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益农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内容

《益农镇志》编修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08 15:30:04   来源:萧山益农   

周觉伟(1960.01~   ),男,汉族,东村村九组人。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双大专毕业、研究生结业,中学高级教师。

曾先后在益农镇小学、初中、镇中心辅导学校任教、任职43年。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在不断的实践与思索中悟出教育真谛,所写的《农村小学德育品牌建设研究》等30多篇论文获奖并区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任校长期间,注重人文管理,努力让教育富有文化的影响力,全校师生在校训感召下,追求教育的善与美,使学校成为区内外闻名的高质量特色学校。曾参与杭州师范大学组织的“中小学校长研究丛书”编写工作,还担任《益农教育简史》《风情南沙·灵秀益农》主编以及《中共益农镇地方党史资料简编》《澄沙碧蓝——益农镇人文故事100例》编者等。

时值甲辰立夏,江南大地麦浪滚滚,生机盎然。萧山区益农镇党委、政府倾力打造的《益农镇志》终于出版了,为萧山地方志事业又添硕果。益农镇志记述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海塘一带的农耕文明和该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转折的历史与现状,起到了“存史、资政、育人”之功能。

益农是一个围垦大镇,正是这片热土,孕育了沧海变桑田的围垦文化,涵养了围垦人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益农人最引以为豪的,却是创业创新这片沃土。而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曾经的家园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蝶变:从潮起落的茫茫滩涂到一望无垠的千顷粮田;从农业大镇到工业重镇,工农业发展与社会文明交相辉映。时逢益农正在全力推进绿色产业智造新城建设的伟大时代,《益农镇志》的出版,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益农人,首次经历编修《益农镇志》,何其荣幸,感慨颇多,在此,我从编修意义、编修的实践、编修的思考三个方面谈点认识与体会:

志书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具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从“落细、落小、落实”层面看,在厚植地域文化、规划镇村发展、引领乡风文明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镇志编修有利于厚植地域文化

镇志是记载行政区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要素等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它能够全面详实地记录镇村发展历程、展示改革开放成果;提供镇村发展经验、提炼发展思路;传承乡村文脉,集聚地方特色。益农有惊心动魄的滩涂谋生的场景,千难万险的围涂造田的传奇;有艰苦奋斗的沧海变桑田的故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从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到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乡镇企业的崛起到私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从农民生活的贫穷到实现基本小康,从“撤区扩镇并乡”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只有编修《益农镇志》,才能全面系统记述和充分体现益农新成就、新面貌。

(二)镇志编修有利于抢救乡土文明

近年来,益农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4个村落(利兴、二围、长锋、北江)因撤并拆迁而消失。经过数百年发展而积淀起来的历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留住乡村历史文化的方法,只能是通过编修志书,用文字和图照等全面系统地将镇历史和现状记载下来,为存史研究、文化传承保存好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镇志编修有利于引领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不仅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利用镇村志编修过程,加大方志宣传力度,以镇情镇事、身边常事等生动详实的史实资料,为全镇居民提供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把爱国爱乡教育与乡情调研相结合,通过口述采访、座谈调研等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了解益农,热爱益农,进而振兴益农。

国泰民安,盛世修志,几乎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规律。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一系列盛世修志规划,提出修志目标,为新时代扎实做好地方志书的编修工作指明了方向。益农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于2017年,将编修《益农镇志》作为益农镇最重要的文化系统工程,列入益农镇人代会的议事日程并成为表决通过的项目之一。通过编修《益农镇志》,将镇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记述下来,作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编修《益农镇志》的过程中,做到了领导重视,各方配合,存真务实,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志书编纂出版的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党政领导重视,编修环境良好

地方志是“官修”信史,编纂地方志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益农镇党委、政府按照“一纳入”“五到位”的修志保障要求,做到领导重视、经费保障、办公条件落实、人员配备到位、各方配合参与,为镇志的编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营造了编修工作的良好环境。

成立编修《益农镇志》三个机构:一是成立益农镇志编修委员会,由镇党委、人大主要领导担任;二是成立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由镇长及各职能办主任组成,镇长任主任,镇党委副书记任副主任;三是成立编辑部,由一位在职老师和三位退休老师组成;四是广泛宣传发动,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评审会、汇报会等进行广泛地宣传,多方征求意见,为我们编修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如益农镇召开了镇志编修工作动员部署会议,镇党委分管领导,各职能办公室主任,镇志办公室成员,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的资料员参加。会上,镇党委副书记作动员讲话,镇党委宣传委员作具体布置,区地方志办公室的老师对编修《益农镇志》进行业务培训。与此同时,益农镇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益农镇志》拟稿分工方案的通知(2017)32号,益农镇党政办公室还印发了《益农镇志》编修工作简报和《关于征集益农镇文史资料的通告》《关于征集益农镇老照片、老物件的启事》等,助推了编修《益农镇志》工作的扎实推进,在全镇上下形成了编修镇志的共识。令人难忘的是,编修期间,镇党委、人大、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分管领导分别前来镇志办公室看望,对编纂工提出指导性意见,给修编人员予以鼓励和鞭策。

