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蜀山网 > 文化教育 > 正文内容

萧山博物馆镇馆之宝来自蜀山,快来点开看看~

时间:2024-03-15 17:05:56   来源:

倘若历史是一部长篇史诗,那么文物便是其中最为静默却饱含故事的篇章。当岁月流转,尘埃落定,那些静静躺在博物馆角落或沉睡于历史深处的文物,仿佛在默默讲述着一段段被遗忘的往事。它们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以千年的姿态述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

1991年,在联华村(今蜀山街道联华社区)的煤气瓶检测站工地上,一位推土机操作员突然暂停了作业,就在机器的前方,一双人偶样式的物件出现在泥泞中。

“当时将其挖出时,由于多年被泥土侵蚀,面貌不是很清晰,直到彻底清洗处理之后才发现是一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萧山博物馆副馆长任芳琴说,俑是人殉的替代品。随着人殉制度的废除,各类陶俑、木俑、瓷俑替代真人成为随葬明器的重要组成。

图|“盛世永兴——萧山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如今珍藏在萧山博物馆二楼的“盛世永兴——萧山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服饰文化与社会风貌、生活习俗提供着历史见证。

“在汉末西晋时期,社会动荡,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等纷纷内迁,也带来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两件人俑都是胡人样貌,却着汉人服饰,出土于汉地,正是当时汉胡文化大融合的真实写照。而且二俑面部刻画非常细腻,俑中、头部中空,耳部与帽沿等的对称小孔,是为了防止在焙烧时炸裂而做的出气孔,可见均出于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窑工之手,也是越窑工艺水平达到相当高度的一个重要佐证。”据任芳琴介绍,体型越大的青瓷越难烧造,因为对技术要求也会更高,馆内展出的人物俑可以说是1700年前的西晋时代中体积较大且制作精良的一对,加之胡汉交融的独特文化内涵,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展出,最远到达过法国,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正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虽经历过岁月的风化侵蚀,今天的我们很难再一睹青瓷人物俑昔日的颜色风姿,但成就一件文物价值的,从来不只是外观上的惊艳,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这两件青瓷俑,不仅代表了当时青瓷工艺的卓越水平,更是我们研究西晋时期服饰文化、生活习俗、汉胡文化交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等的重要物证,它们将那千百年的光阴编成了故事,正娓娓道来。

本站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