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朱凤标故居
朱凤标像 钟妙明提供
鸦片战争力主用兵
釜底抽薪削敌之长
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侵入,清军不敌。有的将领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缺乏认识,还出现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作战方式。湖南提督杨芳认为英军有邪术,传令遍收民间马桶用以御敌;杭嘉湖道员宋国经还购买纸糊面具,让乡勇扮成鬼怪作战;扬威将军奕经组织浙东反攻,在西湖关帝庙求得一签,遂“以虎制敌”,派属虎的总兵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发起攻击……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当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之时,广东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广西发生了马神甫事件,英、法遂以此为借口,再次出兵侵入中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廷疲于奔命,焦头烂额,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其时,朱凤标历官工、刑、户、兵部尚书,在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亡之际,他殚精竭虑,调兵遣将,部署攻守;清廷国库空虚,镇压太平军已令财政捉襟见肘,他又不遗余力,千方百计筹措粮饷,全力保障军需。
朱凤标三次上奏,建言抗敌。
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又直扑天津,闯入海河,抵达北仓时,舰船搁浅了。
朱凤标认为西方列强船坚炮利,舰船是其所依仗的,那么其所畏惧的就是浅水位,如果减低水位,英法联军即不能前进。他发现这次英法联军阻浅,是因为开启了北运河的减水坝。如果再减卫河、西河水位,就可令英法联军退不能退。朱凤标经过周密调查,反复思谋,上奏咸丰皇帝,提出了调节水位、阻挡侵略者的战法,卫河、西河、北运河都是汇聚到天津三岔口,汇流为海河;而卫河上游均有减水坝可以宣泄,西河离卫河最近也能宣泄。而今北运河已经开坝,海河之水已日见减,如果再将卫河、西河之水开坝东泄,那么海河即可干涸。即使海潮涌来,也不过涨来几尺,英法联军船只也难行进。而清军精锐之师,列营屯守,英法联军若敢舍舟登陆,即可制其死命。
林则徐曾提出避敌之长,不要与英军在海上交锋,而致力于加强敌人必经的海口、内河和山梁各要隘的防御工事,装配虎门等各炮台,加强远攻火力。而朱凤标上奏朝廷,建言开北运河、西河及卫河之闸,使海河立涸,以置敌于死地。林则徐避敌之长,朱凤标削敌之长,他们的建言异曲同工,极为匹配,两者结合,切实可行。
朱凤标的建言未必能够置敌于死地,也无法改变清廷在战争中的弱势地位,但实为可行之法,能够给英法联军一定杀伤,至少能够迟滞侵略者的进军。
咸丰皇帝看到朱凤标的奏折后,很认可他的羁縻之法,还将朱凤标奏折传给僧格林沁等阅看,令他们悉心酌办,水路之防以泄水为要,而陆路之防尤应严密。咸丰多次谕示各带兵大臣,统筹形势,先据要隘,运河节节设备,而两岸又须有兵防守,在英法联军船只启程之时,岸上即可轰击。他还命僧格林沁派出妥善人员,会同地方官,查勘地势,施行此法。
清军于河流曲折处所,或下木桩,或用囊沙,或以沉船,层层堵塞,阻挡联军,而减低水位的方法亦多以施行,且行之有效。
僧格林沁亲率满蒙骑兵驻防大沽口,一度痛击英法联军,然而,列强武器先进,武力强大,满蒙骑兵终不能挡住侵略者,其时,清廷上下舆论纷纷,有的主战,有的主和,而咸丰皇帝忽左忽右,举棋不定。
朱凤标忧心如焚,上奏咸丰皇帝,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粮食,全力抵抗英法联军;极力建言和平不是乞求而能够得来,能战始能议抚,能战方能止戈;故请咸丰令僧格林沁抓住退潮时机,相机开炮,全力杀伤英法联军;他又提出英法联军畏民甚于畏兵,应当军民并用,各地官府联合民众抗击敌人。
英法侵略军侵入之时,不少王公大臣反对议和,也极力建议兵勇合击,其中有一位萧山官员、太常寺卿汤修也有相关建议上奏咸丰皇帝。此时,清廷已经借助民力,提倡办理团练。咸丰多次发布上谕,严饬统兵大臣,带领各路马步诸军,与英法联军决战,又令各州县地方士民,或率乡兵,齐心助战,或整饬团练,阻截路途。他还说天津百姓特别义勇,要求敌忾同仇,明攻暗袭。
鸦片战争中,各地义勇袭击侵略者,给敌人以极大打击。林则徐训练的水勇,是广东最主要的民间抵抗力量。三元里抗英,杀伤英军数百人。英军侵犯浙江沿海之时,萧山人高延祉率义勇袭击入侵者。郑国鸿的儿子郑鼎臣志切复仇,带着定海水勇,带着火器,伺机攻击英军船只。这些民间抵抗力量,极大困扰了敌人。
