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健康网 >  医疗新闻 >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到底该如何“冻”?

[ 医疗新闻 ]    
2023
10-07
09:44

夏季余热逐渐退去。秋天微凉来临。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说春天不要急着脱衣服,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太多,适当捂一点或冻一点,但“秋冻”不可盲目,到底怎么“冻”才科学。

什么是“秋冻”

“秋冻”是通过冻来增加人体对冷环境的耐受性,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增强体质,但不意味着天气转凉仍旧穿着短袖、短裙、短裤或者一感到热时立即吹着电风扇和空调。秋季温差大,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势力没有冬季强,天气呈现冷暖不定的状况,天气忽冷忽热时人体更易染病。气温下降时,要适时添加衣物,但秋季添衣切忌太快太多,要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降的气温,使身体防寒能力增强。

“秋冻”应该怎么“冻”

“秋冻”不应盲目,需要循序渐进,科学进行:

1进行冷适应。入秋后,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接触户外空气和阳光,增添“秋冻”的底气。

2锻炼应“渐进”和“适度”。天气转凉后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宜进行高强度、长时间活动,不要活动到大汗淋漓,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3“秋冻”要因人而异。平素易出汗、易感冒、肺气虚弱的人,不能“秋冻”。

4注意适时添衣。秋季逐渐添衣,可以学一下“洋葱”穿衣法,秋季时衣物应薄而多层、易穿脱。秋季穿衣的原则是身体略微感觉凉意,但不觉得冷。穿衣不要穿得过于厚实严密,根据自身的体质、活动量及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

六类人群不宜“冻”

正确把握“秋冻”的尺度,可以以气温和体感温度为参考标准。一般以15~20℃,身体感受凉而不寒为标准。如果气温降到15~20℃以下,持续两周以上,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心脑血管病、老慢支、慢性肾脏病、关节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不宜“冻”。

1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支气管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2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寒冷容易导致人体的血管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3有胃病的。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导致并发症。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溃疡病人受寒冷的刺激后,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4有老寒腿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寒时老寒腿会使疼痛加重,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5体寒女性。虚寒体质的女性,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6有糖尿病的。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甚至可能诱发急性并发症。

五个部位不能“冻”

1头部:不宜晨起洗头,容易受到风寒。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

2腹部:受凉可能对脏器功能有影响,引发腹泻等疾病。脾胃虚弱、痛经等人群注意做好腹部保暖。

3脚部: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天气转凉时应注意脚部的保暖。

4脖子: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5关节:肩关节、膝关节等部位,若在阴冷、潮湿环境里不注意保暖,会因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来源:萧山健康网  

作者:萧山区中医院  

编辑:朱歆楠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