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义桥地理】㉞潋堰庙

更新时间:2023-01-16 15:49:53    内容来源:萧山义桥   

每个地方都有他的历史,每个地名都有他的故事。地名,浓缩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思考。每一个地名的身后,都倒映着一段历史的影子,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愁。义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很多地名我们耳熟能详其名,却又了解多少其地名背后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让群众了解义桥、认识义桥,“萧山义桥”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义桥地理》专栏,每周发布一期有关义桥地名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内容,让地名焕发生机、留住“乡愁”。

潋堰庙

潋堰庙位于义桥镇联三村沿杭甬运河南的田贩里,该寺庙主要是供奉宋代时任萧山县令杨时公,感念他为建设湘湖,造福人民的壮举。寺名取宋苏轼诗“水光潋艳晴方好”之意,湖畔筑堰立庙,故称潋堰庙。

image.png

杨时(1053年至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南剑将乐县(今福建)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杨时自幼在将乐县城含云寺"西斋"读书,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及第。历任徐州、虔州司法和浏阳、余杭、萧山等县知县以及无为军判官、建阳县丞、荆州府学教授、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秘书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给事中、徽猷阁直学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病逝,享年83岁。南宋朝廷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明代时获封将乐伯。北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出任萧山知县,他顺应民意,带领民众到城西实地进行查看,“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于是率众修筑一方湖泊,经过几个月努力,建成周长80里,能灌溉9乡14.6万亩农田的湘湖,从而使周边九乡农田的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因该湖光山色独特,山秀而疏,水澄而清,其境若潇湘,故得名湘湖。

图片

环湖设18穴,其中凤林、杨岐、亭子头3穴灌溉新义(今义桥镇)前后峡村、莫浦村、前豪村、何由村、冗村的2万多亩农田。因新义乡地势较高,湖水易流失,故建天昌、潋堰两闸,定每年立秋前3日到白露后3日,封闸蓄水,禁止船只通行,以利农田灌溉。从此堰闸成为湘湖水利配套工程,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新义一带自享湘湖之利以后,农田收成有了保障,百姓感念杨公恩德,在闸旁立庙祭祀,因杨时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俗以官衔名庙,所以又叫"龙图殿"。义桥、大庄、临浦一带民众每年分季都会到此进行上香祭祀。

图片

图片

据载,潋堰庙始建于南宋,历代多有修缮。2001年因建造"1918交通重点工程之一的"义大公路",潋堰庙由附近的义桥联三等村居民,为保护历史古迹,自发捐款集资,易址重建。重建的潋堰庙位于义大线南面的潋堰桥南,占地面积约1亩,正殿5楹,坐北面南,四周围墙,黄瓦瓷墙,壮严肃默,焕然一新。正中供奉杨时,内侧为诸神。庙内立有韩永标先生撰稿的《重修潋堰庙记》碑。碑记对建造潋堰庙的背景、建造时间、祭祀作用和纪念杨时的意义、重建潋堰庙等方面进行了记述。

图片

图片

据了解,潋堰庙是萧山现存少数纪念杨时的庙宇,然而民间曾误把潋堰庙供奉的杨时"杨龙图",当作包拯"包龙图"。其实杨时当时是萧山县令,但也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也被称为杨龙图。清代名士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载:“潋堰等处均建有龙图庙,当年。崇报杨公,因有是建。乃近所供奉者偏在包孝肃而不及杨文靖,殊不可解。夫包公聪明正直,祀之固宜,然以报功而言,吾萧所崇神者,当在杨公而不在包公。查宋史高宗朝,文靖公亦曾除龙图阁直学士。乡愚第知包公有龙图阁头衔,而不知复有杨公,遂以讹传讹而铸成大错。”而现在对潋堰庙是祭祀杨时公予以正本清源,也还潋堰庙以本来面目。


作者:  编辑:林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