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渔浦文化 > 权威发布 > 正文

百年桂花树下的私房农家菜馆

更新时间:2023-10-12 17:37:14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沈阿姨端着刚出锅的土鸡。记者 童宇倩 摄

山之博物馆里的桂花开了,寺坞岭的风把香气弥漫开来。

那株可以定位沈阿姨私房农家菜馆的百年夫妻桂,同样开得正欢。

这株桂花是金桂,也是“导航”,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沿着寺坞岭的山林风光,闻着桂花的清香,找到了沈阿姨私房农家菜馆。

沈阿姨私房农家菜馆所在的义桥镇最高峰寺坞岭,耸立在萧山与富阳的交界处,重峦叠嶂,地域辽阔,由云峰山、包帽尖、大爿山三座山峰组成。山上翠竹环绕,山间云海翻涌,山下三江汇流,登高远眺,北望可将三江口风景尽收眼底。

这里是萧山义桥与富阳林峰村的交界地,但这里并不像别的边界地那么泾渭分明,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一言以蔽之,这里没有边界。

轮流转的风水

山上与山下的风水,轮流转。

在原义桥镇许贤乡寺坞岭村书记倪志明的记忆里,20世纪60年代,萧山和富阳相邻的两个村子是合并的,当时两个村加起来有500多人。萧山人主要住在狼岗自然村、前陀庵自然村,而富阳人则住在旁边的村落里,名头变换了几回。

曾经是山下的人羡慕山上的人。

当两个村子还是“连体婴儿”时,山上有近500亩茶园。早年,萧山区政府格外重视,对茶园很帮衬。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座茶山,就是萧山的西藏。”

有了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村民们勤劳耕作,山上的生活条件逐渐提高了。当时,一碗面的价格2分左右,山下的人每天工资在3毛到8毛钱,山上的人一天就能赚2元到2.5元。也因此,连婚娶,都是由山上的人来“挑选”山下的人。

寺坞岭有个外号,叫“夜潮地”,山上土壤湿润,农作物长得好。山下条件困难的时候,山上的村民还会救济山下,将自家种的毛豆、玉米、番薯等农作物送下山去,也会将多余的粮票拿给山下的村民救急。

改革开放后,风水轮流转,山上的人又羡慕起了山下的人。

20世纪80年代,国内实行“包产到户”政策,萧山、富阳相邻的两个村子也分开了。

“当我们还在山上肩挑背负时,山下已经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他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

倪志明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由于贫富差距太大,山上的人都慢慢移居山下,“当时我们这里的姑娘都想办法往山下嫁,那边条件好啊!山上的变成了穷小子了。”

欢喜山中岁月

如今,山上有新开的茶场、饭店等,但在村落中间的民房,多数是季节性居住之用,只有采茶时,寂寥的山村又有了叽喳的人声和袅袅的炊烟。

云起云散、花落花开、人聚人散,所有寺坞岭上的一切,都镌刻在了那株百年夫妻桂的年轮里。

沈阿姨的私房农家菜馆,就开在百年夫妻桂花树西,屋前桂花的浓黄,与屋后柿子的深橘,俨然成了这家小店的色彩氛围组。说是个农家菜馆,其实就是家里多了一两桌菜和七八双筷子而已。

沈阿姨叫沈小芹,原先是义桥镇许贤人,后来嫁给倪兴富,就成了富阳墅溪村人。他们所在的这栋木结构房屋,从三间扩展到六间,虽然拼接了砖头和铝合金门窗,但依然保留了木结构的根基,至今已经70年了。

沈小芹的女儿已经嫁到义桥罗幕村,成了萧山人。一家人的亲戚,或富阳人或萧山人,口音都是萧山话,连来自富阳林峰村的农民都是一口萧山话,倒不像富阳话。

沈阿姨和丈夫倪兴富总喜欢住在山上。

秋日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低4到5摄氏度。夏天的雨后,山里会起雾气,从山上往下望,白茫茫的一片,犹如仙境,让倪兴富感觉“就像住在天上一样”。

