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义桥地理】㊱永思堂遗存

更新时间:2023-02-07 17:46:43    内容来源:萧山网   

每个地方都有他的历史,每个地名都有他的故事。地名,浓缩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思考。每一个地名的身后,都倒映着一段历史的影子,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愁。义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很多地名我们耳熟能详其名,却又了解多少其地名背后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让群众了解义桥、认识义桥,“萧山义桥”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义桥地理》专栏,每周发布一期有关义桥地名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内容,让地名焕发生机、留住“乡愁”。

永思堂遗存

义桥西河沿永思堂碑刻及水池位于义桥镇城管中队内,系清代永思堂韩氏宗祠遗存。水池东北角有一块《家庙忏社记》碑刻,这些遗存2017年被列入杭州市萧山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登陆点。

据记载,义桥韩氏永思堂始建康熙年间,后遭蚁毁。乾隆年间因资金不足,先在旧址东边建小祠以作祭祀(今洞桥头1号,结构基本保存),道光年重新在原址重建被为小祠堂,面积约为120平方米,为木结构式。后于清嘉庆年间又在老祠堂的隔壁建造了永思堂韩氏宗祠。又遭太平天国战乱烧毁。现存为同治年间所建宗祠共有三进。

永思堂与别的祠堂不同处,是祠堂前厅有一处水池,称为放生池,放生池上有一座祠堂桥。祠堂桥全长4.2米,宽2.2米,有五块梁石铺设而成,没有踏跺。桥梁东西两池长4.75米,宽3.75米,水池两边与池角都有石望柱,周边的石栏板为“严州青”石质。旧时严州,在今淳安、建德、桐庐一带,盛产青石板,称为“严州青”。石质表面呈青灰色,颜色均匀细腻,适合做门框、栏板及雕刻等,而桥梁石与水池石坎则是质地粗粝坚硬、不易风化的“绍兴东湖石”。旧时,萧绍地区园林及大户人家建筑中,一般都用这两种优良石质。

宗祠内设水池,池上架小桥,还有亭台楼阁构筑,这种古朴典雅的园林设计,具有典型的江南祠堂建筑风格。虽然韩氏宗祠的主体建筑早就拆除改建,已经不知道它原来的建筑风貌,但从现存的这水池、水池栏板、望柱、桥梁及碑刻可以看出,早年的韩氏宗祠建筑比较“高大上”。据说在祠堂桥上走路也很有规矩,在中间走的官员,两边走的平民;而义桥旧时每年要游龙灯,都是举着龙灯由大庙前出发,过洞桥,到街上各处进行游街的,然后入祠堂,进入孝门过放生池石板桥,经东面绕柱而行,出西面出悌门。

宗祠的东北角还保存一块石碑。石碑首刻“家庙忏社记”字样,首款这样记述:“大抵作事难于谋,始勿坏在于有其基,吾族忏社之设,其先有倡以谷捐田……”这碑刻首款开头,就阐述谋事与基础的重要性,及祖先创建初期的艰辛不易,接下来的内容主要记述“忏社”的资金来源、活动、延僧入庙,礼忏、放焰口、社产等等事项,碑刻落款为大清光绪四年(1878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家庙忏社”是旧时家族民间信仰的一种“礼忏”形式,因为是长期的,固定的,就特别郑重其事,因此专门设立了“忏社”。这碑记为研究农耕社会宗族文化与信仰,提供了历史演变和研究价值。

2014年元旦,义桥永安思堂韩氏举行了第十五次续修家谱圆谱仪式,新家谱共计16卷,23册。

据韩氏宗谱记载,“永思堂”韩氏自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由婺州人韩逊之任萧山尉始,逾700年,自立祠堂名“永思堂”,远世系也与昌黎系接续。现除分散在外的永思堂韩姓人外,基本都居住在义桥街镇,约有500多人。永思堂韩氏家族这次新修家谱,对研究义桥古镇历史、丰富渔浦文化内涵有积极意义。


作者:  编辑:韩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