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戴村网 > 媒体关注 > 正文

社会力量多维参与 戴村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更新时间:2022-09-01 15:44:24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近年来,戴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服务理念,以文兴镇。”日前,杭州召开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戴村镇负责人作交流发言,表示通过全方位引入社会力量,多维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立体化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管家”激活一池春水

“平时靠自己练习遇到的问题,在培训中通过‘文化管家’的讲解,不仅问题解决了,还对下一步的学习有了更多期待!”在大石盖村文化礼堂,“文化管家”与专业老师一道,指导村舞蹈队踩点、走位。

2018年底,戴村镇创新试点“文化管家”模式。其中,政府“借力发力”,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文化服务领域,成为一大亮点。比如,戴村镇引入了杭州歌舞团作为乡镇“文化管家”,在线上线下群众点单后,“文化管家”匹配优势资源,三年来共组织各类群文演出216场,8万余人次观看;开展书画、摄影、舞蹈等公益培训110场,服务百姓超万人。

同时,借力“文化管家”的专业师资、优质艺术等资源,戴村镇成立了杭州首个“三团三社”,每年免费开设15个专班,培训群众达6000人次;对文化礼堂进行专业指导服务,因地制宜组织社团培育、活动演出、艺术创作等,有效提升文化礼堂综合使用效益。戴村镇文化广播站站长沈镇表示,“这是一种以社会化方式搞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精准供给’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戴村镇“文化管家”的全域发展,更多本土人才被挖掘。数据最有说服力:2021年,培育本土文化骨干130人。其中,省级“乡村文化能人”1人,区级“乡村文化能人”6人;创作精品节目15个。

全网联动 构建服务矩阵

举行暑期社会实践班结业仪式、开展系列童心跟党走活动、开展追忆郭汉城先生百年诗戏人生主题沙龙……戴村镇文体中心是戴村镇的文化新地标,由戴村镇引入专业服务公司进行建设。

“我们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打造‘三个一’文化矩阵。其中之一,就是‘一站式’打造文体中心。”据了解,该文体中心是集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休闲交流、科教服务、文化消费和社区综合服务的多功能空间,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56场,服务群众5300余人次。

为扩大影响力,戴村镇编织“一张网”辐射文化礼堂。具体来说,戴村镇鼓励乡贤、爱心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出资出力,修缮文化礼堂、捐书助学、成立剧团等,形成以文化礼堂为阵地,辐射全镇的文化网络。目前戴村镇有五星级文化礼堂3家,尖山下村文化礼堂更是获评了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在人。为“一体化”壮大文化力量,戴村镇创新文化人才输出,挖掘文化人才资源。比如,抓好“三团三社”民间文艺队伍培养,组建乡村艺术队143支、俱乐部23个;广泛发动“文化热心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1.9万余人次。

15分钟文化圈深入肌理

戴村“文化”有什么?红色文化、山水资源、非遗文化。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戴村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社会资源,持续延伸三个“文化圈”。

在深化红色“研学圈”方面,戴村镇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了12处名人故居、历史古建筑的修缮布展,并推出了“热血之路”“传承之路”等精品研学线路,吸引了“五老工作室”、“乡小贤”等“一老一小”参与场馆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五老讲师团、少先队员开展志愿讲解服务60余次,累计服务党员群众 4000余人次。

在优化文旅“休闲圈”方面,戴村镇以省级郊野运动乡镇建设为契机,吸引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参与打造公共文化旅游环境,建成了户外运动公园、高空秋千、滑翔伞等文旅基地10处,完善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森林骑行道、小镇客厅、游客服务中心等文旅配套19处,创建了文旅融合驿站26家。

在强化服务“体验圈”方面,戴村镇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开发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潮流属性,线下形成了造纸术、三清茶制作体验、舞马灯、篾编工艺等8个文化体验点;线上探寻了“工分宝”小程序数字点单、音像教学、模拟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群众、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



作者:首席记者 周珂 通讯员 沈镇  编辑:韩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