沈小芹今年69岁,倪兴富今年70岁。两位古稀老人仍在经营着一家农家菜馆,是因为这座深山有了游客。

这几年里,寺坞岭修了4条通道,可以经南坞游步道上山,也可以从北坞、勤里等村子的盘山公路上去。不少游客环寺坞岭游步道登高望远,累了饿了便顺路去沈阿姨私房农家菜馆坐一坐。

为什么喜欢山中岁月?在倪兴富夫妇看来,因为寺坞岭的四季分明、宁静闲适,也因为要守着近百只竹林鸡和一个私房农家菜馆。

以前,沈阿姨私房农家菜馆连个招牌都没有,两位老人也不识字。去年,沈阿姨的女婿写了一块招牌挂在路口和房檐下,才算是正式“挂牌成立”。

老山民的新希望

下了狭窄的坡,拐了一个反写的"L“字线路,一辆青绿色新能源汽车熟门熟路地停在了50多平方米大的道地上。

一个理着大背头涂了摩丝的年轻男子走下车,对沈阿姨喊道:“买蛋!”

“你为什么不把我的鹅拎走?500元一只,有十几斤,很香的。”沈阿姨拎了一个大塑料桶的鸡蛋,从一栋五开间两层楼的底楼出来。

“我不要鹅,她要买蛋!”男子指了指一个杭州来的蓝衣女子。

“多少钱一斤?”

“30元一斤,很新鲜的。” 沈阿姨的塑料大桶里,少说也有百来只蛋,粉壳、绿壳都有。

蓝衣女子买了两斤土鸡蛋,还要了一只活鸡带走。沈阿姨抄起一根约3米长的竹竿,对着满山坡的走地鸡唤道:“喔喔呜”。竹竿挥舞,鸡毛乱飞,很快一只肥鸡被逼到角落,拎了起来。

沈阿姨给她的一群鸡扎了一个大篱笆墙,它们整天在林间或慢走或飞扑,或在树杈上打个盹。1000斤稻谷就是这100多只鸡的主要口粮,早晚各喂一次,不够吃就自己抓虫子吃。

因为运动多,鸡肉有嚼劲,也就成了很多客人慕名来吃的农家菜:“在锅里要花5个小时才能蒸透,高压锅至少煮40多钟以上才能煮熟。”

此外,沈阿姨的拿手好菜还有红烧肉、清蒸虾、炒青菜等。

夹一块红烧肉入口,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嚼劲十足。“红烧肉是富阳买的土猪肉,做法就是切块,放油里炒一炒,再放糖等调料,没有什么别的秘方。”看来,这道菜的秘诀在于沈阿姨的“手上功夫”——调料的比例放得刚刚好。

为了迎接日渐增多的客人,沈阿姨家新装修了2个包厢,摆了3桌。每年最忙的时候就是五一假期、国庆假期等节假日,不少客人都来自杭州,基本都是朋友介绍过来的,也有看到招牌过来尝鲜的。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摆上三四桌。“冬天很冷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有客人。”

山中岁月,也带给老山民新的希望。

平日里,倪兴富夫妇也不孤单,山里还有很多小动物。有些木结构老宅空了,松鼠会爬上屋梁掏黄蜂吃。一到晚上,野猪就来地里偷吃番薯、玉米。还有野兔蹦跳,野鸡但闻其声不见其影……

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寺坞岭上多了一个山之博物馆,山上忽然多了一份艺术气息。来山之博物馆打卡的人,也给农家菜馆带来了生意。

“饭馆没有固定的开门时间,私房菜也是随缘做的,有菜就做,没有就不做。”沈阿姨笑眯眯地接了一个电话,原来,明日要去山那边的富阳送3只杀好的土鸡。



作者:记者 王肖君 童宇倩 通讯员 黄坚毅  编辑:韩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