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萧山网 - 新塘网

文化 ▪ 影像 | 沉寂近百年的沙河庙会,重启!

时间:2024-02-27 10:57:45   来源:萧山日报

沉寂近百年的沙河庙会,重启!

这是一场全村人的“盛会”,延续200多年的历史 也是一种文化的时代传承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虽然天气有些寒冷,新塘街道联华新村却颇有着节日的热闹。冒着淅淅沥沥的雨夹雪,村民们纷纷赶往村里的沙河庙,赴一场特别的“盛会”——沙河庙会。

这一天的沙河庙早早扮上了新装——一黄、一青“休憩”在一旁的两条“福禄”长龙,连串的大红灯笼、红红火火的“戏台”、沿河飘扬的“龙旗”,还有盛装出席的村民们,入目满是喜庆。

追溯沙河庙会的历史,可以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

当时,沙河庙刚刚建成,是从原先里仁乡(廿二都)霞浦村的土地庙,也就是现在霞江村的南浦庙(又名“小庙”)分建到沙河沈的。随着参与庙里祭祀活动的村民增多,商贩走卒慕名而来,逐渐形成了市集。后因战争等原因,庙会活动逐步淡化,甚至一度消失在历史的浮沉中。

此次也是沙河庙会沉寂近百年后的首次重启。

重启:从“生活”到“热爱”

庙会的重头戏,自然是舞龙了。

当威武的青龙,从院墙边“起身”的那一刻,便吸引了所有村民的目光。

鼓乐齐鸣声中,长龙入场。随着龙珠的移动,龙头摆动,上下穿梭,似蛟龙出海,气贯长虹;龙身随龙头翻腾,如鱼得水,游走自如。精彩的舞龙,令不少村民拍手叫好。

龙身下,都是村里人熟悉的面孔。

“不少都是老伙计了,有些都60多岁了。”村民沈金云指着舞龙队说道。而曾经的他也是其中的一员。

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退伍回来的沈金云,加入舞龙队,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补贴家用。

作为一种祈福方式,不少企业、村民都会叫上舞龙队,以期带来好运,祈祷风调雨顺、事事顺利。

“有些人家会给个红包,有些人家会给一些供奉的水果、吃食。结束后,队里大家都会分一下,带回家。”沈金云告诉记者,在当时工资只有几十到百来元的时候,舞龙一天也能赚到个10元左右。“不少人和我一样都是业余干干的,说不上是不是喜欢,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生计。”沈金云说道,曾经赶活,都是抬着龙,靠腿走的。当时13节的龙,都是竹子、木头打的,有快两百斤了。“累是累的,不过年轻人力气是最多的。”

“我们村的舞龙历史很久了,乾隆年间就有了,就是断过好几次。”村民曹阿根,也是如今联华新村舞龙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90年代,当时村民也富起来了。不少人家就集资,一家50元,采购了物资,重新制作了“龙”,组建了队伍。再后来经济好起来,大家都忙了,慢慢又没人了。

2023年,联华新村舞龙队再次重组。

如果说,曾经的舞龙,是为了生活。现在的舞龙,更多的或许是热爱。

停了快20年,曾经舞龙的年轻人,都已步入中年。重启,也唤醒了他们的青春激情。50岁、60岁的都有。“现在年轻人还不懂诀窍呢,需要老人带带,有些用得都是巧劲。”62岁的沈志荣说道。

“我爷爷,我爸以前都是在舞龙队里的,从小就有些耳濡目染。”今年35岁的沈海东是舞龙队里年纪最轻的,去年听到消息,他就主动报名了。“可能因为我人看上去比较灵活,就让我去负责龙珠这个位置。”沈海东说道,因为是领头的位置,其实压力有点大。

为了更好地设计龙的动线,沈海东不仅会多和队里有经验的老人沟通,也会去网上看视频学习。“舞龙是一项传统,我觉得这样的文化也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让更多孩子能看到、感受到传统的魅力。”作为三个孩子的宝爸,沈海东也希望自己小时候的那份快乐,孩子也能感受到。

青龙象征财富,黄龙象征顺遂。当两条龙从沙河庙出发往南,路过祠堂、庙宇、人家……穿梭在村里,不少村民都来到路边,探出了头,感受这份节日的喜庆,还有孩子们追着龙,跑跑跳跳。伴随着重组舞龙队、重启的庙会,这份喜悦也将成为更多人美好的记忆,并一直延续。

欢聚:从“亲情”到“乡情”

庙会现场,猜灯谜、投壶、捡弹珠、套圈、丢沙包、踢毽子……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腰鼓舞、越剧、伞舞、响扇舞、小品……精彩的节目表演轮番上台,让村民们目不暇接。

“我长这么大就没看到村里举办过庙会。难得有这么热闹了,感觉年味一下子就浓厚了。”“90后”小沈,带着8岁的女儿兴奋地逛着庙会,看着节目。母女俩相像的眼睛里都流露着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还有不少孩子穿上了氛围感十足的汉服、唐装,在庙宇间梦回了一把旧时的热闹。

“这个是妈妈特意给我买的,我很喜欢。”红白相间的连襟上衣,配上同款的马面裙,扎上花苞头,14岁的沈星烨很喜欢自己今天的装扮。“今天是特意来打卡庙会的,说是还有小礼物。”她拿着灯笼和糖画开心地说道。

戏台旁,还有一个人气十足的地方。只见穿着蓝白色绣花围裙的妇女们发放着刚刚出炉的汤圆,一碗接着一碗,排队的村民围上了两三层。

“我特意给你加了个家里带来的‘柿柿如意’,新年好兆头。”热情的村民还给在一旁站岗的消防救援队的小伙送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传递了满满的温暖。

“我们准备了两箱汤圆,自己还做了100多颗,没想到远远不够,这不又刚刚去买回来一些。”村民王阿姨吃完午饭就准备了,她告诉记者,算下来到现在三个多小时发了2000多颗汤圆了。

一场庙会,也增进了乡里乡亲之间的交流。“好久不见啊!”“好几年没见了呢!”“你家娃娃都这么大了,几岁啦?”……寒暄的声音穿插在相间的笑脸中,一个拥抱、一次握手,多年不见的村里好友一下子便拉近了距离。

“我们重启延续两百余年的沙河庙会这一传统民间习俗,不仅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信仰的一种传承,也是大家辛辛苦苦一年了,希望父老乡亲借此机会好好放松放松,高高兴兴地听,痛痛快快地唱。把党给我们的好日子唱得红火,舞得精彩。”向着村民们,村党总支书记曹海云用方言说道,朴素的语言,却也传递了重启庙会最真实的祝愿。

临近夜晚,沙河庙会的热闹还在继续。庙前,庵桥河河水悠悠穿村而过。河面上,一盏盏五彩的河灯缓缓漂动,带着村民的期许,向着远方,向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