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杭萧三颗“心”
时间:2024-06-26 16:30:05 来源:萧山发布
民营经济是萧山发展的压舱石,民企是萧山发展的主力军。“奔竞不息 勇立潮头”,新时代,新征程,萧山再次奏响“冲锋号”。萧山发布、萧山日报《今日视点》推出“经济向新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萧山民企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剖析民企发展样本,探索企与城的共荣共生。本篇《百亿杭萧三颗“心”》,解读百亿杭萧如何紧扣时代变迁中的行业变革,以弄潮儿姿态探索一条绿色工业建筑新赛道,加快迈向“世界一流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
在诞生4家千亿民企的萧山,营收刚过百亿的杭萧,称不上“巨擘”;但在中国钢结构行业,这家企业却是“领军者”,具有标签式意义。
打造“第一钢结构大楼”、建设全国最大钢结构住宅群、落地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成为首家A股钢结构上市公司……正因杭萧开创了太多行业“第一”,2004年被《经济日报》认为“改写了中国建筑史”。
20年后的今天,当时代最大风口变成新经济,杭萧仍埋头于传统钢构。但“埋头”并非“不变”,更非“拒绝”,恰恰相反,这家企业紧扣时代变迁中的行业变革,以弄潮儿姿态探索一条绿色工业建筑新赛道,加快迈向“世界一流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如今,这条赛道,不仅是萧山这个“中国钢结构之乡”突围之路,也为传统民企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全新思路。
杭萧董事长单银木说,杭萧的目标,从来不是做一家大规模的公司,也不是做一家成功的公司,而是要成为一家世界级伟大公司。
“秦砖汉瓦”的专心
走进杭萧展厅,一台二手电焊机占据C位,虽已锈迹斑斑,却是“镇厂之宝”。
39年前,单银木投身创业,手上“最贵”资产正是这台电焊机。也是从这台电焊机起步,当年那个不起眼的萧山长山金属板厂,已成长为“国家装配式建筑领军企业”:20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00多家参股公司,如今的杭萧已构建起以萧山为总部、各地为节点的全国基地布局,形成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项目总承包+绿色建材+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五位一体的绿色建筑集成新模式。
单银木感慨地说,这些年来自市场的赚钱机会很多,特别是跨界发展的机遇让人心动,但杭萧最终选择当“绝缘体”。“企业活得久才是王道,把一个行业做深做透才是根本。”话不多的单银木笑称自己“胆子比较小”。
单银木胆子真小吗?不见得。
奇瑞汽车发动机厂厂房
1999年,杭萧首次走出萧山即遭遇一场“硬战”:当时的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发动机厂房项目引来全球同业目光,包括一批急迫打开中国市场的世界钢结构大鳄。在一轮又一轮交锋之中,杭萧初生牛犊不怕虎,从美国巨头这个“虎口”拔下这颗“牙”,成功拿到这个7.6万平方米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创下当时首个单体建筑亚洲之最,也成为当时中国新兴建筑钢结构行业“第一张世界级名片”。
一战成名,让杭萧早早意识到,钢结构的竞争并非国内同业之间的“内卷”,更多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同台较量。随后几年,单银木带着团队走遍美国、日本等国家,并惊讶发现,由于节能环保等特性,装配式建筑已是发达国家主流,其中钢结构占比更达80%,但同一比例国内还不到20%。这一“差距”,正是中国钢结构企业的整体性机会,也是杭萧“梭哈”钢结构的底气所在。
单银木的嗅觉是对的。特别是近年来,各个层面的政策力度不断加码:从《“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0%以上”,到浙江发布《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再到杭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钢结构迎来了“风口”、步入了“春天”。
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深坑酒店)
西藏拉萨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
但杭萧已“磨剑”多年,更是“亮剑”许久。高铁站、飞机场、体育馆以及住宅、医院、学校、写字楼等,“城市地标杭萧造”成为现实写照;世界海拔最低酒店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世界海拔最高酒店拉萨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一企独揽世界上“最高”与“最低”的钢结构建筑,杭萧堪称“第一人”。
安哥拉安居工程
不仅如此,出海也贯穿杭萧历史。自2007年安哥拉百亿订单起,杭萧逐步打开通过蒙古、印度、哈萨克斯坦等50多个国家的商路,其中大多数正是此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由此足见杭萧的前瞻性。
目前,杭萧打造的数千个样板工程覆盖全国40多个行业,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今年一季度就新增订单31项,金额高达17.86亿元。这势头领跑行业。
昨日秦砖汉瓦,今日杭萧钢构。这句本世纪初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品牌语,如今已在业内外广为人知。这句话,不仅从传承角度阐明了杭萧深耕钢结构的专心,更以“秦砖汉瓦”所隐含的秦皇汉武开疆拓土气魄表达了杭萧争做行业领导者的雄心,而这正是杭萧的气质。
“毫米级”的匠心
企业史往往聚焦重大节点、关键进程,但杭萧所公开的企业史中,除了挥师欧洲、首家上市等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有两件“小事”赫然在列,并单独成行、着重标出:一件是2006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另一件是2012年与同济大学建院士工作站。
