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萧山网 - 新塘网

文化复“新”|寻桥记:见证沧桑的万济桥

时间:2024-04-18 09:44:17   来源:萧山新塘

【编者按】自古以来,萧山新塘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河道交叉纵横。悠悠的河水之上,形态各异的古桥成了新塘人文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一座座古桥的修缮保护、一个个点位的文物记忆,串联起新塘的历史与未来,让我们追随着一条条清晰的人文精神脉络,穿过历史的烟尘,一起探访属于新塘的那些烟火日常。

万济桥,俗称涝湖闸桥,是一座东西向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位于涝湖村内河半东江与浙东运河的交接处。

修复前的万济桥

万济桥全长约13米,桥底基宽3米,桥高3.7米,孔高2.8米,孔跨径4.2米。南北两侧半圆形拱券顶部中央各置一块桥铭石,均镌刻桥名“萬濟橋”三字。

万济桥桥额

去年,街道对濒临损毁的万济桥进行了修缮,使这一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

修复中的万济桥

修复后的万济桥

萧山区域内现存的古桥不是很多,有楹联的古桥更是稀少,而万济桥上却有两副古代楹联,可谓弥足珍贵。

北联

闸因界画 看绕村农亩 高低随处庆年丰

湖以涝名 喜傍水人家 蓄洩顺时沾恺泽

“闸”,即涝湖闸,北宋政和年间为远道而来的湘湖水灌溉农田而建置。明嘉靖《萧山县志》就有“治东十里曰涝湖闸”的记载。民国《萧山县志稿》谓涝湖闸是“为湖水而设,恐湖水泄入运河也”。

“因”,是犹如的意思。

“界画”,古代的一个用界尺作为辅助工具,兼有亭台楼阁和山水风景的画种。

“庆”,这里是赏赐的意思。

“年”,指谷物成熟。

“喜”,即庆贺的意思。

北联释义

涝湖闸映衬着青山和农庄,犹如界画一般美丽锦绣,看那围绕着村庄的农田,由于有了湘湖水的灌溉和涝湖闸的启闭,无论高田与低田,都会赏赐给你谷物成熟的丰收喜悦。

在涝湖这个以往常受旱涝之患的地方,由于有了湘湖水和涝湖闸,我们庆贺临水而居的人家,因起居用水便利、农田排灌适时、庄稼旱涝保收而获得了欢乐,享受到了好处。

万济桥北侧楹联正是描述了湘湖水、涝湖闸及其水利系统带给涝湖村的丰收景象、如画景色和带给村民欢乐愉悦的心情。

拓展资料

明嘉靖《萧山县志》谓古代涝湖“其滩浅,遇淫雨旋溢旋退”。这是说, 由于涝湖之地自然河流少,水利设施差,一遇大雨,长山山洪径直而下淹没田地,即像个湖泊,但因该地地势并不低于周边,山洪随即退走,但农作物已遭损害;而一遇连晴,农田又遭旱灾。所以涝湖在古代是一个旱涝频发的贫瘠之地。

 

长山背景下的涝湖闸、万济桥和浙东运河

北宋政和二年(1112),县令杨时在萧山创建湘湖,涝湖成为湘湖最远的一个灌溉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颁布的《湘湖均水利约束记》中就有湘湖东斗门、石家湫两处霪穴分别“溉由化乡涝湖村二千四百三十亩”的记载。

随着湘湖输水系统的建立和湘湖水的到来,涝湖人兴修水利,开挖引水河网,并建立涝湖闸,使农田得到旱涝保收。

明代嘉靖年间,绍兴知府汤绍恩创建绍兴三江闸以后,涝湖村农田用水的需求趋于缓解,但由湘湖水所带来的村内水网和涝湖闸一直惠及涝湖全村百姓直到清代。

自宋至清,涝湖村农业丰收、村民富裕,逐步走入繁荣兴旺之境。富起来的涝湖人开始兴学、行医、经商、办厂,进而助学建校,赈济贫弱,建桥筑路,捐修海塘,大搞慈善公益。

南联

障定百川 好去东瀛揽胜

嵌空一洞 都为北阙承流

“障定百川”,出自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句,其意思是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一样。

“东瀛”,古代指东海(现代指日本)。

“揽胜”,本指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应该是指到达儒家学说被发扬光大的理想彼岸。

“北阙”,代指朝廷或国家。

“承流”,为接受和继承良好的风尚传统。

南桥联面对的是浙东地区最繁忙的第一运输通道——浙东运河,无数的船只和人员在这里经过。因此,南桥联意在倡导人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以求国家富强、百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