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蜀山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内容

原来这些“贺知章”演出剧目,都出自蜀山黄老师之手……

时间:2024-01-22 10:50:46   来源:萧山蜀山

“贺知章学校是一所以名人贺知章命名的学校,传承贺知章这个文化的金名片,是作为学校老师的一种职责;学校有一年一度的“走进唐诗”文化艺术节,每年编排与贺知章有关的剧目是为一种传承;让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体验并感悟贺知章的勤奋与孝道,这是一种育人。”

蜀山贺知章学校

有这样一位老师

每年都会坚持编排一个

与贺知章相关的剧目

已经坚持了18年

……

在2023年6月蜀山街道举办的

“知承千年 章显蜀光”第二届贺知章文化节

启动仪式上

黄老师组织学生表演少儿情景剧

《金龟换酒举贤才》

少儿情景剧《金龟换酒举贤才》

“入坑”原因:

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

2006年,柴海生老师来到蜀山贺知章学校,负责编撰一本与贺知章有关的书籍。在这个过程中,黄晓华老师作为协助编排的年轻老师之一,得以接触到很多与贺知章有关的故事,对这位蜀山历史文化名人有了愈发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老师,黄老师自然而然萌生了让更多孩子了解贺知章的想法。

恰好在这一年,黄老师所在的学校更名为贺知章学校。而当学校在申报萧山区十大景点之一的过程中,又意外获得了一块镌刻着“文峰毓秀”的石碑,而贺知章刚好与碑上的“文峰毓秀”有关联。

然而,黄老师深知,仅凭一块石碑,无法向孩子们讲述清楚这其中的故事和联系。于是,他灵光一闪:为何不采用演出剧目的形式,将这其中的关联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又能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说干就干,而结果也正如黄老师所预料的那样,孩子们对这种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就这样,黄老师将这份初心,作为自己的事业,一直坚守至今,让更多的孩子在他的引导下,走进贺知章的世界,感受蜀山人文魅力。

化身道具师+编剧

狮子、官帽、乌篷船

虽然故事情节才是一个节目的精华,道具只是为了演出蓄力,但一些新的道具也会成为节目的亮点。

“黄老师会有什么新故事、又做了哪些新道具?”每次一到学校“走进唐诗”文化艺术节的时间前后,孩子们都特别期待,尤其是对道具。

京剧里的骑马其实就是一条马鞭再加上人物的动作,而黄老师在《担母读经》里做的马,除了有马头和马尾,还有一个竹竿组成的身体,不仅有形还独特。

做这些道具的材料,除了一小部分来源于网购,大部分都是黄老师捡来废物利用的。

“我做的很多道具都可以算是0成本的。因为我平时比较爱收些‘边角料’,像之前我们学校里有葡萄,每年要进行修剪,我偶然路过看到了,觉得以后做龙头拐杖、船之类的道具会用得上,所以捡了好几根,存放在道具储存室里。

从找全校找“群演” 

到成立乡音乡韵社团

在2006年刚开始排练剧目的时候,黄老师需要先把剧本确定好,然后在全校范围内找演员,这样就容易导致排练时间凑不齐。但是现在,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乡音乡韵社团,学生们个个都是争着报名的,彻底结束了找“群演”的时代。

社团里的孩子们在理解剧本的基础上,排练、录音,然后到剧演,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在小学阶段留下了一抹深深的回忆。这也是学校设立这个社团的主要目的。

虽遇困难

但依然坚持初心

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重要的是要迎难而上。黄老师表示,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拦路虎”。 

首先就是编剧本难。如何把100字左右的故事编排成10-15分钟的剧目,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保持趣味性,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去深思熟虑的事。其次是做道具难。很多道具之前都没有见过,要想制作得精美,就只能花时间不断尝试摸索。

最后是组织彩排难。兴趣小组一周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排练,但一部剧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排练完成,而演员都是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如果要加练,很难凑齐。

虽有困难,但依然坚持

之所以坚持,是因为初心不改。

本站编辑:韩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