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杭州“茶都十景”萧山候选景点:义桥寺坞岭

更新时间:2024-03-26 17:08:26    内容来源:萧山茶研   

杭州“茶都十景”(首批)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萧山区积极开展申报推荐工作,近日杭州市调研组先后对戴村三清园、义桥寺坞岭、湘湖宋韵茗茶文化体验园进行考察。

义桥寺坞岭

景点简介

“钱塘看潮涌,渔浦观日落。浙江两奇景,亘古称双绝”。萧山区义桥镇古称渔浦,地处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镇域面积58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6个社区(含新筹建社区1个)。该镇交通枢纽地位凸显,东接风情快速路,西连春永快速路,绕城高速有出口、时代高架有接口,未来还是地铁18号线、杭诸城际的首末站,是中国五金工具之乡、中国床垫布名镇,在2023年全国“千强镇”榜单中列居180位。

该镇现有总山林面积28500亩,内含公益林面积11856亩。境内主要山体为云峰山,其中寺坞岭海拨528米、山林总面积15809亩,内含生态公益林7979亩、经济林(茶叶、柿子、板栗、桃子、杨梅等)800亩、毛竹林5500亩、新炭林9300亩。目前,该镇茶园主要集中于寺坞岭区域,面积约350亩、年产量约7000斤;另有茶园零散分布于联三村、罗幕村,面积约376亩、年产量约6400斤。

一、展茶镇之美,彰显茶韵底色

产茶基础得天独厚。寺坞岭位于北纬30°绿飘带上,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独特优势,是高山云雾茶的主要产区,现已种植龙井43号和九坑两个品种的茶树。适宜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酸碱度,成就了寺坞岭茶芽叶柔软、叶肉厚实的特点,成品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早在2016年度的茶博会上,寺坞岭高山云雾茶(狼岗茶)就获评“萧山好茶”第一名。

茶文化底蕴厚重。寺坞岭产茶历史悠久,早从明朝开始,寺坞岭的云雾香茶就因被明太祖钦点为南京应天府皇宫的贡茶而名扬四方。近年来,该镇充分结合浙东诗路文化,高度重视茶韵诗词典故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工作,编辑出版了《渔浦诗词》《渔浦新韵》《义桥文化系列丛书》《义桥镇志》等系列书刊,还接连承办了萧山区首届开茶节、湘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能大赛、萧山区茶文化诗书画印系列活动等茶文化特色活动,有力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配套设施建设完备。积极构建系统全面、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配套设施体系,持续畅通寺坞岭林道,全面完工寺坞岭茶文化示范基地、山之博物馆等大型茶文化特色场地建设,科学规划“黄垄碧涛—万筠寺—望江阁寺坞云岭—清凉寺”等旅游路线。2024年,该镇还将扎实推进寺坞岭林区生态集散场建设,持续推动茶产业、茶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强茶镇之基,增添产业亮色

聚焦延链补链,建立特色茶产业发展体系。坚持创新茶应用,持续引领新消费,努力在茶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山之博物馆”,积极开展跨界共创系列活动,做精做强茶旅游、茶研学、茶亲子等“茶体验”新业态,加快构建产茶、品茶、事茶、玩茶等茶经济融合发展新格局。

聚焦品牌培育,提升茶产品特色和附加值。大力推进寺坞岭茶叶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打好、打响“寺坞岭云雾茶”品牌。积极鼓励企业研发、拓展茶品,如杭州萧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本地茶树原料,春茶前期制作龙井茶,中后期原料制作红茶、黄茶、白茶、岩茶,全面实现“一叶制五茶”,不仅大大提高了茶叶资源利用率,还有效提升了综合效益。

聚焦强化人才,激发新型茶产业创新活力。深化本土茶企业与区内外高校合作机制,不断培育茶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持续提升茶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如鼓励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与杭州萧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提供茶产业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茶品开发、衍生、拓展筑牢坚实力量。

三、丰茶镇之羽,融入时代特色

“茶字,乃是人与草木之间”。致力于种好生态茶、有机茶,做好匠心茶、干净茶,充分依托“江河荟·浙江萃”生物多样性项目,持续提升寺坞岭茶叶品质。一方面,生态茶园高度重视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的保持与管理,积极借助“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减少、茶园径流水质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土壤维育、生境营造、科学管理等措施,逐步形成茶园自身的病虫害源头预防机制,力争构建健康且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寺坞岭“高山云雾茶”品质。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以茶叶产业带动生态共富是该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茶叶也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金叶子”。该镇用好用活区级“七彩南花园”南部共富政策,充分依托茶产业共富联盟、义芽义叶共富工坊等共富联合体,有效发挥义起奔富强村公司作用,同步借力本土茶企资源,带动区域内农户做好绿茶、红茶两篇文章,持续带动寺坞岭周边村落增收致富。此外,该镇还将继续联合当地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强村公司,大力推进农事改革创新,通过对涉及茶山的9个村、278户协议农户青叶提供报价收购服务,持续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山林茶产业,让“小茶叶”成为茶农致富的“大产业”。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借势借力渔浦文化、诗词文化“金名片”和生物多样性文化IP,积极用好“山之博物馆”、开茶节等平台载体,讲好茶故事、做好茶文化,让更多人知茶、爱茶、懂茶,不断促进茶韵文化共品、共享,持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本土茶农增收致富。


作者: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