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萧山网 - 义桥网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义桥网 > 渔浦古韵 > 正文内容

百年峥嵘 渔浦华章⑥ | 公泰朝糕,不止是乡愁的味道

时间:2021-04-19 10:03:15   来源:   

今天,【百年峥嵘 渔浦华章】栏目将为大家带来《渔浦》文学杂志中的《公泰朝糕,不止是乡愁的味道》。

公泰朝糕,不止是乡愁的味道

一件老物什,凝固的是一段老去的旧时光。

在韩阿毛师傅的厨房里,几块刻有各式图案,象征美好寓意的木质方格似乎在讲述黑白映画中的那些寒暑往事。其中一块颜色透红,表面光滑, 看上去是用上好的木材打造,这块刻有“民国三十”字样的制糕模具至今还在传承它的使命。

正是这历经上百万次捶打的小小糕具,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公泰朝糕。祖祖辈辈在萧山生活的韩阿毛也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

清朝时期便有宁波帮糕点师傅在义桥公泰朝糕南货店工场制作并销售零卖,因为色香味俱佳,老少皆宜,四季常用而享誉内外,庙会或上梁庆典上则用得更多了。上世纪50年代起,公泰朝糕传统技艺传至义桥镇人张寿松,张寿松在义桥食品厂授徒,进行传帮带教。公泰朝糕传统技艺传承人韩阿毛师承张寿松,全套继承了张寿松的传统技艺制作方法,一直以来进行公泰朝糕的制作与销售。

2015年,公泰朝糕制作技艺被列入萧山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素有央视小春晚之称的《东西南北贺新春》在萧山录制,公泰朝糕作为典型的萧山元素之一,被端上圆桌和呈现在舞台,在狗年春节与全国观众见面。

73岁的非遗传承人,坚持做朝糕30年

一块小小的方糕,被印上富有吉祥寓意的简洁图案,乌豇豆馅隔着一层薄薄的糯米粉隐隐若现。在雾气缠绕中,刚出炉的朝糕就像一个个水嘟嘟的白胖子,湿润软黏,散发着独特的清香。

对于义桥镇民丰村的韩氏家族而言,这块香糯可口的糕点,串联起的是三四代人日日夜夜的辛劳、千锤百炼的手艺和难以割舍的情怀。多年来, 韩阿毛师傅和老伴早已习惯了凌晨起床,灶膛的火苗劈啪作响,二人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穿梭在这方寸之间做糕到天明,在一片烟雾缭绕、精米清香中迎接升起的朝阳。73岁的韩阿毛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着这纯熟的手艺。

农历二十八的下午,年味正浓,韩阿毛刚从镇上的农贸市场回到家,虽一头白发,却依然精神矍铄。

“毕竟73岁的人喽!不像十几年前,凌晨一点起来做糕点,到清晨五点还能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把糕点送到外面卖!”韩阿毛感叹说,现在自己也就在家门口卖卖,倒是他的堂弟,去年又重拾起了公泰朝糕的老手艺,每次萧山哪个乡镇有庙会、村晚、年俗等大型的活动,堂弟都会受邀去活动现场现做现卖。平时,还把公泰朝糕卖到了临浦、长河等地,真正将这项非遗美食发扬光大。

“现在,会做这个公泰朝糕的就剩我和堂弟两个人了,两户人家家里都还保存着做朝糕用的近百年老印版呢。”韩阿毛说,等再过几年,自己做不动了,希望堂弟韩国桥还能继续将这份地道的手艺传承下去。

一道香糯的朝糕要经过很多道工序

制作朝糕,选料很重要。公泰朝糕,一定要用上好的糯米、白糖。这糯米碾成粉,要用石磨人工磨,这样磨出来的粉,细腻。

“一筐米大约20斤,要做5筐,泡好、晒干后放进机器里碾成粉,这样忙活一个下午,半夜才能顺利做朝糕。”韩国桥说,这手法是爷爷教的,只是那时还没有机器碾米,粉碾得没现在均匀。

