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益农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内容

文化益农㉒ | 围垦故事的第一闸——益农闸

时间:2023-11-15 14:16:36   来源:萧山益农   

如果你路过杭州萧山益农闸,或许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它,因为这个闸在 今天看来实在太朴素,太不起眼了。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却算得上是一 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了。

与自然抗衡的杰作

在当时,滚滚的钱塘江潮水时常凶猛地撞击南沙大堤,溅起数米高的浪头带着浑浊的泥水一直向东南奔去。时间一久,在南沙大堤和北海塘的交叉处东北岸一带,就形成了萧山沙地所特有的景象——流花沟。

外遭潮害,内遭涝灾,当时的南沙人民生活得相当艰辛。20 世纪 50 年代,南沙人民决定在北海塘与南沙大堤相交处建造一口水闸,因为这里是地势较低的流花沟,便于排水泄洪。也许是南沙人民太期待这口闸的建成了,因此,水闸还没有落成,百姓就开始奔走相告:“ 这 里 要 建‘ 一 弄 ’闸了。”“一弄闸”的意思就是一口单间的水闸。

1955 年 4 月,建闸工程正式动工了。经过一年两个月的努力,这弄口闸终于竣工了。取个怎样的名字才响当当呢?农水工程技术员徐荣说,水闸排水泄洪有益于农业生产,有益于提高农民收入,不如就叫“益农”闸吧。这个和“一弄”谐音,叫起来也响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益农闸”这三个字就被刻在了闸身的显要位置。

有了这闸,排水顺畅了,塘北白洋川一带内涝也不再成为附近百姓的困扰。闸西一带村后来还用“益农”命名自己的社名,一直沿用到今天,也就是现在的益农村。

围海造田的故事

如果说建益农闸的初衷是为了与自然抗衡,那么后面便是益农人民的围垦故事了。

而说起围垦,当地人民是主角,但是有三个人更是功不可没。除了前面提到的给益农闸取名字的徐荣,还有赵五八和高井水。遗憾的是,这三个人目前都已经去世。

当年建益农闸时,徐荣任施工员,益农闸建成后,他还参与了挖深拓宽白洋川湾工程,根治了北海塘北夹灶、党山、长沙三乡的内涝水患。再后来,他参加了五期围垦的施工,可以说他结缘水利事业,钟爱治江围垦,并为之奉献了毕生心血。

1955年8月,农会副主任高井水被抽调建造益农闸,这让他和水利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1957年,他负责挖掘白洋川湾,这成了他从事水利工作的起点。此后,他成了益农围垦指挥部的实际掌门人、总指挥,参与了近30年的治水围涂工作。

赵五八则是首期围涂的总指挥。1966年11月初组建三社围垦指挥部,赵五八亲自发动宣传、勘测现场、筹备物资、放样定桩、挑土筑堤和抛石护堤。他白天下生产队和社员一起挑土,了解民情,鼓励士气,晚上就睡在指挥部的光竹榻上,处理当天该做的事务和盘算明天的工作。一个月下来,首期围垦大功告成。此后,五期成功围得54000亩土地,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从此“益农”两字刻进了人们的心里。

益农发展的见证

有人说,益农闸就像益农的农业一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年的益农闸建设,也离不开当年的围垦。有人从异乡来,却被这里的西瓜迷住了,有人通过网络订购这里的南美白对虾,有人千里迢迢和这里的菜农签下合同……益农闸,静静见证着益农的崛起。

所以,如果下一次你有机会路过这里,千万不要错过益农闸,随着时代的 变化,它对人民的生活或许不再有那么重要的意义,但它终究是益农历史上 不能忘掉的“第一闸”,再谈谈围垦故事,那是一段怎么也讲不完的故事。

本站编辑:韩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