(二)志书定位明确,编纂思路清晰

编纂镇志首先必须明确志书的定位。益农地处钱塘江南岸的“东沙”区域,千年北海塘东西各村与百年南沙大堤南北各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人文景观等大同小异,处处彰显出围垦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益农镇在萧山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至今益农已成为围垦大镇、农业名镇、工业重镇、教育强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益农的经济总量在萧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萧山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益农镇37.4平方千米的土地(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拓展区块)上,一座浙江绿色制造产业新城正在这里悄然崛起,这里有世界500强企业荣盛集团、有亚洲最大的锦纶生产企业恒逸集团、有行业最强的万向集团和传化精细化工产业园;这里有全国文明村群围村、全国农业特色亿元村三围村,还有区内外闻名遐迩的产业兴村、共同富裕的样板村众力村;这里还有全省为数不多的“万亩千亿”产业平台,跃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镇志编修过程中,我们做到详今明古,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变化。在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境域在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真实生动地记述好益农镇发展变化的轨迹,全面反映改革开放进程。   

(三)纲目设计严谨,彰显地方特色

志书纲目是志书设计的蓝图、编写的框架,也是资料搜集的向导,更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形式。在修编《益农镇志》的过程中,区志办全程参与镇志书纲目的制订,力求记载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及其科学合理、层次有序。俗话说:“砻糠搓绳起头难,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使纲目设计彰显地方特色,镇分管领导多次组织召开部分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如老围垦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各职能办主任和知情人士参加的座谈会、部分行政村三委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等,广泛听取、征求《益农镇志》纲目意见。拟订《益农镇志》纲目形成时,镇党委、政府还组织召开《益农镇志》纲目初稿评审。由于《益农镇志》起步阶段工作做得扎实,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发动效果,在全镇上下形成了编修镇志的共识。

(四)收集资料广泛,力求存真务实

在编修《益农镇志》过程中,我们感到收集资料与考证资料尤为重要,这两者之间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收集资料。从理论上讲,编修《益农镇志》的资料大致分为十大类,即自然、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社会、文卫、科技、人物和其他资料等,这些资料来源渠道有三,即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在实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的途径有五条:一是查阅档案馆资料(包括正史、方志、报刊、专著);二是查阅镇党委、政府档案资料(党委政府文件、两会报告、工作简报、规划总结、微信公众号);三是走访口述资料;四是实地调查;五是广泛征集(文史资料、老照片、老物件等)。在收集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收集途径与方法,取得了第一手较为完整的资料。下面我举两个例子:(1)对实施殡葬改革以来,九十岁及以上去世老人数据的收集。我们曾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收集,出现了三种结果:一是村资料员上报数据为98人(只有九十岁以上亡故老人数量的一个零头);二是派出所户籍核实数据为196人(对增加的98人产生怀疑);三是益农卫生院开具火焚证明的数量为494人,经区殡仪馆核实,确定九十岁及以上去世老人494人。(2)北海塘,南沙大堤的长度,具体有多长无人知晓,在编修《益农镇志》需要真实长度,北海塘的长度采用汽车测量,测出实际长度为6250米;南沙大堤长度(堤上、堤下无公路直行,只有堤上行人道),编修人员采用计步手环和手机微信运动计步,计算出总长度7000米。

2.考证资料。对于收集的资料一定要审核、要存真、要实事求是地去鉴别考证。因此,我们对收集的资料都进行逐一审核考证,下面举三个例子:(1)核准人口编数据。我们在查阅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时,发现数据均与事实相差很大。益农43000多人口中,15岁以上人口3000多人,反复查阅相关类似资料,都是这样。我们的编辑专门去区统计局请教,到第二次请教时才得知,原来该年人口数据,为10%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事实清楚之后,再去计算相关的结婚人数、职业构成人数,就都对了。(2)收集荣誉。去区档案馆查阅1981年至2016年益农的单位和个人所获得的萧山级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时,发现总是找不到2003、2014、2016年的获奖名单。后经区委组织部了解,是根据上级简化评比的精神,其实这三年未开展评比。(3)核实人物传史料。因人已故,年代久远,核实史料相当困难,经常为核实一个人的史料,需跑多地核实。如毛主席警卫员封耀松人物传史料,根据家属提供的材料,我们去杭州市公安局查阅档案,再从报刊杂志上查阅他的人物报道,进行真实地记入。

(五)编修地方志书,力求体现特点

编修志书以“突出特色”为原则,这是“彰显个性”时代的必然要求。这里涉及一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共性和个性问题。前者强调不要遗漏,后者强调的是写出特色,突出地方特点要建立在不缺不漏基础上,各历史时期及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变革和体制改革中,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对此,我们在编纂《益农镇志》的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力求彰显个性。

1.体现时代特色。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先后记述了土地改革运动、农业互助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土地股份制(土地使用权流转)。60~80年代初,农民的收入都以生产队记工分制的形式进行分配,记工分的方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劳动底分、按日评分、按件记分、缴钱记分、社务工分、补贴工分、包工计分等。作为亲历者耳熟能详,为了让后人了解当时生产队艰辛工作与生活,我们用附的形式予以记录,还原历史。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直接推动下,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益农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所有行政村都进行了整治村建设,并获区级验收通过,因此,编修各村概况中,整治村建设内容均予以记入。同时,在《环境保护》编中,增设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一节。

