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干网

您的位置:北干网 > 体育文化 > 文章内容

【烟火星城 北干印记①】北干山之风

时间:2023-05-26   来源:萧山网

每一座城市的底蕴

都藏在它的烟火气里

北干,作为萧山城市化先行地、核心区,既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又兼具现代时尚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城市的繁华喧嚣,也可以静下心来,触摸它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即日起,“萧山北干”微信公众号开设“烟火星城 北干印记”专栏,愿为一扇窗口、一面镜子,与读者一起,感知这座城的古韵悠长、市井气息,让烟火和灯火传递出温情和力量,与头顶的星空交相辉映。

图片

张祥荣 摄  

北干山之风

图片

范方斌 摄   

北干山位于萧山城北,古时山上苍松参天,一片青翠,“北干松风”被列入了香山八景之一。山上古迹众多,县志记载达29处,山巅为玉顶峰,宋景德四年县令杜守一建“知稼亭”,元代县令尹姓重修之,因在山巅四望,古吴地、越地尽览,感怀于古史,故改名为“吴越两山亭”。在北干山上还流传着秦始皇东巡、徐福寻仙、鞭石土赤等传说。

北干山的这个“干”就是抵御的意思,往北抵御什么?抵御的就是钱塘江江潮,所以北干山也是起到一个天然的屏障的作用。

萧山在汉代是叫“余暨”,从吴国开始改名叫“永兴”,直到唐代天宝年间以后改名叫“萧山”,沿用至今。西晋运河开凿以后,城厢这一带繁荣了起来,永兴的县志也从长河闻堰一带搬到了城厢。北干山今辟为公园,建有玉顶阁、望江亭、季真轩、知稼亭、革命烈士纪念碑、问梅亭、鞭石亭、瑞丰寺等景点,是一处融登山、眺望、瞻仰、游乐为一体的好地方。

玉顶阁

图片

玉顶阁,雄踞玉顶峰巅,故得此名;系钢砼仿木楼阁,分上下两层,有凌空欲飞之感。此处本为吴越两山亭旧址。游人登临玉顶阁,可纵览城区全景,更可北望钱塘江;远眺,吴山远自天目飞驰而下,越山近在眼前,攒峰叠嶂,迎青揽翠,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北干山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起点,玉顶阁四面有楹联,阁底部用青石刻历代文人有关萧山的题咏,还刻有十二生肖和各种花卉图案及其咏诗。

望江亭

图片

望江亭,在北干山主峰顶,重檐歇山,亭四周苍松郁郁。登亭北望,广厦连云,村落栉比,钱江浩渺,故名望江亭。亭中有一副对联写得极好:“千村环堵高低屋,一带长江早晚潮。”向南眺望,城中高楼摩天,人烟万家,又是一番气象。这里还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可领略“松风阁中出,钱潮日边来”的景色。

季真轩

季真轩,在望江亭东,整个建筑呈扇面形,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而建。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越州永兴(今萧山)人。他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广为流传。季真轩有联:“曩昔回乡咏柳不觉老,今朝偶坐林泉更逢春”。季真轩前立有贺知章全身石雕像,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线条流畅,神态飘逸,似在吟咏。

知稼亭

图片

2005年董光中摄

知稼亭,在山南麓。从育才路举步上山,半山绿荫中有一四角石亭,额题“知稼亭”。北宋景德四年(1007)县令杜守一曾在玉顶峰筑“知稼亭”,其意是“父母官”应当了解关心农事,至元朝改名为“吴越两山亭”。

因北干山在古时候处于吴国跟越国边界位置,往北面去,钱塘江以北是吴国,钱塘江以南,萧山、绍兴这边就是越国的地方,故此得名“吴越两山亭”。今新亭虽易地建在山麓,但亭名仍沿用“知稼”。亭中有联:“爱竹不锄当户笋,惜花犹护压头枝。”

问梅亭

问梅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西。此系六角石亭,鹤顶,亭周围植梅,故名。亭有联,一曰:“缓步梅径觅佳句,登临玉顶赋新诗。”一曰:“江气蒸云白,山花带雨红。”在此西望,层峦中露出湘湖一角,波光粼粼,夕阳西下,落日衔山,湖光山色极佳。

鞭石亭

鞭石亭,在山北麓,为三角小亭。亭旁置一红赤赭山石,石中嵌有《鞭石亭记》。据《太平寰宇记》载:“传说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这传说源于古浙水之抛石筑堤,亦与秦皇南巡会稽经余暨(今萧山)地有关,后流变为神话,流播至今。元代诗人萨都剌《吴越两山亭》诗句云:“采药人已陈,鞭石土有赤。”这就是鞭石亭名由来。

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片

张祥荣 摄

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玉顶阁西,有石阶从山麓直上山巅纪念碑,显得庄严肃穆。

纪念碑高32米,正面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萧山自衙前农民运动至今,英名载史册者240余人。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95年4月奠基,翌年竣工。

北干松风轻轻,烈士忠魂永存,这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随着骨架的延伸,城市的发展不可阻挡

但是不论历史变换、沧海桑田

北干山对于萧山人来说

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在心头

古时,它是抵御洪水的屏障

现如今登临山巅,不见当年江潮

却见高楼林立,繁华似锦

也有宏伟壮观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