其时,英法联军出城侵扰乡村,广东团勇迎击获胜,此战令英法联军后方不稳,省城似也能收复,而清廷却急欲招抚,咸丰皇帝正犹豫不定,朱凤标听说后,心急如焚,又一次向朝廷建言:英法联军虽强,然其势难久,只要清军坚持数月,英法联军必伎俩皆穷。伏望圣上明断,切勿听信浮言,轻易放弃抵抗。此次有功勇目要速行保奏施恩,以昭激励,可令广东团练大臣罗悼衍等再加鼓励,一意进攻,如此,则不但抚局在我掌握之中,廿载深仇庶可一洗。
可惜,朱凤标殚精竭虑、操劳国事,一腔热血、付诸东流。他不知道,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大清危在旦夕,咸丰皇帝承受不了巨大压力,已命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议约。
咸丰皇帝谕示军机大臣:本日据朱凤标、匡源、沈兆霖奏称,兵端既起,不能再有顾惜,请饬罗惇衍等一意进攻,并将出力勇目速行保奏。但朱凤标等,尚未知天津抚局已定,桂良、花沙纳已与英法议定条约,夷船已陆续开行,广东省城已许退还,似无须再加攻击……
科考大案五人斩首
“洋铁大伞”旋得起用
1858年秋,数千考生集聚京师,参加三年一度的顺天乡试。柏葰担任主考,朱凤标、程庭桂任副主考。
这几位考官,不仅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在各自领域也是备受推崇的权威人物。
柏葰,是两朝老臣,任户部尚书、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协办大学士,素以正直著称,深受咸丰皇帝器重。柏葰出任主考,分量够重,也可见咸丰对此次乡试的重视和用心。
朱凤标,历官工部、刑部、户部尚书。他经验丰富,曾担任会试副主考、山东乡试副主考、顺天乡试副主考,选拔人才众多,被誉为得士之最;他书读得好,殿试成绩优异,名列一甲二名进士,即榜眼。他是浙江萧山人,当地还流传着“做官要看汤金钊,读书要看朱凤标”的说法,可见他在读书人中的威望;他学问深厚,曾受道光皇帝信任,为皇七子奕譞教授学业;他官声清廉,无人能在他这里走后门,乡人甚至称他是“洋铁大伞”,可见他在为官清正方面的口碑。咸丰皇帝也听闻朱凤标的美誉,要的正是他的这种不徇私情。
而程庭桂时任左副都御史,也有着较高的声望和才干。咸丰皇帝用程庭桂出任副主考,是要通过他的监督,确保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
考试如期举行,数千考生参加了激烈的竞争。九月初,录取名单公布。这次考试共选拔出两百多名举人。柏葰主持乡试有功,随即官拜大学士。
然而,就在这份榜单公布后不久,有人举报称,榜中有个叫平龄的是个戏子。按照大清规定,倡优戏子及皂吏属贱民,本人及世代子孙不得参加科考,这是铁律。由此,考生们纷纷怀疑其中存在舞弊行为,一时间京师舆论哗然。
一个叫孟传金的御史受命调查,结果显示,平龄平时酷爱唱戏,还常常登台演出,但他并未加入戏班,只是个资深票友。因而参加考试的资格没有问题,但平龄的朱卷、墨卷却不相符合。
墨卷,是考生在考场内书写的卷面,交卷后,收卷官用红笔照抄一遍,即是朱卷,然后送呈考官以供采择。平龄的墨卷有多个错别字,按照规定这样的卷子是不能被录取的。但朱卷上却没有错误,显然是有人更改了卷面内容。
更改考卷内容即意味着舞弊。这一发现让调查的官员震惊不已,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咸丰大怒,即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全庆、吏部尚书陈孚恩会同调查,严令必须彻查,不得有任何偏袒和维护。
据报,考生平龄的墨卷中出现了七个错别字,而担任同考官的翰林院编修邹石麟在誊抄时将其改正,平龄卷面荒疏竟被录为第七名。而更严重的是,二百多名举人试卷中,有五十份也存在问题。
黑幕后面居然还有黑幕,咸丰皇帝怒不可遏,下令即将柏葰革职,朱凤标、程庭桂暂行解任,听候查办,又命办案大臣继续审查,认真研鞠,从严惩办。
肃顺与柏葰素来不和,巴不得借此把这几个考官都扳倒。
有的说朱凤标也是两朝老臣,为官清廉有名。萧山人说“你是朱凤标出世”,那是一句骂人的话,意思是不肯帮忙、不近人情,可见他为官谨慎、非常讲原则。但是,如今案情重大,雷霆震怒,人们也担心朱凤标会不会被查出什么问题。这帮办案大臣抓住不放,巴不得越闹越大,朱凤标被按个罪名也未可知。
一直到第二年,二月十三日,载垣等四大臣上奏了科场案内各员处理方案。这次科场案,总计91人受到惩处,其中5人被斩首,3人充军,7人被判充军后又准许捐纳赎罪,7人被革职,16人降级调用,38人被罚俸一年,13人被革去举人功名或停止会试资格,2人死于狱中。死于狱中的两人,一个是平龄,另一个是柏葰的随从。
对于朱凤标的处理,他身为副主考不能监督同僚,致程庭桂大行舞弊,在柏葰撤换试卷时,也未查询缘由,不予制止,事后也未参奏,若照旧例办理,即应治罪,但案中所有供词,可知他确实不知舞弊内情。咸丰皇帝素知他清廉,不会公然徇纵,着从宽处理,即行革职。
朱凤标被革职后,闭门谢客,在家读书。没想到,咸丰皇帝还在记得他,半年后就召见了他,赏给翰林院侍读学士衔,仍在上书房行走,授醇郡王奕譞读书。后,他又任兵部、吏部尚书,以及乡试副考官、会试正考官,等等。
戊午科场案为咸丰八年发生,因当年是戊午年而得名。在这场大案中,朱凤标是处分最轻、又起用最快的一个,其中缘由,当是他为官一贯清明的缘故,是他的“洋铁大伞”保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