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义桥网 > 革命历史 > 正文

【义桥地理】⑬ 杨家浜

更新时间:2022-08-07 15:15:00    内容来源:萧山义桥   

每个地方都有他的历史,每个地名都有他的故事。地名,浓缩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思考。每一个地名的身后,都倒映着一段历史的影子,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愁。义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很多地名我们耳熟能详其名,却又了解多少其地名背后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让群众了解义桥、认识义桥,“萧山义桥”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义桥地理》专栏,每周发布一期有关义桥地名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内容,让地名焕发生机、留住“乡愁”。

在义桥的地理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浦阳江的东西两岸,分别有两个叫杨家浜的村庄,东边的杨家浜属于民丰村、西边的杨家浜村则是河西村的一个自然村。

沿着一条标准塘,从古渔浦的西江塘往北走一百多米,就是一个名叫杨家浜的地方,这个杨家浜原是一个村庄,在虎爪山的北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杨家浜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更,村庄随着浦阳江河道的变更,而一分为二,在浦阳江的东西,都有一个叫杨家浜的村庄,这在萧山的地理史上也是不多见吧。两个杨家浜,在浦阳江两岸各自生活。目前,东岸的杨家浜村庄渐渐消失,只留下一个杨家浜机埠,一条杨家浜景观生态河道。而江对岸的河西村则有一个杨家浜自然村,却是十分繁荣昌盛。

杨家浜生态景观河是一个集江、河、楼、村为一体的绿色景观。前方的是西江塘。塘外是原生态树林,在杨家浜河的南面,则有一座渔浦大桥。北边是横跨三江的钱江五桥,它连接着萧山区和西湖区,这两座大桥刚刚把杨家浜景观生态河夹在当中,而两旁则是高楼林立,沿江的楼盘拔地而起,傲江而立。

杨家浜河是义桥镇的镇级河道之一,全长6.78公里,它连接着内河外江,担负着义桥镇排灌的重要作用。目前,镇里对杨家浜河道整治,通过砌石护岸、河道清淤、设置河埠、放置垃圾箱、埋设涵管等举措,使杨家浜河面貌焕然一新,今昔对比我们真是感慨万千,尤其对两岸绿化进行提升,目前栽有各类树木1400余株,杨家浜河是生态叠石型景观河道,不仅展现自然的美,而且又是达到生态的标准。超越了城区河道的建设标准,水质也达到了生活用水标准,还原了水清岸绿的风貌,打造了现代型、生态型样板河道。

沿着河流,左边是一座外观漂亮精致杨家浜泵站。原杨家浜泵站没有排涝功能。2013年,区镇投资903万元,开始对其进行改建,完成了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这样就实现排灌两用功能。

然后,经渔浦大桥,过江来到了另一个杨家浜村,这是一个有着很久历史的小村庄,村庄十分恬静,农户的房子都是依江而建,绿树成荫,小河流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安静而知足。走进杨家浜村,却发现这个村大多数是姓陈人家。问老人,他们也是不明就里,只是说以前这个村庄是和对江的杨家浜一起的,后来浦阳江改道,所以村庄一分为二,我们成了江西的杨家浜。

说起浦阳江改道,根据史料记载,那是有明代的成化年间,当时的浦阳江在绩堰山凿山开江,使浦阳江改道,由原来的流向绍兴三江口,改为流向渔浦义桥,与钱塘江、富春江交汇,所以渔浦成了三江交汇口,而使杨家浜也成为分隔一江的两个村庄。

在杨家浜村东面的浦阳江边,还有一个古杨家浜渡。系浦阳江渡,是萧山五大古渡之一。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德惠义渡系旧名,在旧许贤乡杨家浜,治南三十里。康熙间,里人陈泰期捐义船两只、置义田三十五亩,又买致字号田二十八、山十一亩、池八亩。康熙五十二年间,毛奇龄等82人联名,前后禀请邑尊(郑、赵)详宪立案,并立碑记。杨家浜渡建后的200余年中,夏施凉茶,夜送灯烛,行人免费过渡,系许贤民间慈善壮举。

清代诗人韩文耀在《既建宗祠复构义船并记之》一诗中云:“长征江海已多年,归来即置渡头船。往还不费腰缠钞,樵牧无烦担挂钱。烟橹常摇渔浦侧,霜蒿频指鹤山边。年年岁岁行人远,应把芳名久后传。”民国35年(1946),推定山后乡人王仲卿、许传英、韩则先、韩紫来和许贤乡人李距庵、孔宪钟、韩华甫等七人组成萧山县杨家滨茶亭义渡管理委员会。并于9月25日在大华家村召开成立大会。大会推选许传英为主任委员,处理日常事务,李钜庵为监察,孔宪钟为会计,韩紫来为出纳。即席拟订本会章程11项。会后于10月1日上报萧山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由私人经营,1965年3月改由河西大队集体经营,1983年在木质渡船上配上挂桨机成机动渡船。1988年9月2日改为全浮式机动钢质渡船,准载40人。1996年10月,义桥大桥建成通车,渡客锐减渡船因此停开。


作者:黄坚毅 徐国庆  编辑:值班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