2.体现地方特点。为了体现益农的地域特色,我们编辑部对益农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找出了镇域的特色所在:益农是围垦大镇、农业名镇、工业重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如何丰富这些特色的材料,不仅在篇目设计上适当编章节升格,而且浓墨重彩体现特色。如围垦单独设编,农业增加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章,工业编中“经济拓展区块”建设、“荣盛控股集团”、“众力创业园”等特色都单独设章,既对益农工业经济进入了重点记述,又对历史曾有一定影响、却至2016年已停业的企业,以“附”的形式记入志书,较好地体现了益农工业重镇全面系统的基本情况。

3.体现行业特征。《益农镇志》中具有相当数量却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入志,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彰显历史的某个层面,某个细节,通过个案反映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如农业编、围垦编中,记入围垦纪念大会的个案,我们用附录的形式,记入了领导讲话,用附的形式记录益农人的围垦精神,从中揭示益农在围垦精神引领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在教育编中,专设《荣盛教育奖励基金》这一节,并在该节后面附奖励基金设立以来,升入萧山中学的学生名录和历届镇优秀班主任名录,记录荣盛教育奖励的影响力。

4.突出个性的办法。突出特点,增设专记,以附的形式计入志。如群众组织中的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分别录入了“青年文明号”“雏鹰争章”“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创建活动专记;又如在镇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章中,分别记入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专记。较好地处理好行特点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体现了编修志书中“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编纂要求。


《益农镇志》的编修,从2017年5月开始,至今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约210万字。历时5年多,达到了预期完成的目标任务。在修编过程中,做到有序推进,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纲目制订阶段,用了约3个月的时间编修提纲;第二阶段,资料长编阶段,用了近2年零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资料长编编修;第三阶段,初审稿形成阶段,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完成初审稿;第四阶段,二审稿形成阶段,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二审稿编修工作;第五阶段,送出版社前样稿的形成阶段,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完成送出版前样稿的审核。通过对志稿的两次评审,使我们少走弯路,有力地促进了编修镇志质量的提高,修志进度的加快。

编修期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经镇党委研究决定,编写《中共益农镇地方党史简编》和《益农镇人文故事100例》,向党的生日献礼。任务主要落实在我们编纂镇志的几个同志手里,且要在仅半年内完成,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此时,我们已经完成了镇志资料长编,所需的编写材料可以从中进行筛选,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镇志的“存史”是何等重要,在各方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终于按时完成了编写这两本地域性文献史书。从发行至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益农镇人文故事100例》已进行第二次印刷,发行受众面从开始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到后来扩大至全镇6000余名中小学(含幼儿)家庭。在全镇上下开展了一次生动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教育。

纵观编修《益农镇志》的五年历程,从中深切地感受到编纂人员是编修高质量志书的关键所在。修志人员需要有一定写作水平,这是镇志编修的必备条件,高度责任心与崇高的敬业精神是镇志编修的必要条件,掌握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是镇志编修的基本条件。对此,我的思考有二:

一是主编人选需要既专业又敬业。一部地方志,需要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志书质量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编者尤其是主编自身素养、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反映。在组建《益农镇志》编纂成员过程中,镇党委主要领导找我谈话,要我任主编并物色编者人选,我首先觉得自己不合适,尤其是没有专业知识与能力。当时我在镇辅导学校分管建造校舍现场管理工作,离退休时间还有3年。虽然我在益农教育系统工作了43年,耳闻目睹了益农镇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但从全镇层面而言,缺乏对各行各业特点的认识和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了解,且又没有修志的经历,必将给修志工作带来了诸多被动或甚至失误,但领导还是决定由我担任主编,我只能受命应从。

为了克服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困难,我们先后邀请了两位老师担任顾问,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多次邀请专家进行业务培训,助推修志人员尽早入门;组织编写人员与兄弟镇同仁交流,探讨有关重点、难点等问题;镇志办公室编印《益农镇志简报》,编发志书编修动态;镇志编辑部通过建立例会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编纂例文交流,使编纂过程成为不断统一提升的过程。

二是编写人员构成需要多元化。五年来,经历了“摸着石子过河”的过程,我们在学中编,编中学,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从陌生逐步进入到角色、从不规范逐步到规范,从编审稿到反复打磨修改,其艰辛不言而喻。从中使我们体会到编写人员构成要多元。编写志稿初期,我们编写人员是三位退休老师,工作经历单一,且年龄都已在70岁上下,这给编纂志书也带来局限性。因此,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编写人员的调整。编辑部人员从开始的4人,到2022年减少、调整至3人,再到2023年减至2人,从而逐渐适应各个阶段修志工作。

在镇志编修的实践中,引发了我们较多思考。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又有编纂业务上的,也有行政推动上的。如何理顺机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将对地方志编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笔者拟文的缘起,旨在抛砖引玉,期待各位专家、同仁指教。

本站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