“公泰朝糕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我们韩家算是朝糕世家了。”韩国桥说,家里从爷爷辈那会儿就开始做朝糕了,到他父亲那代也做了几十年, 而他自己是18岁开始学做的糕点,一连做了 31年。“但2008年,我随大流去开了个五金小作坊,折腾了11年,直到去年下定了决心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才回归继续做朝糕。”

“毕竟做这个朝糕太辛苦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韩国桥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朝糕的最佳销售时间是在每天早上的5点到8点之间,通常午夜12点他就得跟妻子一起爬起来做糕点了,下午还要准备隔天做糕要用的材料,一天就断断续续3个小时、3个小时这样拼凑着睡,连头发也白了不少。

为了让公泰朝糕更美味,韩国桥放了三层粉、两层馅儿:首先将碾成粉状的糯米、精白晚米在印版上铺上薄薄一层,继而在每块公泰朝糕上都舀上特制的乌豇豆馅,再用沙丝过滤铺洒一层粉,继续舀豆馅、铺粉,紧接着为每盒方糕盖上布。为使方糕质地均匀,这时需要将模盒印版翻过身来,像拍醒堂木一样在印版上敲一下,掀开印版,公泰朝糕便已定型。

拌水、筛粉、打底、放馅儿、脱模......一块儿小小的方糕,工序复杂极了。蒸,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蒸是用柴火烧的,需要把握好火候和蒸的时间,时间过长会蒸得太老,时间过短又会太嫩。将模具打好的糕装入有六层高的蒸笼中,盖上蒸筒就可以静候佳音了。

舀上几瓢水,再烧上几把柴,然后将糕点放进蒸笼蒸上10到15分钟,香气扑鼻,香糯糯、热腾腾的公泰朝糕就新鲜出炉了。

小小糕点记录了萧山人乡愁的味道

小小的糕点,四四方方,凝聚起的是乡愁,是家的味道。对于萧山区义桥镇居民来说,一块公泰朝糕,就是他们的乡愁,也牵动着四野八乡的人们。

“这样做出来的朝糕特别好吃,我每天做八九百块,朋友和我分别在长河、义桥和临浦卖,不到3个小时就卖光了。”韩国桥说到这里有些骄傲:“去年春节前,我在义桥镇和益农镇举办的村晚上,卖了近10000块糕哩!好几个回来过年的人说,吃到这块糕,才感觉真正回到家了。”

义桥公泰朝糕不仅好吃,寓意也好。各种年俗节、庆典上,公泰朝糕都是人们争先抢购的对象。有人是慕名采购,也有人是发于内心那份日夜牵扯的旧情怀。“这糕点我从小吃到大了,这么多年,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而且公泰朝糕口彩好,寓意蒸蒸日上!”一位老义桥人边吃边说,“我还要多买几块带回家,好让在外面上班的儿子也记得这份义桥的乡愁味道。

这种熟悉的家乡味道,韩国桥自己也深有体会。七八岁时,一块朝糕需要一两粮票加4分钱,他常常和小伙伴趁爷爷做完朝糕之际,把盛豆沙的盆舔得干干净净。回忆起上小学时的光景,早上时常是在书包里塞上一块朝糕,就高高兴兴去上学了。或许正是这份记忆中的童年味道,以至于韩国桥读高中那会儿每次回家,进屋要先吃一块朝糕,心里才踏实。

如今,韩国桥自己也已经当了爷爷,8岁的孙子小宇同样喜欢吃他做的公泰朝糕。“考虑到小孩子的食量和消化能力,我还专门用晚米粉做成了更薄的荷花糕。”韩国桥爱动脑子,为了迎合各类人群的口味,他在常规公泰朝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研制了玉米糕等新款朝糕。

在此刻,我们明白,是岁月和文化自信让这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学会了坚守,是百里相邻的喜爱让公泰朝糕做得更加用心,相信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份非遗美食,公泰朝糕才会一直传承下去。

作者:

李沅哲,杭州作协会员,萧山青联委员,萧山青年文联青年文学社社长,萧山网络作协理事,人民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文学院学员,代表作《蓝天上的画廊》。

本站编辑:徐心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