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萧山网 - 衙前网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衙前网 > 文化宣传 > 正文内容

衙前镇: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时间:2018-08-02 10:05:11   来源:   

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


衙前农民协会旧址


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

  衙前境内有4处省级历史文物,县、镇级历史文物20多处,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如今凭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再次上榜杭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衙前这一地名,唐代已见记载,唐咸通二年(861)觉苑寺(江寺)经幢中有“衙前之将兼知都坊马权捨绢二疋”等记载。另据《衙前镇志》载,当时“军队皆据山布阵,以利攻守,军衙建在近山,以便指挥”。因聚落在“大衙”之前,因此取名“衙前”。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属凤仪乡白鹤里。元至元十六年(1279),为二十三都四图。明嘉靖十八年(1539),朝廷建急递铺于此,称白鹤铺。清雍正七年(1729),为二十三都衙前庄;清宣统二年(1910)属龙泉乡。

  衙前镇坐落于萧绍运河之滨,地处萧山区中部东端的萧绍平原腹地,东邻瓜沥镇,南接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钱清镇,北依新街街道、瓜沥镇。面积17.92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2.6万人。航坞山、凤凰山雄踞镇北,航坞山外,即是古海门。

  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发生在衙前的几件事,更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农民运动便发生在衙前。

  1921年4月,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从上海回到家乡萧山衙前,在家中创办了衙前农村小学校,开始实施其"中国底社会革命,应该特别注意农民运动"的革命实践。当年9月27日,衙前及附近村子的农民在衙前东岳庙集会,宣告成立衙前农民协会,选举李成虎、陈晋生等6人为农协委员,李成虎又被选为议事员,发布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提出了世界上的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由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的革命主张,明确宣布本会与田主地主立于对抗地位,同时还阐明了协会的组织形式和减租政策。

  衙前农民协会的成立,推动了萧(山)绍(兴)各地农民运动的全面发展。在短短两个多月里,萧山、绍兴、上虞等县共有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同年11月24日,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成立,并作出了“三折还租”(按原定租额的三折交纳)、改大斗(每斗17市斤)为公斗(每斗15市斤)量租、取消田主下乡另加的“东脚费”、反对交预租等规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各地的减租斗争迅速展开。

  由于地主与军阀勾结,萧山、绍兴两县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手段,取缔各地农民协会。1921年12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主要领导人李成虎被萧山县知事庄纶仪派出的便衣警察逮捕,并于次年1月24日被害于萧山县监狱中。后大批农民协会领导人相继被捕,以衙前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宣告失败。

  衙前农民运动的经验和精神,促使革命者更加成熟,对中国农民产生了新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指导农民运动纳入了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衙前镇因此也被誉为“农运胜地”“红色衙前”。

  运河南岸的东岳庙,是衙前农民协会旧址。北岸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曾是中共早期宣传马列主义,培训农运骨干,酝酿农民运动的策源地。现凤凰山南麓建有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向北100米,是农民协会委员李成虎墓。

  萧绍运河上有座石台石梁桥,今称大洞桥。这桥原名双童桥,建于唐末五代,宋时称白鹤桥,为单孔石拱桥,故又名洞桥。大洞桥西北侧有座单孔石拱桥,名毕公桥,是对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知越州,任上注重兴修水利,修筑运河堤岸的毕士安的纪念。运河北岸的老街,长约100米,至今仍保留着清末民国初的韵味。(记者 周颖 实习生 韩晨柯 通讯员 高尔华)转自8月2日《萧山日报》

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