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新街网 > 镇街风采 > 正文内容

满满的回忆,你了解那些年的新街吗?

时间:2019-07-25 09:50:36   来源:   

说起现在的新街,镇编纂办的五位老同志纷纷感慨道:“变化真的太快了,现在确实是幸福”“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有人甚至说,新街最近七十年的变化,比过去三千年的还要多。

沙地围垦岁月:见证新街人的拼搏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钱塘江南岸,萧山东片,是一望无际的海涂。七十年代初,萧山县对这片海涂分期进行了围垦。

关于围垦,老一辈的萧山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与回忆。可以说围垦的记忆是萧山人的民族记忆,围垦影响了那个年代的所有萧山人。围垦不仅给萧山人带来了万亩良田,还见证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更凝聚着萧绍地区人民勇斗洪涝潮灾的不屈精神,被世世代代承续下来。新街人的拼搏精神在这件“大事”中可见一斑。

当镇编纂办的五位老同志绘声绘色地讲述围垦故事时,当年萧山人民的那一幕幕劳作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继1974年春季围垦和1976年冬季围垦之后,1978年冬季,萧山又进行了一次围垦。从住的地方到工地,步子很快也要走一个半钟头。冬天日子短,所以烧饭的人一般4点钟就必须起来,烧到饭冒出热气时就叫大家起床。吃过饭也就5点钟刚过,大家就都赤脚穿草鞋出发了。过了一夜,前一天挖泥的地方渗出一层水,结成薄冰,一脚踏下去,冰破了,两只脚就浸在了冰水里,刀割肉般的痛。中饭是在工地上吃的,由专人从驻地烧好了送过来,十五六里路挑过来,饭菜早就是凉的了。晚上收工天已擦黑,走一个半小时回到草舍已是7点以后。吃过晚饭,大多人就钻进被窝,既是因为环境艰苦,没有娱乐项目,也是觉得要休息好,体力才能恢复,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当时新街年轻人的信念,的确,对于萧山人来说,奋斗精神才是土地的灵魂。厚重悠长的人文历史,朴实无华的淳朴民风,艰苦奋斗的新时代精神……新街人正以鹰一样的姿态闯入世界,收获世人艳羡的目光。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新街人的“花木”品质

提笔写新街,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了生机盎然的苗木,想起了绿藤缠绕的农家小院,想起了田间路边迎来送往运送青苗的大卡车,遥想到了国内国际重大活动的场馆内外新街苗农辛苦栽培的花木盆景……“有苗木的地方,就有新街人”,花木产业不仅在新街风生水起,还在国内外打响了“绿城新街”响当当的品牌。

在计划经济年代,新街是以种植棉花、络麻和水稻为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街迎来了花木产业的春天。当时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上种什么,农民享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种苗木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遮遮掩掩偷偷摸摸了。

而新街的花木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则与这一方水土紧密相关的。新街属沙土平原地区,是一块“夜潮地”,土地在白天晒得干巴巴的,到了夜里便自然返潮。潮湿的空气让苗木饱饮甘露,这里有着种植苗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也养一方人。今天新街的“绿”,是脸朝黑土背朝天实实在在田间地头栽培苗木的“花木人”用勤劳和智慧“种”出来的。东方刚刚吐白,他们拿起劳作工具迎着晨曦缓缓地走向花木地, 晚上约莫六七点,早过了晚饭时间,他们才穿着一身泥衣三三两两回到家中。镇编纂办的陶老师说,自己的女儿也正在全心全意地侍弄着盆栽,忙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儿。这些在希望的田垄俯首躬耕的农人一样,不仅让人看到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而且还透露出精雕细琢的苗木精神。从苗木栽培花木的工序中,他们沉浸在激情、专注和挥汗如雨的光阴中,去探寻并掌握行之有效的深耕细作的技艺和方法,这便是侍弄花草的新街人特有的品质。

当然,新街的花木企业得以成为全国花木行业的风向标,花木经纪人是功不可没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田文虎、陈纪来等一批又一批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新街花木人,开始走南闯北,灵消息,找市场,以花圃、基地为主要形态,注册公司,招兵买马,把外地需求的花木品种引种到新街,把新街花木推向全国,慢慢地,花木产业便深深地、稳稳地在新街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新街人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在这片“夜潮地”上建起了绿色家园。生态、宜居、致乐、品质……新街人用自己顽强、拼搏、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亮出了萧山璀璨夺目的金名片!新街花木产业发展中所锤炼出的那种“新街精神”,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街人,奋勇向前,为新街一次又一次写下浓墨重彩的发展篇章。

全新蝶变:绿城小镇画中来

新街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从不止体现在花木上。他们把新街变成了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动听的地名。

过去的新街,交通十分不便。新街人想去萧山县城,没有直通的公交车,只有一辆路过的20路车,乘到五七路口后,尚须再转杭州来的15路车。旅客拥挤的时候,还经常上不了车。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则骑自行车。从新街出发,经过山末址、姑娘桥等村庄,直到骑上萧绍公路,才算进入大道。自行车在络麻田和水稻田边穿行,泥土路十分狭窄,需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晴天还好些、碰到雨雪天道路泥泞不堪,无法骑行,经常摔倒在田里,苦得女同志们眼泪泪汪汪。条件差买不起自行车的人,只好开动两条腿,走。早上从新街出发,走到萧山县城,往往要半天、大半天的时间。而如今,新街的交通四通八达,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上萧山城区、上杭州市区,也就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的时间。新街,己成了杭州东部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组。

过去的新街,大都破旧不堪。老百姓住的都是平屋、泥屋、甚至草屋。所谓的街道,从东到西不过半里路长,只有新街供销社,才有几间两层的楼屋,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由于环卫工作还没有步入正规,街道上、墙角里、房屋边,到处都是一堆堆没有及时清理的垃圾,不时散发出一阵阵酸腐、恶臭的气味。如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新街带来了全新的蜕变,老旧小区焕新、公园景观提升、滨河绿化景观添补……现在的新街,街道面积比原先扩大了几十倍、到处高楼气势恢宏。走在街道上,感觉到绿树成荫整齐清洁,神清气爽向荣,到处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繁荣景象。

过去的新街,商品紧缺,物资匮乏,火柴票、豆制品票、水产票、煤油票、布票……绝大部分商品都要凭票证供应。一般的工人、每月也就30-40多元的工资,上要养老,下要养小年到头没有多少余钱、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油炒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由于摄盐过多,每个人的脸都很浮肿,那时,棉花籽和稻草根已经是中上档的食物了。转眼间,50年时间过去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街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建设成为远近闻名、蒸蒸日上的经济强镇,成了钱塘江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35.6平方公里,是新街的土地面积。这所土地带给新街人民的,是最欣喜、最美好的变化。这片土地带给新街人民的,是最平凡、最温情的陪伴。(记者徐心瑶 通讯员应长根)

本站编辑:徐心瑶