的设备。为避免坠入冰缝,四辆雪上摩托经绳子连起,按照原计划,5小时就能完成任务,但因暴风雪强烈,加上救援设备简陋、指南针失灵,我们一共连续搜寻了12小时才找到设备掩埋地。当时四周都是一米多宽的冰缝,我们四个人在冰盖中依靠坚强的意志力,相互打气,找到回站的路标。事后我发烧昏迷了几天,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死亡。”此次救援经历对曹正良来说意义重大,如今回忆起来他依然唏嘘不已。

很多人对大海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浪漫。曹正良不同,他说,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在海上待了四十年,对大海的多样性有了新的认识。“之后的许多年,我时时拿出纪念章和纪念封,看着上面的名字,回忆在南极的那段岁月。现在把它们捐给档案馆,也是希望可以以档案的形式将这份征程永久保存。”

档案征集活动收获3000多份“宝贝”

为了重温百年奋斗的前行之路,从今年4月起,区档案馆携手本报联合举办“百年潮涌·档案见证”档案征集活动,向全区人民征集具有时代特色和纪念意义的红色档案故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此次征集活动最可喜的现象就是从群众中间自发涌现出一股源源不断、真挚热烈的红色记忆,既有百姓珍藏于家中的各个时期的军功章、纪念章,也有承载独特记忆的私人物件,区档案馆共收到各界群众推送的老物件、老照片、书信、军功章等3000余件,真挚热烈的红色记忆与实物源源不断涌来,每一件民间档案背后都蕴涵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站着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其中,收到周总理宴会请柬的董爱冠,收藏民族英雄葛云飞后代两封“战地家书”的申屠勇剑,以及捐赠“南极档案”的曹正良一起,更是入围了“杭州人最喜爱的十大档案故事”。

档案见证历史,档案留存记忆。历史变迁、社会发展、风俗民情、衣食住行都可以从档案中找到发展演变的轨迹,每个家庭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回忆曾经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它们是一张泛黄的城市老照片,一张意气风发的黑白全家福,一个红色学校建校史……这些来自民间的一手档案,铭刻了人们对百年萧山的真实记忆。

“红色烽火源远流长,让我们用档案书写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时代画卷。”萧山档案馆负责人表示,档案征集已成为馆内一项日常工作,欢迎大家继续为丰富萧山档案馆馆藏出力,共同倾听档案中的红色回音,一起追寻百年潮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魏乐钇 通讯员 陈新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