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义桥地理】㉟西国庙

更新时间:2023-01-28 15:46:44    内容来源:萧山义桥   

每个地方都有他的历史,每个地名都有他的故事。地名,浓缩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思考。每一个地名的身后,都倒映着一段历史的影子,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愁。义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很多地名我们耳熟能详其名,却又了解多少其地名背后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让群众了解义桥、认识义桥,“萧山义桥”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义桥地理》专栏,每周发布一期有关义桥地名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内容,让地名焕发生机、留住“乡愁”。

西国庙

西国庙位于罗幕村后黄自然村,即浦阳江塘边。今为萧山区一般宗教场所保留单位,2018年7月作为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命名为萧山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点。

image.png

图片

据了解,西国庙始建于唐宋年间,是许贤境内一座比较古老的庙宇。因建在浦阳江西边,时称 “西谷庙”。意寓浦阳江以西地方五谷丰登,祥和安康,而且取“西国金汤”之字,意寓“固若金汤”之意,这四字相传由当时的著名孝子许贤相公许伯会所题。为保浦西地区不受洪涝侵袭之扰。后来由于“谷”、“国”相通,故也称西国庙。

图片

西国庙建造的目的是保罗幕村(即旧称罗墓畈)村民的一方平安。因当时浦阳江常发大水,当时的官府只重视浦阳江对岸的西江塘建设,那时称为“官塘”,以保护那萧绍一带城市群,对浦西一带不甚重视,甚至是以牺牲浦西民众利益而保对岸的举措。因此浦西的罗墓畈一带三年两头发大水,由于浦西先前没有堤坝,后来虽然修了堤塘,但十分低矮,根本难挡汹涌洪涝之灾,一旦洪涝发生,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都受到冲击,当地百姓只有把门窗打开,把洪水放进屋来,所有什物家件都浸泡在水里,只好把生活起居搬到楼上,人们才得以生存。据记载仅民国就有两次特大洪涝:“民国十一年自闰五月起,淫雨4至5天,直流如泻为十余年未有,洪水、外江水越街而至,罗墓畈、潘山等处均成泽国。”又记载曰:“民国十九年春,始则亢旱无雨,地赤草枯,继则山洪暴发,罗墓畈附近顿成泽国,春花绝望。”《萧山政治汇编》。

在这样的恶劣自然环境下,朴素的老百姓除了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外,又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以免受洪涝之灾。因此,罗墓畈黄姓先人们便集资修建了一座西国庙。西国庙当时建造时规模比较大,有三经,前有土地殿,中是关帝殿,后是大雄宝殿。当时正殿门上方有长木匾一块,上书楷书“西国庙”三字,两侧有两匾,一曰“西谷金汤”,一曰“阴阳福地”,西谷金汤,犹如固若金汤之意,永远没有洪涝之灾的,这在当时也是人民最大的企求了。当时建造完成后,香火很旺,因为罗墓畈地处浦阳江边,而村人都是以捕鱼、撑船作为主要作业的,尤其需要保一方平安。人们在出行之前,便要用祭祀的方式,对神佛祭祀朝拜一番,以求得出门太平,保佑安全归来。前方还有一处戏台,是用于逢年过节做戏文的。据人们讲,每年洪汛之期,除了祭拜水神保平安外,村里还要做戏文。主要是做三本戏文,一是由捕鱼人家赞助,以保渔民风雨平安,多捕鱼多钱赚,二是由行贩出资,以求掮贩出门赚钱求太平。三是由撑船人家出资,主要是为撑船者出行后,安康而归。据人们说,当时为做戏文还有过一个纠纷,主要是一个草台戏班子由于不懂规矩,在西国庙这个戏台上竟演了一出《狄青传》内有狄青杀黄姓人的,于是在黄家人居多的罗墓畈激起民愤,与戏人发生争斗。后来经乡贤劝告才收场。

图片

图片

西国庙原来规模很大,后来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灾荒,使得庙宇不断演化,民国时代一声大火,只留下一经关帝庙殿了,而另两处都塌败。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破四旧等,庙里东西全搬掉。到1958年,基本上是住人了。由于住了人,西国庙却得以保存下来。到了1995年以后,该庙由于本村热心人士的修缮和管理,又恢复了人气。目前的西国庙只为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建有朝西庙殿一处,三间,计大雄宝殿、关帝殿二处佛殿,别有一处土地殿,还有一间灶间。庙正门用红漆,比较庄严,有四根石柱子,年代比较远,后墙刚翻修过,整个庙宇内设有大佛,关帝君,土地菩萨等佛,可供村人祭祀膜拜,也可供罗墓村的百姓进行佛事,或者说进行祭祀祖辈,做寿、保福等活动,成为村民做佛事的去处。

图片

据村里的老年人回忆说:他是从1942年7月12日进庙的,直到1950年回家。建庙历史是原西山门外,北沿有祀神所,就是无祀孤魂暂住处,旁边有块圆角建庙石碑,碑上仅有唐朝和南宋几个字可看清,其他的就无法看清了。可能西国庙不是一次建造的,因为土地庙全是石柱子,而大佛殿却是木柱子,大佛殿后面有房间,屋东有灶基,南宋建造十方土地庙,殿东关帝殿。建造的筹集村坊是罗墓畈(含前黄、后黄、单家)、大张家畈,王家石桥、张家三王,高田周、西址埠头等村坊,原来西国庙是个人建造的西国庵,后来才有了西国庙。


作者:  编辑:林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