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启动仪式在义桥举办

更新时间:2024-04-22 09:16:59    内容来源:萧山义桥   

春风又到海棠时,甲辰年海棠之约如期而至。4月20日,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启动仪式在义桥寺坞岭萧山生态文明馆举办。本届“海棠雅集”由“海棠雅集文献展览”“第十三届海棠雅集诗词交流活动”以及“学术研讨会”三部分组成。来自全国各地诗词界、艺术界、文化界的近百位诗家学者同赴盛会,共襄雅集。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吴晶,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野草诗社社长、中将李殿仁,浙江省慈善总会会长陈加元,恭王府海棠诗社执行社长李文朝,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鲍洪俊,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华,萧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建中,萧山区副区长杨新程等领导,以及来自诗词界的学者等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诗词学会、南开大学主办,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宣传部、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杭州市萧山区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中共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委员会、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人民政府承办,旨在将海棠雅集的优雅风韵与渔浦诗词的深厚底蕴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吴晶宣布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活动正式开始。

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华致辞

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致辞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致辞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致辞

义桥镇党委书记陈钢致辞

义桥是全省首个乡镇级“中华诗词之乡”、首批“诗路名镇”,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义桥深挖渔浦文化、诗词文化内涵,诗意渔浦魅力持续彰显,地域特色标识全面擦亮。

陈钢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能够形成一批展现义桥山水风光的优秀作品,也能够持续扩大渔浦文化、诗词文化的传播力、渗透力、影响力,真正做“实”、做“久”、做“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义桥将坚持文化筑基、文化培元、文化铸魂,全力打造“精神富有、文化共富”先行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义桥“四地”篇章赋能蓄势。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与义桥镇进行文化合作签约

现场嘉宾进行了主题诗词作品分享、诗词结对、笔会,共同欣赏优美的诗篇,挥毫泼墨,书写心中的诗意与远方。

89岁的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钊先生表演古琴《渔樵问答》。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学员代表表演民乐《采茶曲》。

当天下午,名家学者们开展了学术研讨会,嘉宾们围绕恭王府海棠雅集、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贺知章与浙东唐诗之路等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大家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想,共同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在历史上,诸多诗人游历了渔浦义桥,留存了大量典故、诗篇、古迹。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卢盛江更是用这样八个字来评价概括渔浦:“文化名胜,诗路枢纽”。

据悉,“海棠雅集”早在恭亲王奕訢之孙溥儒、溥僡时期便有定制,至辅仁大学时期,陈垣校长以《红楼梦》中人物探春所起的“海棠诗社”为题,每到司铎书院(今恭王府)海棠花开之际,遍邀京城学人来府雅集,写诗品茗,畅谈古今,极尽风雅。此后,几番时迁事易,“海棠雅集”逐渐沉寂下去。2011年,经周汝昌先生的倡导和多方努力,“海棠雅集”正式重启,至今已持续举办十二年,并出版了多部雅集诗选。此次活动在义桥镇举办,是“海棠雅集”首次走出京津冀,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

另外,在钱塘江诗词展示馆还同步推出了“相邀海棠花开时——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献与艺术展”,展现充满时代精神的中华诗词的勃勃生机,唤起人们阅读、创作中华诗词的兴趣。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市民可以前往免费观展。


作者: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