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义桥地理】⑲旗杆弄

更新时间:2022-09-18 19:30:00    内容来源:萧山义桥   

每个地方都有他的历史,每个地名都有他的故事。地名,浓缩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思考。每一个地名的身后,都倒映着一段历史的影子,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愁。义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很多地名我们耳熟能详其名,却又了解多少其地名背后的故事?

旗杆弄

义桥老街的许多条弄巷,都蕴含着很多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旗杆弄。旗杆弄位于罗峰社区办公室东侧,南临里河,北至人民路,属南北走向。

据传,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有一个姓韩的举人上京赶考,自以为此考必中。在他离家之时,就吩咐家人准备好旗杆,古代竖旗杆是高中状元后乡里准备的荣耀象征。却说这位韩姓读书人到京城后,连考三场,都没有如愿。主要是这位韩生文采相当出众,但他在考试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了恃才傲物的意思,于是让主考官心有不悦,考官遂有意让这位韩生名落孙山。科场失意,韩生经不起这么大的打击,于是心灰意冷,最后郁郁不得寡欢,患疾而一命呜呼,亡于归途。消息传来,韩家人十分震惊和悲痛,他们准备好的旗杆终于未能竖立。因韩生年轻尚未成家,族人中有八户共出田产20余亩,作为“黄忏会”公产,每年以收获租米在清明时来祭祀这位不幸者。“黄忏会”每年都要聚会,轮值者除负责祭祀外,还需办酒席招待其余各家。食后,每人还可带回一块6斤~7斤的猪肉,此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停止。现在义桥人常用这个故事教育那些骄傲自满和盲目乐观的人。

据史料记载,“竖旗杆”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明清时期非常盛行。读书人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一根旗杆,这根旗杆称为“楣”。揭榜之时,如果谁家的书生榜上有名,门前的旗杆就可以照竖不误:如果名落孙山,这名书生的家人就会把自家门前的旗杆放倒、撤去,称为“倒楣”(即“倒霉”),以激励书生不忘雪耻、重头再来。

不过,旗杆弄在临河西边,确有四根旗杆,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拆去。此外,太平军在义桥时(1861~1863),曾有部队驻扎,下埠塘下的营房池,即为当时命名。旗杆弄内“斗”字墙门,曾住一位太平军小头目。太平军撤走时,有人在此屋内一块石板下挖出一把短剑。“斗”字墙门仍在,现为旗杆弄3号。

旗杆弄2号,为义桥富户韩守中住房,他的次子韩之健即诞生于此。韩之健早年参加共产党,一直为党努力工作,抗日战争时牺牲。旗杆弄2号于抗日战争中被战火焚毁。

图为韩之健在上海做学徒时所摄

韩之健(1901~1937)义桥街镇旗杆弄人(今罗峰社区)。父亲韩守中,晚清秀才,家有祖遗田产,又有商号,在当时的义桥,可算得上是殷实的书香门第。

韩之健出生时,父亲为其取名志陶,乳名陶陶。7岁,到韩氏宗祠办的时敏学塾读书,老师为其取名葆春。葆春聪敏好学,所教唐诗宋词很快会背诵,喜欢涂涂画画。民国元年(1912)春节,随母亲到绍兴外婆家拜年。在绍兴,发现表兄弟们不仅已剪去发辫,蓄着西发,且都已穿上洋装,特别是有几位表兄已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读“洋文”。他觉得很新鲜,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15岁时,在叔父韩守藩帮助下到了上海,先在叔父朋友的艺术所学习绘画,后又进中华艺术学校读书。民国5年(1916),奉母命,与母亲堂妹女儿刘德贞结婚。婚后回上海继续学业。

民国9年(1920),德贞生下一子(韩祖贻);民国11年(1922)又生第二子。德贞对丈夫十分思念,多次在小叔公韩守藩面前有所表露,韩守藩便以校董身份,聘韩葆春回时敏小学执教。在执教期间,与中共党员傅彬然、瞿缦云等有所接触,加上在上海时参加过学联活动,一直向往回到上海去民国15年(1926)生下小儿子韩祖信后,毅然离母别妻,回到上海。不久,在一次集会时被捕。家里人得知后经多方活动,3个月后保释,在刑警押送下回到义桥。回乡后,韩葆春马上与弟弟韩葆民(也是中共党员)同到云石的洪村、上堡一带发动减租减息运动,坚持开展地下斗争。

同时,韩葆春以时敏小学为基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点燃革命火种。此后不久,共产党员高仰之奉中共杭州中心市委派遣,到义桥等地活动,以时敏小学为基地,开办平民夜校,积极发展组织。参加共产党的有教师葛化龙(奉化人)、瞿炳麟(萧山大桥人)、韩葆民、钱庄学徒李小鹤、罗七剑、陶秉珍、陶秉璜等人。当时一面镰刀斧头布旗就藏在韩家的一幅画轴中。

民国16年(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组织受到极大破坏,韩之健(葆春)回到上海,并在中共领导的互济会任宣传工作。互济会的主要任务是营救被捕同志和接济受害烈士的遗属。民国21年(1932),互济会秘书长朱亦之叛变,韩葆春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关押在苏州高等法院拘留所。民国24年(1935),被判徒刑三年半,不服上诉,又加判一年。民国26年(1937)8月26日,获释后,将夏娘娘、周惠年(中共上海局林子明爱人)以及周的女儿玛利、儿子囚童带至义桥老家旗杆弄二号暂住,以等待组织通知。10月15日,韩葆春带着上述老弱妇幼到南京十八集团军南京办事处报到,后转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为便于对外公开活动,韩葆春穿上军装,背上武装带,职务为押运副官,并改名为韩之健,负责传递机要文件和军需物资。11月下旬,韩之健随同运输科长邱南章,押运一批物资从平汉路转陇海路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车到河南驻马店,下车休息后,韩之健上车时掉入车下,被轧断大腿。邱南章迅速将韩之健送当地医院,因医疗条件所限,于12月4日不幸去世。邱南章买棺材,就地安葬。

事后,中共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钱之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曾有电报通报义桥韩之健家里。

1950年2月2日,解放军华东军区将0001号烈士证书发给韩之健的家属;1983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又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作者:萧山义桥  编辑:童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