“这两个站提升了杭萧创新的深度与高度。”在杭萧总经理蔡志恒看来,技术创新才是杭萧发展的最大护城河,“我们不仅是施工队,更是技术男。”他笑称,谁说钢结构没技术。
蔡志恒的这番话,既是钢结构企业面临的“困惑”,也与外界的感知形成“温差”。的确,在大众普遍看来,钢结构就是一堆钢材加工堆砌,是个非常传统的行业,跟硬科技、黑科技几乎扯不上什么边,但现实并非如此。
杭州世纪中心
被市民叫做“杭州之门”的杭州世纪中心,是杭州城市新地标。这个以“H”为外形的“双子塔”,主塔楼建筑高度310米,为杭州市已建成的最高建筑,其最大特色是以钢连桥相连,中部为马鞍形双曲悬垂屋面,最大跨度85米。如何在悬空之中实现钢连桥长期平稳不下沉?这是最大难点。
悬垂屋面
蔡志恒介绍,这个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没有先例可循,“H中的‘-’,我们叫双曲马鞍面形悬垂屋面网架结构,施工安装精度达到了毫米级,虽然名字有点拗口,跨度也不足百米,但里面涉及力学、材料学、光学、美学等多个学科。”蔡志恒说,光这么一个结构,杭萧就形成了专利4项、工法3项、论文4篇。
业内认为,当前钢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但建筑的功能多样化、材料应用多元性引发了施工技术变革,从而催生各种新的施工技术,这也是钢结构企业创新的难点和重点,更需要大量高级人才的支撑。
蔡志恒是浙大土木工程专业博士,他从杭萧一名普通研发人员成长为企业高管,目前掌管着萧山基地。在杭萧,这样的人才并不少,根据上市公司财报,2023年杭萧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达15.81%,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9.43%,40岁以下研发人员占比77.52%;全年研发费用达5.6亿元,同比增长14.81%,更是高于销售费用10.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足证一点,杭萧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并打破了外界对钢结构的固有印象。
目前,杭萧内部已搭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多个创新平台,并与清华、浙大、同济等高校的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主编参编100多项国家、行业、地方规范或标准,在装配式建筑体系、钢筋桁架楼承板等方面获得600多项国家专利成果,并独创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配套的钢结构住宅体系。
难怪,杭萧能有600多项工程获鲁班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重量级大奖。
“智能建造”的潜心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认为,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必经之路,要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为动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构建行业核心竞争力。这正是杭萧近些年发力的重点。
今年3月,杭萧的绿色建筑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省级重点。这一平台以“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协同制造为核心,以“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服务赋能”为支撑,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施工管理、运维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并开创行业产业互联网之先河。
本质上,这个平台打造了钢结构行业的协同制造新体系,以数据驱动钢结构建造的管理组织模式重构,为行业提供高效协作平台,从而构建钢结构产业“协同大脑”,实现绿色建筑钢结构产业链条的优化和价值提升。目前,该平台已在各控股公司的工厂使用,用户数量超过千人,初步实现了工程项目及其项目钢构件的协同管理,并取得了6项正式授权的发明专利。
如果说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那么打造B2B交易平台则凸显了杭萧对全产业链的深刻理解,成为杭萧对“智能建造”的新探索。
万郡绿建展示中心
“我们是制造业出身,所以更懂制造业的痛点。”万郡绿建联席总裁何贤德介绍,平台基于杭萧钢结构业务所形成的集采交易数据,引入大量优质合格供方企业,通过“自助下单”“实时竞拍”“实时竞价”和“招投标”四大工具,打造产业链数智交易场景。
万郡绿建是杭萧全资子公司,自2018年设立以来,实现供需方在线自主成交率高达99%,每年发起询价、招标金额过百亿,并获得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度十大领军企业、杭州市数字经济百强企业、萧山区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荣誉,成为“绿色建筑+互联网”的发展制高点,也让杭萧一举变成行业内首个科技型钢构平台型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持续深耕绿色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万郡绿建又全新开辟了数字化交易系统合作板块,采销管理理念延伸至全行业,以构建高效、便捷、智能的采销管理平台为依托为全行业赋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单银木说,杭萧的愿景是“扎根萧山,从萧山走向世界”。当说这话时,他或许仍记得25年前的那一幕——
1999年,杭萧承建萧山的北山通览,上面悬挂的“萧山走向世界”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也是杭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